<h3><br>2018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多,我从华夏笔都文港镇乘车返回南昌客运站。因为我预订的发往汕头的K799次列车17时58分发车,所以,我还有四个多小时的富裕时间,任其挥霍。一番搜索后,断然决定去八大山人纪念馆,拜一拜这位明末清初神奇的艺术大师。</h3> <h3>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梅湖风景区内,具体位置在南昌市青云谱区昌南大道南面,西临金沙大道,东接青云谱区南莲路朱姑桥梅村,与滕王阁同时划定为南昌历史名胜风貌区。<br>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是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核心、以梅湖生态美景为纽带、以艺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的主客共享的历史文化生态景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相得益彰。<br>景区面积约3200亩,建筑面积约48.5万平方米。整个景区由水墨丹青区、文化博览区、水乡风情区、岁寒三友区、农耕休闲区、梅村思贤区和综合娱苑区七大景区组成。主要景点包括二馆、二居、二园、二街、二场、二院;一水、一道、一廊、一阁、一楼、一台、一岛、一塔、十林。</h3> <h3>八大山人纪念馆建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免费对观众开放。现在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公示的国家一级博物馆。</h3> <h3>八大山人即朱耷的别名,(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朝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朝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br>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br>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br>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便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br>八大山人纪念馆四面环水,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西面八大山人研究中心为仿古建筑,又名“在芙山房”,主要用于艺术研究、交流和为观众提供周到、现代的博物馆休闲文化服务<br>该馆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东北面有碧溪环绕,又仿佛“八大”遗墨,辗转反侧、潺潺不绝。馆内布局一园一楼一中心,品字形而立,风格迥异。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八大山人真迹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br>收藏有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其中《墨荷图》、《双鹰图》、《孤松图》均为代表作。另外,还馆藏石涛、徐渭、黄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在画史上有名画家的作品。<br>拜谒过八大山人,欣赏过他的书画真迹,见时间不早了,连忙乘车赶往南昌站,夜宿火车上前往岭东门户、海滨邹鲁、百栽商埠、美食之乡”的广东汕头。</h3> <h3>八大山人即朱耷的别名,(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朝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朝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br>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br>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br>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便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br>八大山人纪念馆四面环水,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西面八大山人研究中心为仿古建筑,又名“在芙山房”,主要用于艺术研究、交流和为观众提供周到、现代的博物馆休闲文化服务<br>该馆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东北面有碧溪环绕,又仿佛“八大”遗墨,辗转反侧、潺潺不绝。馆内布局一园一楼一中心,品字形而立,风格迥异。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八大山人真迹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br>收藏有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其中《墨荷图》、《双鹰图》、《孤松图》均为代表作。另外,还馆藏石涛、徐渭、黄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在画史上有名画家的作品。<br>拜谒过八大山人,欣赏过他的书画真迹,见时间不早了,连忙乘车赶往南昌站,夜宿火车上前往岭东门户、海滨邹鲁、百栽商埠、美食之乡”的广东汕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