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榆盘四月天 润物无声促成长––县局教研室莅临我校指导“互动态参与”课堂教育教学工作

武山陈耀东

<p class="ql-block">  四月人间芳菲尽,互动课堂正当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互动态参与教学”过程和质量的检查、评价和指导,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行为,4月27日,武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柏森林主任一行7人,到我校指导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活动分为走进课堂,深入课堂,评课指导,分享交流四个环节。</p> 一 、走进课堂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感情与感情的交融。本次安排26位老师授课,课堂上,教师们亲切温和的语气,循循善诱的引导,清晰工整的板书,将学生带到了不同的情境当中,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p> 二、深入课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县教研室领导和我校教师提前进入课堂,认真聆听,对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做好记录、勾画圈点、用心思考、细细品味,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教研员们认真专注的表情,兢兢业业的教学研究态度,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们虽然不在讲台上课,但是身心游走在课堂,与教材、编者以及孩子们的思维发生碰撞,与学生、课堂融为一体,不时地点头,不时地微笑,这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span></p> <p class="ql-block"> 柏主任认真听课</p> 三、评课指导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下午,县教研室教研员分组对执教教师进行了常规检查和点评。九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说课,各教研员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朴实的评课,指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流程的设计,作业设计等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指点迷津。活动现场气氛非常和谐,教研员深思熟虑的评课,促进了授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循循善诱的指导,引发了授课教师的不断思考。思维火花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让授课教师收获颇丰,感谢教研员们的雪中送炭。</p> <p class="ql-block"> 数学组评课</p>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评课</p> <p class="ql-block"> 英语组评课</p> <p class="ql-block"> 政史地组评课</p> <p class="ql-block"> 理化组评课</p> 四、分享交流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在唐江红校长的主持下,进了分享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县教研室副主任杨卯成以“探索内心景观 促进自我完善 心系教师发展”为题。从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完善,教师发展三个方面。认为教学需要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学科等主体间的打通,教学需要呵护,教学需要坚守。激励我们忠诚教育,勇于奉献,为我们挚爱着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今天我要说“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创造幸福的阳光心态”。 最后,柏森林主任以“立足本职工作 追求人生幸福”为题,结合自身工作阅历。从热爱、守规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成长、发展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须;放平心态,做好工作,实现人生幸福四个方面,以平实的语言引导老师只做善事,莫问前程!做一个幸福满满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b>结语</b></p><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伴随此次教研活动的结束,老师们心中成长的种子也在萌芽开花!虽然活动结束了,但“互动态参与”课堂教学探索的步伐没有停止,我们的交流、研讨和反思也没有停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苦练内功,在锤炼中规范,在学习中沉淀,在研究中提升,在竞争中成长,为榆盘九年制学校的的教育教学工作谱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撰稿: 陈耀东</p><p class="ql-block">图片: 张雁冰 杨永杰</p><p class="ql-block">审核: 唐江红</p>

课堂

教学

教师

教研员

评课

教研室

我校

课堂教学

授课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