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史料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公元207年的冬天,在司马徽、徐庶等极力引荐下,刘备亲自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隆冬季节的严寒,接连三次前往隆中探访诸葛亮。这期间,诸葛亮正在外游历,访友磋学。有关刘备请他出山之事,他已有耳闻,也为此事犹豫不决。以当时形势,曹操已一统中原,声势日赫;孙权雄跨江东,国险民附;刘备半生争战,到头来寄人篱下,仅有新野小县、兵不过数千。</p> <p class="ql-block">当时许多名士认为曹操必能“匡济华夏”,许多人都去投奔了曹操,而诸葛亮是具有正统观念的才俊,不会去投奔曹操。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而久负盛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但他深知刘备力挽狂澜、兴复汉室的事业是何等的艰巨!他心中常常在想,也不知刘备请自己出山仅是装点门面,还是竭诚以待,委以重任。出与不出,他举棋不定,若冒然而出,不但难成大业,且会自误才学。于是,他一面游历访友,一面思索是否应该出山。后来,听说刘备等第二次来隆中,诸葛亮感到刘备是诚心诚意。于是,出山帮助刘备成就霸业的想法占了上风,加上朋友都劝他出山建功立业,遂决定回家。在一个雪霁初晴,碧空万里的日子,隆中山色格外明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两位怀着同样统一志向的政治家,终于在隆中草庐里相见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刘备见诸葛亮身高八尺,头戴索巾,身着布袍,风度翩翩,举止不俗,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忙上前施礼,口称:“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两次到此空返,今日得睹尊颜,幸甚!幸甚!”诸葛亮深深还礼,并应声说:“南阳山村闲散之人,何劳将军一再下顾!”刘备慨然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启发我的愚鲁,给我以明教。”诸葛亮笑笑道:“愿闻将军之志?”刘备看四周无人,向前挪了挪,极其急切而又坦率地说:“汉室倾颓,奸臣窍命,我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一直至今一事无成。今天特向先生讨教,请先生指明我应该怎样去做?”</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全神贯注地听着,深深地被刘备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竭诚相待的态度所打动,于是从容不迫地把心中要说的话和盘托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看刘备心领神会的样子,心中很是宽慰,于是叫书童取出一幅图来,挂到中堂上,指着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将军想要成就霸业,北边有曹操占着天时,南边有孙权占着地利,将军可占的是人和。首先取占荆州作为基地,然后进取西川建立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以成鼎足之势,再就可以图谋中原了。”</p> <p class="ql-block">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这番精辟分析,不仅连声赞叹,而且从内心深处对这位二十七岁的山东青年由衷地产生了钦佩之意,真是个了不起的一代俊杰,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辅弼。于是毕恭毕敬地拱双手说:“先生所言,使我如拨开云雾而重见青天,茅塞顿开。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复兴汉室为务,大展宏才以建稀世之功,刘备至诚相邀,万请先生能出山帮助我。”一番恳切邀请,诸葛亮离开了他生活十多年的隆中草庐,跟随刘备到了新野。</p> <p class="ql-block">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最完美,可是世上本来无完美的事。当相隔1741年的今天,后人读到《隆中对》时,从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北边曹操占天时,南边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刘备为了争霸天下,“至诚相邀”诸葛亮,先取占荆州作为“军事基地”,然后进取西川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领域的名人都知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殊不知,人和总是比天时地利最重要、往往更占优势。由此可知,以人为本,天时地利是靠人创造出来的。例如,孔明借东风,创造机会,巧用天时,这是有力证据足以证明了“有人就有了一切”。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到诸葛亮出山,如虎添翼,施行“仁政”,充分合理利用自身“人和”的优势,与曹操、孙权以成鼎足之势。</p> <p class="ql-block">孔明在荆州一带,人脉宽广,跟地方官员和老百姓关系甚好,史书上说:“荆州群士从之如云”,这就是刘备利用孔明得到“人和”的好处。事实真相告诉后人,没有刘备“三顾茅庐”,就没有孔明出山,历史上也不会有光鲜亮丽的孔明的美名,也就是没有刘备称帝故事。一切皆有因果,他们的成就是相互的。刘孔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成就三国鼎立。让历史说话,用史实见证“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为刘备一步一步、立足脚跟、三分天下打好基础。所谓“三分”指:魏、蜀、吴,各据一方三分天下,其一是有曹操召领的曹魏;其二是以孙氏父子兄弟经营的孙吴;其三是有刘备为主关张诸葛辅佐的蜀国。</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选择幕府(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一定要谨慎,这是针对如何在幕府工作来说的,实际上也是和人品好坏有很大关系。因为普通的朋友,一般不能够整年都相聚在一起。但幕僚和主人就不同了,他们朝夕都在一起学习商讨,性情和气质最容易相互感染。如果所辅佐的人不太好,往往使自己背离原来的本色。孔子说:“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选择到一个贤明的大夫那里工作,这种事难道可以苟且从事吗?”三顾茅庐就是讲明这个道理:面对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去交谈。不要看不起任何身份的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了,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就不怕四处碰壁和出丑,也才会经受得住更多磨砺。明白其中内涵,让你少走许多弯路。《三顾茅庐》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而刘备三次去,三次都有收获,都有感悟,这也许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三顾茅庐时,刘备已经46岁了,实力单薄,根本无法与曹操和孙策相抗衡。如此情况之下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反复试探,给刘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尊贤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刘备的声望,同时,也在关张二人面前立了一个下马威。刘备从此以后,与诸葛亮关系逐渐亲密,致使关羽、张飞等人看在眼而不高兴,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此后不再说什么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谋士,有高度的智慧,首先得为自己谋划一个未来,谨慎择主的行为恰恰迎合了刘备的安排,确保了自己出山后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代,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放在当今时代都不过时,依旧能警醒世人,然而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故典内容丰富,深藏在史海的智慧,有待后人来开发。从承传下来的文化来看历史,用在现代可以作为治理大国,也可以适用于现代小家庭化解矛盾,甚至也可以延伸到各行各业解决实际问题,细化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适用范围,总而言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整个典故前后,告诉正在做大事的世人,要懂得用“诚”感化人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此来实现各自宏伟目标。</p> <p class="ql-block">总会有人说,“三顾茅庐”是古代皇帝争天下的事,与己无关,再说自己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根本上“风牛马不相及”,跟现代的和平世界毫不相干。如此说法不全对,还要看做什么事,需要请什么人。重要的人做重要的事,缺少了重要的人物,做不成大事,必须要去请,要用真诚实意去请,一次请不来,二次请,直至请来到为止。请奇才出山相助,不能用空心躯壳去请,必须要用真诚的心意去恳请,让对方感受真诚可贵而甘心情愿。请人,言行举止合符礼义,自己懂得低调,否则,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从典故中不难看出,成大事者,必须志存高远。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由此可见,身处天地间,唯“诚”一字不可缺。刘备才智不出众,武功也不出众,文韬武略可以说是样样稀松,凭什么能聚那么多甘心为他卖命的良臣勇将?大概就源于这一个“诚”字吧!不以成败论英雄,惟有真诚留世间。</p> <p class="ql-block">刘备真是乱世出英雄,知道自己迫切需要一个能人异士来为辅佐自己,这样才能有效、迅速的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地盘。于是,当司马徽、徐庶等人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之后,义无反顾,三顾茅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礼贤下士,能屈能伸的刘备。屡访不遇依旧毫不灰心,久等廊下仍然谦恭不已,这份耐心和毅力,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刘备见诸葛亮应诺出山,喜悦无以复加,为日后招贤纳士,扩张版图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顾茅庐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刻。诸葛亮、刘备两人默契十足配合天衣无缝,完美地谛造了三顾茅庐传为佳话。而三顾茅庐也同时成全了刘诸二人开启复兴汉室的历程。“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也叫《草庐对》)。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诸葛亮一席弘阔之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多方面,概括了汉末天下形势,预示出政局发展的前景,是一篇绝世之作。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越凡的政治策略,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分析和估计,总体上是正确的。《隆中对》从思想上武装了刘备,对刘备以后进行的统一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隆中对”的意思是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占领荆、益二州,联合孙权,整顿西南各族等策略,史称为“隆中对”。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吸引了大批学者钻研阅读。</p> <p class="ql-block">读“三顾茅庐”把握细节,从细节窥见一个人的志向与追求。刘备以诚待人,勇往直前,永不放弃,认定目标,就要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坚持到底,谋求发展,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善于尊重人才。刘备一点都不傻,懂得:“和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会登上巅峰。”俗话有理,跟对人与找对人同样重要,假如跟不对人,选择的路径不同,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例如:跟着苍蝇飞与跟着蜜蜂飞,所到达的目的地绝对不一样,跟着苍蝇肯定飞向粪坑;跟着蜜蜂和蝴蝶一定飞向花丛。假如你跟着酒鬼,他一定带你去酒馆;假如跟着色狼,一定带你去妓院;假如跟着赌徒,一定带你去赌场;假如跟着成功人,他一定带你走向成功。回看历史资料,看看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就知道了,做大事者心态良好,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一拍即合,目标一致,志同道合,理想信念坚定。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以后的巨大作用却是显而易见。从双方自己的角度来讲,刘备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人才,而诸葛亮找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可谓实现了“双赢”。</p> <p class="ql-block">本文列举历史典故,古为今用,聚焦主题,围绕中心,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谈论古人故事,本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而不乱,乱而不杂,杂中有序,序中有理 ”。谈古论今说历史,所知道都全说了,说得很详详细细,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而条理清晰不乱,就算乱了也不脱离主题教育而感觉不杂,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似乎夹杂,不以为然,文章逻辑性强顺序得当,顺序中各环节间的衔接都有道理。由于每个读者文化素养与自身修养有所不同,所以读者理解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建议有缘读者,多读遍数心定了,总会读懂里面的精髓,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恩美篇推荐流通,传播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造福子孙后代,日夜审稿辛苦了!深谢感恩读者点赞、评论留言。</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歌曲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写作特色与众不同,一切从大众利益出发,不是为加精而创作美篇。选择参与话题“读书笔记分享会”,目的让读者明白读书写笔记的好处,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在此发表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欢迎读者参与评论留言,最终总会有贵人赏识您们的才华。因本文作者水平低,故不参与任何网络辩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