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新绛,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 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h3> <font color="#ed2308">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font> 绛州大堂 (第四批国保)<br>时代:元<br>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高垣上(原新绛中学校内)<br>简介:<div> 始建于唐代。据史载唐太宗时出征高丽,命左将军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亦称“帅正堂”。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州署衙门的办事机构。现存大堂为原绛州州署衙门内大堂,为元代遗构。<br> 大堂坐北朝南,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辟门,柱头卷刹明显,柱础覆盆式。斗五铺作双下昂,重计心造,补间铺作用真昂,后尾挑在平之下,稍间斗后尾用大斜梁直接挑至四椽下。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槽仅用二金柱,布于两稍间外侧,金柱上用大内额一道,额上坐大斗承上部梁架,后槽明间设通间雀替左右连贯,上部梁架为六椽对后乳用三柱。<br> 堂内北壁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镌刻的文臣训戒七条碑。</div> 福 胜 寺(第五批国保)<br>时代:元、明<br>地址:新绛县城西17公里北泽掌镇光村<br>简介:<div> 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金天眷年间(11381140年)废,二年后修复。金大定三年(1163年)赐名“福胜寺”,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增补修建,明、清两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释迦殿、后大殿下部窟洞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br> 寺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549.8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中轴线上排列有山门、天王殿、释迦佛殿,东西两侧分布有钟鼓二楼、十殿阎君、三星娘娘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后院由藏经阁、左右厢房、神殿等组成,规模较大,排列有序。<br> 后大殿为二层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式屋顶,上层为藏经阁,檐下无斗,内奉孔子像;下层为三孔窟洞,称为三佛洞,内塑佛像3尊及6躯胁侍菩萨,与窑洞同为元代遗作。<br> 寺内主体建筑释迦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上檐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补间仅施铺作一攒。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柱础为覆盆式,素面无饰。 殿内有塑像27尊,正中为释迦牟尼,两侧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像,均为元代作品中之精华。</div> 绛州三楼 (并入绛州大堂)(第五批国保)<br>时代:清<br>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br>简介: <div> 鼓楼雄居衙坡顶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 (1341-1370年)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修葺。坐北朝南,台基高耸,东西拱券门洞。楼身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div> 绛州三楼 (并入绛州大堂)(第五批国保)<br>时代:清<br>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br>简介:<div> 乐楼位于钟楼东北,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屡有修葺。坐南朝北,台基高2.5米,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楼前有石板坡道,俗称“衙坡”,坡中部嵌有七颗石星,呈北斗星状,故又称“七星坡”。</div> 绛州三楼 (并入绛州大堂)(第五批国保)<br>时代:清<br>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br>简介:<div> 钟楼坐北朝南,创建于宋乾德元年(96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修葺,平面近方形,单檐十字歇山顶。内悬万斤铁钟,为金天德三年(1151年)本县天庆所铸。</div> 稷 益 庙(第五批国保)<br>时代:明<br>地址:新绛县西南15公里阳王镇<br>简介:<br> 是祀奉后稷(教民稼穑)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的纪念性建筑,因地处阳王镇,又俗称阳王庙。寺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修正殿三楹,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扩建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仅存正殿、舞台,为明代建筑。<br> 庙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238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三彩琉璃瓦饰。檐柱略作卷刹,斗分布在柱头和补间处,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殿内采用减柱造,仅后槽明间设金柱二根,柱间饰金妆彩绘盘龙镂刻雀替。<br> 殿内东、南、西三壁满布壁画,面积130多平方米,根据画工题记完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保存基本完好。内容为后稷教民稼穑和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事迹,同时也描绘了官民朝圣、乡村生活等各种人间事态。 龙兴寺(第六批国保)<br>时代:元至清<br>地址:新绛县县城北大街尽头高垣上<br>简介:<br> 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670年)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寓此,又改名龙兴寺。<br> 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宝塔。<br>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9尊彩塑。<br> 龙兴寺塔坐北朝南,紧邻大殿之后,唐建,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13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br> 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3通,经幢1座。<br> 名称:白 台 寺 (第六批国保)<br>时代:金至清<br>地址:新绛县泉掌乡光马村<br>简介:<div> 白台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补修。<br> 寺址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三滴法藏阁,为二层楼阁式,屋顶三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下塑观音及侍者,上供“西方三圣”,释迦殿为金代建筑,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后大殿为元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br> 寺内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经幢和云牌等珍贵文物。<br><br></div> 龙香关帝庙(第六批国保)<br>时代:元至民国<br>地址: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br>简介:<div> 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br> 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补间仅施一朵斗,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div> 乔沟头玉皇庙 (第六批国保)<br>时代:元至清<br>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br>简介:<div> 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div> 三 官 庙 (第六批国保)<br>时代:元<br>地址: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br>简介:<br> 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br> 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殿内塑三清与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br> 庙内存清代重修碑二通。<br><br> 绛州文庙 (第七批国保)<br>时 代:明至清<br>类 型:古建筑<br>地 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br>简 介:<br> 绛州文庙位于新绛县城内文庙社区四府街 105号。坐北朝南,南北长 146.2米,东西宽50.3米,占地面积 735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民国十七年版 《新绛县志》 及庙内石碣记载,宋咸平二年(999年)、元、明多次有重修。<br> 绛州文庙现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影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东西两侧有厢房。大成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带周围廊,重檐歇山顶,布瓦琉璃剪边。下檐斗栱用斗口跳。上檐柱头施七踩三昂斗栱,前檐明间用平身科斗栱两攒,次间一攒,出 45°斜昂;后檐明间、次间均施平身科斗栱一攒。殿内使用减柱造,仅用四根中柱。脊枋上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题记。<br> 绛州文庙保存了明代纪年建筑,大成殿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br> 泉掌关帝庙 (第七批国保)<br>时 代:明<br>类 型:古建筑<br>地 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br>简 介:<br> 泉掌关帝庙位于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中心西邻泉掌村委会。坐北向南,东西长19.6米,南北宽 21米,占地面积 412平方米。现存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 均有修葺。<br> 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 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 20根石雕副阶柱。檐柱柱头皆有覆盆式卷杀,普拍枋上施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斗栱。整体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六椽符栿对前后搭牵用五柱。<br><br> 北池稷王庙<br>名 称:北池稷王庙(第七批国保)<br>时 代:明至清<br>类 型:古建筑<br>地 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br>简 介:<br> 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 38米,东西宽 32.65米,占地面积 1241平方米。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br> 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戏台西侧有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戏台建于 1.25米高的砖包夯土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开间大,用移柱造和额枋。后墙明间墙面上有约 9平方米砖雕影壁。正殿为稷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瓦琉璃剪边。前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每间施一攒平身科斗栱。<br> 北池稷王庙保存有明确的明代纪年,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 称:冯古庄墓地(第七批国保)<br>时 代:西周<br>类 型:古墓葬<br>地 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br>简 介:<br> 冯古庄墓地位于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冯古庄村南,鼓水东南,西北距三泉水库约 1.5千米,地势平坦开阔。<br> 200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进行调查。墓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 300米,面积 15万平方米。2009年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穿过此墓地,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对支渠占地部分进行了文物勘探。在长 700米,宽 9米的范围内发现竖穴土坑墓葬80座,车马坑 4座。发掘了 15座墓葬。墓葬的方向多为北向,均为竖穴土坑,墓口一般长 2米,宽 1~2米,最深约 7米。葬具除一座为两棺一椁外均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个别有腰坑,随葬陶鬲、陶罐、铜鼎、铜盘、车马器、铜戈、铜镞、铜鱼、蚌鱼、玉饰件、玉壁、玉璜等器物。<br> 已发掘墓葬时代属西周中晚期。该墓葬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从勘探发现该墓地有西周车马坑的情况推断该墓地级别较高,应属西周诸侯封国的墓地,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诸国的分布地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寿圣寺大殿(第八批国保)<br>时代:元<br>地址: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br>简介:<br> 宋建隆二年(961年)创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斗栱一朵。殿内使用减柱造,后槽施大内额一根,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上皆施彩绘。<br> 2019年10月7日,新绛寿圣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font color="#ed2308">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处。</font>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第五批省保)<br>时代:清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br>地址: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南桥西村南部<br>简介:<div> 大益成纺纱厂坐南朝北,东西宽168米,南北长280米,占地面积4.7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募银筹办“绛州纺纱厂”,后因财力不足和政局变化使之夭折。1926年初新绛人李通重新成立了“大益成纺织公司”,到天津怡和洋行购回20多年前从英国进口的全套纺纱设备和动力锅炉,发电机等器材。修复了100间锯齿形厂房,加盖了锅炉房、机电楼、机修车间、库房等建筑。该厂横跨三个世纪,经历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日军管理三十三厂、新绛三林纺织厂、晋南纺织厂、新绛纺织厂等多次变革。1997年改制后,成立了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br>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中国最早开办的民族纺织企业之一,是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存,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和空间尺度仍保留了历史原状,周边环境未发生较大改变,真实性较好,现有工业遗存仍保持原功能结构,并被继续使用,完整性较好。<br></div> 光村遗址(第一批省保)<br>时代:新石器<br>地址:新绛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的光村北约100米处<br>简介:<br> 北依吕梁山南部,东望汾河,属临汾盆地边缘地带的山前缓平坡地。地形北高南低,面积约50万平方米,50年代发现,1993年和1994年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div> 遗存以仰韶文化为主并涵盖了仰韶早期至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上层文化和西王村二期文化。</div><div> 其文化特征,以陶器为主。陶器主要有红陶、灰陶,器型以素面为主,彩陶次之。花纹有圆点、勾叶弧线、三角等,图案在其中期时十分繁缛华丽,并以黑色为主且用白色勾边。其它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和蕊纹等,而后者之蕊纹逐渐增多。器型以钵、碗、盆、尖底瓶(壶)、敛口瓮、侈口鼓腹罐、夹砂罐等为主要组合。庙底沟二期文化则以灰陶为主,器表以蓝纹、绳纹常见,主要器类以、釜灶、鼎、小口高领罐、侈口夹砂罐、盆、盖缸、瓮等为主要组合,由此构成不同于仰韶时代的新特征。</div> 绛守居园池<br>时代:隋<br>地址:新绛县县城内西北隅<div>简介:<br> 据民国十八年《新绛县志》载,园池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导古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绛守居园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囿建筑之一。<br> 位于绛州衙署后部,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园中建回莲亭,旁植竹木花柳,园中央有子午梁横贯南北,切割为东西两半。园内设亭台楼榭、假山、池沼等。</div> 净梵寺大殿(第四批省保)<br>时代:元<br>地址:新绛县泽掌镇泽掌村<br>简介:<br> 创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使用减柱造,施大内额,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元代特征显著。 马庄遗址(第三批省保)<br>时代:新石器<br>地址:新绛县西南约15公里的马庄村南<div>简介:<br> 位于峨眉岭北侧,地势南部略高,是较为平坦的坡地,西侧有南北向大断沟与稷山相邻,北近汾河。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95年发现,发现的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窖穴等。采集遗物以陶器为主,红陶居多,灰陶次之。纹饰除大量素面外,还有弦纹、线纹和彩陶。彩陶多为黑彩,有少数用白彩套边。花纹有圆点、弧线、三角、垂幢、流星索等。主要器型有钵、盆、碗、、罐、尖底瓶、釜、灶等。</div> 苏阳稷王庙(第五批省保)<br>时代:元、清<br>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苏阳村<br>简介:<br> 苏阳稷王庙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2.6米,南北长50米,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原平面布局保存不完整,现仅存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又叫后稷殿,东西配殿分别设为武圣殿、慈恩宫。<br> 后稷殿为元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梁架为“三椽栿对后搭牵,用三柱”,次间梁架为“平梁对前后剳牵,前后用四柱”。当心间辟门,前言铺作共7朵,柱头、补间各一,形制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出卷云耍头。<br> 庙内有千年古槐1株,开出花朵呈五种颜色,人称“五色槐”,枝叶繁茂,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西尉遗址(第一批省保)<br>时代:新石器<br>地址:新绛县横桥乡西尉村南250米<br>简介:<br> 地处临汾盆地的西部边缘,属于汾河南岸台地。1954年调查,1996年复查,未发掘。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灰坑遗迹,遗物有罐、碗、盆、壶等,多为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及部分彩陶片,纹饰为绳纹、篮纹。并有石斧、石犁、石锄等生产工具。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遗址保存较完整。 <font color="#ed2308">市保单位共8处。</font> 北古交圣母庙正殿(市保)<br>时代:元代<br>地址:新绛县古交镇北古交村东<br> 保护范围:东自正殿东山墙外皮向东 3 米,南自正殿前檐下向南 30 米, 西自正殿西山墙外皮向西 13 米,北自正殿后檐下向北 10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84 米,向南延伸 87 米,向西延伸74 米,向北延伸 76 米。 翠岭仙姑明堂(市保)<br>时代:明至清<br>地址:新绛县古交镇翠岭村西<br> 保护范围:东自仙姑明堂东山墙外皮向东 3 米,南自仙姑明堂前檐墙外皮向南 13 米,西自仙姑明堂西山墙外皮向西 1 米,北自仙姑明堂后檐墙外皮向北 3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56 米,向南延伸 65 米,向西延伸 85 米,向北延伸 105 米。 东蔡村公所(市保)<br>时代:民国十三年(1924)<br>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东蔡村<br>保护范围:<div> 东自东围墙外皮向东 6 米,南自大门前檐台明向南 65 米,西自东蔡村西围墙外皮向西 2 米,北至北围墙外皮。<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115 米,向南延伸 20 米,向西延伸 70 米,向北延伸 100 米。</div> 光马遗址 (市保)<br>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汉<br>地址:新绛县泉掌镇光马村<br>保护范围:<div> 东自嘉靖三年碑中心向东 97 米,南自嘉靖三年碑中心向南294 米,西自嘉靖三年碑中心向西 290 米,北自嘉靖三年碑中心向北 153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143 米,向南延伸 185 米,向西延伸 97 米,向北延伸 95 米。</div> 护国善庆寺<br>时代:明、清<br>地址:新绛县龙兴镇西关村南堡<br>保护范围:<div> 南自南殿后檐下向南 50 米,西自鼓楼前檐墙外皮向西 7 米,北自大雄宝殿后檐下向北 100 米,东自伽蓝殿后檐下向东 20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南、西、北各延伸 30 米。</div> 南头观音殿 (市保)<br>时代:元代<br>地址:新绛县阳王镇南头村北<br>保护范围:<div> 东自观音殿东山台明向东 18 米,南自观音殿后檐墙外皮向南 7米,西自观音殿西山台明向西 8 米,北自观音殿前檐下向北 26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108 米,向南延伸 82 米,向西延伸 75 米,向北延伸 102 米。<br></div> 乔沟头关帝庙 (市保)<br>时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br>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南<br>保护范围:<div> 东自关帝庙东耳殿东山墙外皮向东 9 米,南自关帝庙正殿后檐下向南 20 米,西自关帝庙西耳殿西山墙外皮向西 6 米,北自关帝庙献殿前檐下向北 16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东延伸 105 米,向南延伸 100 米,向西延伸 95 米,向北延伸 100 米。</div> 乔家民居 (市保)<br>时代:清嘉庆五年(1800)<br>地址:新绛县城内仁义路<br>保护范围:<div> 西自民居西厢房后檐下向西 10 米,东自民居东厢房后檐下向东 10 米,南自门楼前檐下向南 10 米,北自北房后檐下向北 10 米。<br>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圈起,向西延伸 15 米,向东延伸 12 米,向南延伸 15 米,向北延伸 20 米。<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文字:网络 <div>摄影:张博</div><div>编辑: 张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