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事故乡情系列之16 家乡的绿皮火车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文章:小桥流水</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鸣谢)</p><p class="ql-block">   故乡事故乡情系列之16 </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 这是锦州至叶柏寿铁路线4255/4256次绿皮火车,这是一辆很慢很慢的绿皮火车。然而,它满载温情与亲情的故事却每天都在上演。一辆绿皮火车,不知承载多少家乡人内心深处最唯美的时光,和永久无法割舍的乡愁情怀,无处安放是乡愁。</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 01 、引子</p><p class="ql-block"> 从小到现在,我坐过的车种类不计其数:小时,我坐过我爹的独轮车,坐过我爹赶的马车,坐过我哥的自行车、电动车,坐过汽车、火车、轮船……但唯独还没有坐过飞机。前几天和身为飞行员的学生磊在微信里聊天,不知不觉地谈到了他的职业这个话题。磊说:“老师,您要坐飞机那还不简单,您想啊,您学生我现在是干哈的?哪天您坐坐我开的飞机,不就妥了吗?”我的学生磊在部队是开直升机的,这一点我早就知道。但一想起八年前,马航MH370在2014年3月8日神秘失踪,机上239(包括154名中国公民)人至今下落不明;又联想到今年3月21日,东航MU5735在广西坠毁,机上132名中国人全部遇难,一想到这些,我就心有余悸。我笑着说:“谢谢你啦,磊,我恐高,坐不了飞机✈️ 。但你开飞机一定要注意安全哟。”关了视频,我陷入了沉思,我坐过这么多种车,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绿皮火车,以及发生与车有关的温馨的故事及美丽邂逅。</p> <p class="ql-block"> 02、锦州至叶柏寿段铁路的始建</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中央军委批准了沈阳军区的请示报告,将修建辽西铁路,定为1970年铁道部新建计划项目。在辽西修建三线铁路(三线:不临海,不临疆,处在全国战略大后方),既锦州至叶柏寿段铁路干线。最初考虑的是战备需要,因为锦州至叶柏寿一段,沿线有锦山机械厂、锦华机械厂、凌华机械厂等多家兵工企业,而该地区交通不便,也迫切需要有铁路经过,提供足够的物资。</p><p class="ql-block"> 命令下达后,全省抽调大量的军人、铁路工人和民兵投身到这条铁路的修建工作中。辽西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到处是连绵的群山,好多时候铁路都是穿山而过。仅建昌到我家这一段,就有五个山洞。建设者们逢山放炮、遇河架桥。修隧道、架桥梁就是最大的困难。我家附近的鸽子洞隧道是沿线最长的隧道。那时,时常看见有受伤的人员,用担架抬出,紧急送往医院。据《锦西县地方志》记载 :参加修建铁路的军人、铁路工人和民兵总计为69367人,其中有189人壮烈牺牲,平均每1.3公里就牺牲一人。殉职的施工人员,有的被炸药炸死,有触高压线后遭电击身亡,有的被土石压倒致死,还有因劳累过度而引发突发性疾病,甚至意外死亡。民兵团烈士多被送回原籍安葬,而牺牲的铁道兵大都被安葬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内,仅建昌烈士陵园,就安葬着11位为修建铁路而捐躯的烈士。他们永远长眠于此,守卫着这条铁路,守卫着辽西大地。无论如何,他们是为共和国铸剑的人,他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完成的业绩,人们应该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铁路竣工后,于1975年9月1日正式通车,每天往返各一趟,当然还有还有每天的多次货车往返。</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昌烈士陵园,里面埋葬者为修建鸽子洞——建昌这一段线路,而英勇牺牲的11条鲜活的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03、初识甘家沟车站</p><p class="ql-block">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铁路修好了,车站建成了,旅客增多了,我妈会把家里攒的鸡蛋,家里自留地出产的蔬菜,及树上结的果子拿到车站去卖。当时甘家沟火车站虽说是四等小站,因为来往的货车或列车都要在此放蒸汽、加水,所以火车要在甘家沟车站停留十分钟。这时,列车上的旅客就会下车,到检票口儿来买时兴的农作物产品。看着衣着光鲜、打扮时尚的旅客过来了,所有的小贩们都会极力推荐自家的土特产。而这些旅客们大都也不在乎几分几角钱的,此时的甘家沟火车站,俨然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那时,我已经十一二岁了。正在上学,但节假日、星期天,我也会跟着我妈去车站,毕竟我家离车站有五里路,且是山路,不太好走。我会帮我妈挎着篮子,提着东西,更主要的还是想看看火车长啥样,及车上的旅客有多么的帅气和时尚。此情此景,我想啊,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那样坐上火车呀,或者更妄想一下,我要是也像他们一样有工作,整天乘火车,南来北往的,那该有多牛逼?每每从火车站卖完东西回来,我会激动好几天:“我想看山外面的世界,长啥样?山外的世界有多大?城里的人咋生活?他们都吃些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现状:两个“三无”人员在身:一是无身高、无体重,无颜值;二是无权、无势、又无钱。既然拼爹拼不过,还不拼自己?我要走出这座大山!想看山外面的世界,过山外面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陆续下车的乘客。</p> <p class="ql-block">这张甘家沟车站图片,是外甥新拍的,他告诉我,由于车站很早都变成了乘降所,“甘家沟车站”这五个字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空房子还隐约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今日的颓败。</p> <p class="ql-block"> 04、第一次坐火车</p><p class="ql-block">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坐火车是去县里参加高考前的中师提前考试。那是1981年的5月份。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缓解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问题,国家决定提前招收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师生,通过三年的培养,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当时我正在我公社念中学,出于小时候对做教师的小姨的崇拜,也由于报考师范可以变城市户口,有工作,伙食费还全免。所以全公社所有的学生都报了名(大致300人),而分配我校的名额只有六个。预赛我是第一名,到县里参加复试得提前去。那时我姑姥的三女儿就在县里工作。我妈说:“三,你就住在你的三姨家吧,免得妈惦着。”到了车站,买了火车票,当时的火车票是硬壳的,票价只有1.5元。检票上车,找到自己座位,第一次坐火车,一切是那么新鲜,火车上居然还有厕所,能用自来水冲,比我家的露天茅房强多了,之前我妈的担心“提前上好厕所”的问题荡然无存。下了建昌火车站,我按照姑姥给我的地址找到了三姨家。那时我才知道,三姨在东方红商店上班,而三姨父,是县人大的。当时我认为三姨父可了不起了,那是县委大官儿。在三姨家的几天,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三姨家由于都是双职工,而他们的子女也不多,只有三个(两个表妹,一个表弟),条件不知要比我们家好上多少倍。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县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陈奂生进城,刘姥姥进大观园。县内的街道是那么的宽敞,还是油漆马路,哪像我家的山路啊,出门儿就是石头。这真是“老家啥都缺,就不缺石头。”我想啊,这辈子,我要能过上三姨家这样的日子,也算没白活,“活就活他个船撵浪呀,活就活他个龙摆尾,活就活他个云升霞呀,活就活他个地增辉,不白活一回。活他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在三姨家的几天,我仍是专心致志的备考复习,我决心要考上,鲤鱼跳龙门,咸鱼也翻身。三姨和三姨父见我这个外甥这么用功,也不住地夸我。两天的考试,一切顺利。我在考场上沉着稳定、正常发挥。住了三宿,考完试的第二天,我又坐上了火车,原路返回。成绩公布后,我仍是以全公社第一名(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凌源师范录取。</p><p class="ql-block"> 从此,开始了我与这趟绿皮列车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锦——叶绿皮火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建昌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建昌县城。</p> <p class="ql-block"> 05、列车邂逅</p><p class="ql-block"> 自从考上了师范,这趟锦州到叶柏寿4255/4256次列车,就是我求学的最佳路线。</p><p class="ql-block"> 这趟列车是唯一一趟穿行在辽宁西部崇山峻岭间的旅客列车。随着时间的推移,辽西的老乡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在车站上的小打小闹——卖东西。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到了县城里,毕竟那里更好卖一些,而价格也比火车站还要高一些,而票价是最便宜的。这趟列车全程36个车站,行程367公里,运行时间九小时28分,平均时速每小时40公里,全程票价才26.5元。被家乡百姓亲切地称为山村小客车、小慢车。在小慢车上,不仅感受到了温暖,走进车厢里恬静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车不疾驰,人也安然。你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车轮伴着铁轨轻轻的摩擦,发出的“咣当咣当”有节奏的响声。清楚地看着缓缓而过的村庄悄悄消失在身后。仿佛过客的不是我们,而是它们。除了过山洞,其它时间都可以打开,饱览辽西丘陵地带的两旁美景,旅客之间虽然只是短暂的相处,但旅客之间都没有陌生感:“干哈去,大妹子?”这边一大哥问。“这不是吗?树上的李子下来了,拿到城里去卖,孩子们马上要秋季开学啦。”邻座的妹子回答。妹子又反过来问:“大哥,你这干哈去?”“桃子熟了,我也去城里卖点零花钱。”“那一道啊。”欢声笑语,溢满车厢。</p><p class="ql-block"> 春夏小慢车穿过翠绿丘陵,秋冬小慢车,徜徉在金黄色的山野间,成为辽西大地一道流动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小慢车承载着当地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走向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更承载着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叶柏寿跑,穿过山岭越过河,迎着霞光千万道,阳光灿烂照车厢,车厢里面真热闹。”</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89年从建昌到许昌,我是先回老家,然后从老家甘家沟车站坐到葫芦岛转车的。92年暑假,是我第一次从河南许昌上车,从叶柏寿转车到我家,一上这趟车,当时火车上的广播里正播放着东北二人转曲目。东北人常说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在河南,听得最多的河南豫剧《花木兰》《朝阳沟》选段。冷不丁地听到二人转那熟悉的韵调《小拜年》,那亲切的乡音,激动得我热泪盈眶,置身于浓浓的乡音中,我被融化了。</p><p class="ql-block"> 当车过了凌源的三十家车站,上来几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儿和女孩儿。挎着个篮子,有卖杏的,有卖李子的,都一袋一袋的称好,放在篮子里(当时的列车是允许卖东西的)。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听她说她的妈妈生病了,而爸爸还要忙地里的活儿,家里水果下来了,没空卖。小姑娘只好约村里的小伙伴儿上车来卖。见此情景,我动了恻隐之心。我想在城里,这么大孩子,也许还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吧?而眼前这个女孩儿在为家里的生计奔波了,多么勤劳勇敢的小女孩儿。我随着就买了好几袋儿,一吃特别甜,我就动员其他的旅客都买点儿吧。一不贵,比起超市还便宜呢,二还甜,在我的动员下,不一会儿,一大篮子的杏全卖光了,小女孩儿望着空空的篮子,手里攥着钱,感激的说:“谢谢叔叔,我叫山花。”车到站了,小姑娘要下车,临下车时,她向我招了招手,那甜甜的微笑定格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甘家沟车站就要到了,有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带好随身物品,等候下车,下一站,鸽子洞车站。“伴着亲切的广播员的播报,我下车了,再走五里,我到家了,但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家,去见我的爹和妈。</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那个当年的小女孩,也早已成为人妻人母了吧?按年龄算,也该人到中年了吧,但那甜甜的微笑还定格在我脑海里,但愿她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师范时的终点站——凌源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行进在崇山峻岭间的辽西绿皮火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列车上的乘务员,除了节假日,平时旅客很少的。</p> <p class="ql-block">列车两旁陡峭的山崖。</p> <p class="ql-block"> 06、尾声</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30日,铁道部发出通知:“锦州到叶柏寿的绿皮小火车4255/4266暂时停运。”就在今天,和老家的二姐电话聊天,核实老家的火车是否重新开通(二姐家就住在火车站旁的山腰上),二姐告诉我,从那次停运再也没有通车,只是每天过几趟货车。</p><p class="ql-block"> 这个在辽西运行整整45年的绿皮火车,从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听了二姐的话,我怅然若失,本想再回老家时,坐这趟车。不是为了省俩钱儿,而是想找回当年的感觉,重温往日的梦,但这一计划显然泡汤。</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能给带给百姓带来最大实惠,最接地气、最适合百姓利益的小慢车消失了。但我觉得,实惠的交通方式,不仅让沿线百姓受惠,对发展旅游和怀旧体验都是一种开发的经济模式。经济再发展,社会再进步,也是需留下一些让后人能够亲身感受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高铁多了,绿皮车大量减少了,到底是方便了?还是给人民群众带来诸多不方便?我认为高科技的发展首先应该考虑顺民心、顺民意,方便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需求,单纯的追求数据,高端大气,就是脱离实际的盲目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趟列车停运了,怀念绿皮火车,怀念过去的美好。从此建昌(没有其它铁路)又属于无列车时代。蒸汽机加绿皮,是体验过去岁月的专用线,但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绿皮火车如今已不复存在。消失的仅仅是绿皮火车吗?不,还有很多,如之前的炕席、饸饹床、糊墙……感慨之余,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一梦别惜几十载,</p><p class="ql-block"> 故乡情谊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乡人爱,</p><p class="ql-block"> 寄托希望再驶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