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人的美篇(二十一)

青杠坡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疆战事回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一)忆当年•我所经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情报战线工作回放(B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9年4月,我团从滇西成建制调防麻栗坡后,番号更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十五团(代号35550部队),隶属文山军分区。1980年3月,15团情报站正式组建,站部最早设在麻栗坡县城河边的照像馆楼上,代号为35550部队16分队。首任情报站站长吕增毕是我的老上级,我刚入伍时,他就是滇西边防七团畹町九连连长,79年调防初期,吕增毕直接从九连连长提为三营营长。吕营长调任团情报站站长后,三营(落水洞营)由十四军调来的杨文团同志接任营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情报站刚组建时,业务骨主要是从团侦察队调配过去。当时侦察队的首任排长周先林和罗江远调情报站后分別任猛硐和八布情报组组长。另侦察队优秀班长贾山洪提任一营一连的排长后,贾山洪仅去一连任职不到半年就又调到情报站任内勤参谋。</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5团情报站首任站长吕增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左为情报站八布组组长罗江远,右为猛硐情报组组长周先林,中为情报站侦察员鲍中华。</b></p> <p class="ql-block">  情报站组建初期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防区内开展敌情社情综合调查。重点又是在杨万、八布、船头、猛硐边境一线地区进行情况摸底排查。这期间,我曾多次与麻栗坡县公安局时任局长黄洪兴秘密接触,请他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黄局长是一位公安战线资历丰富的老侦察员,他对我们的前期工作帮助和支持很大。记得当时麻栗坡县分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和县外事办、公安局、县武装部、边境站的负责人每月都要在团里召开一至二次联防协作会议,交换各方掌握的敌社情动态,研究部署对策。每次会议结束后,黄洪兴局长都要单独留下来继续与李清云副团长、张启仁参谋长一起研究防区特情工作,此间侦察股长蒲光成、情报站长吕增毕或我都会列席参加。</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团刚从滇西移防麻栗坡,情报工作底子单薄,黄局长顾全大局,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经营多年的特情资源都分享给了我们,这对我团情报站迅速展开特情工作帮助极大。</p> <p class="ql-block">  二是在边境一线建立基层情报网络体系。通过摸底排查后,情报站各组侦察员就开始不分昼夜地深入边境村寨,开始物色和选调外围特情人员(交通员和耳目)。当年由于公路交通不发达,我们去边境村寨工作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从杨万地区的长田、者阴山、铳爪、哪都、紫胶、铜厂、竜困、大卡;八布地区的竜龙、太阳冲、那灯、胖甲、大弄、下奎布、南青、荒田、凹塘;金厂地区的中寨、大火地、楠木坪;茨竹坝地区的草果坪、石笋、南洞、老邓弄;船头地区的八里河、偏马、红光、南榔;猛硐地区的铜塔、响水、马嘿、小平寨、坝子、高棚、扣林、野猪塘、昆脑、卡房脚、河边寨等多个民族自然村,都留下了侦察员们无数艰辛的汗水和足迹。有时我们一天来回要走近五十公里的路程,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山涧溪水。短短半年多时间,情报站就在15团防区边境一线建立了10多个特情联络站(点),物色培养特情人员30多人。</p><p class="ql-block"> 由团情报站猛硐组侦察员周先林、鲍中华、张晓刚等人在昆脑村河边寨建立的特情联络组工作成效尤为显著。河边寨是一个紧靠越南边境的傣族自然村,该村民兵联防指挥长鲍朝元成为我情报站特勤联络组长后,他和村里民兵多次机智获取敌特情报并及时上报,为狠狠打击入侵我境的越南特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1980年7月1日我猛硐6连在河边寨一举歼灭3名越军特工和1981年9月2日在卡房脚成功捕获越军派遣的2名特务都是鲍朝元特情组事先获取的准确情报(详细战例见后)。</p> <p class="ql-block">  三是突击开展对越兵要地志补充调查。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总结经验敎训中发现,我军当年使用的作战地图中缺失很多越南境内的兵要地志资料,造成了不少战斗损失。例如:1979年2月,我13军39师和50军149师在越南黄连山省代乃及沙巴地区与越军王牌师316A师遭遇作战,合围时本应全歼该王牌师的,但由于当时我方的军用地图把越军逃窜的一条公路标错了位置(本来公路应该是从山头东侧丫口通过,地图上却错标到从西侧通过),位置偏离了800米,导致我军炮火未能有效封锁和消灭溃逃之敌。</p><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3月开始,总参要求我昆明、广州两个军区重新对越南当面(纵深50~100公里)边境地区进行全方位兵要地志调查。所谓兵要地志,是指从军事需要岀发,对相关地区的军事、政治、地形、交通、气象、水文等现状和历史情况进行调查后编制的资料。我团情报站组建初期,除了抓紧在防区一线建立情报网络外,同时着重开展了对越兵要地志调查工作。这次兵要地志调查张启仁参谋长点名由我负总责,由于人手不够,司令部还在全团范围内临时抽调了十多名优秀连队干部和侦察骨干加入其中。记得当时三营十一连连长戴文学、十连排长周思选、边防股翻译凌宗孝、作训股陈光福、三连侦察班长赵立祥、五连高国友等人均参与了此次调查。后期绘制要图又抽调了侦察队潘德清、闫朝平协助我一起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我们搜集整理了近万份越南河宣省区域内的兵要地志资料,绘制各类要图300余张,受到原昆明军区参谋长崔建功将军(后为顾问)的充分肯定和表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是参与组建和发展越南游击队。自1979年我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在云南文山、蒙自边境一线都曾岀现过不少的“难民村”。其实这些都是很早以前就迁徙到越南境内生活的中国人,他们已经在那里繁衍生活了很多代,是被越南政府早就接纳的当地人。中越战争爆发后,由于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越南当局开始追赶和迫害这些人,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拖儿带女跨过边境回到我国境内。这些深受其害的难民回国后,便自发组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游击武装,开始帮助我们打越南。</p><p class="ql-block"> 当年,文山军分区司令部还增设了“边防科”(首任边防科科长是韩春华),所辖的三个边防团都在司令部增设了一个“边防股”的编制(15团边防股首任股长是袁永会),地方县政府还专设有“县六办”和“难民办”。其职能就是共同负责组建、发展和培训越南游击队和安置越南难民。这些难民一旦参加“越南游击队”后,都会给他们配发武器装备,每个游击队员还会像我们部队战士一样每月发几元的津贴,吃、穿、住都由政府统一供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以下越南游击队员照片均由麻栗坡档案馆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从左至右:侦察参谋赵维华,情报站长吕增毕,侦察队文书潘德清,情报站驾驶员王益兴。</b></p> <p class="ql-block"> 这些越南游击队大本营基本上都设在我方境内,少数有条件的也在越方境内开设游击根据地。通常这些游击队员都是穿着民族服装到越方活动,越军很难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有时会给我们侦察分队岀境当向导,偶尔也会在边境线上打些小仗,袭扰敌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麻栗坡境内共组建了两支越南游击队,一支在茨竹坝绿水河,另一支开始组建在猛硐上扣林,后转移至八布荒田(南青)。有一次情报站长吕增毕去八布南青布置游击队员的岀境接头工作,返回麻栗坡途中因雾大视线不好,在弯刀寨公路段发生严重车祸,情报站的北京吉普车被文山州运输总站的大货车一下撞岀去5~6米远,站长吕增毕当场昏迷满口流血,好几分钟之后才苏醒过来,这可把情报站驾驶员王益兴吓得不轻。他俩好不容易拦上一辆货车返回麻栗坡时,我见吕站长脸肿得象块大发糕,脖子僵直好几天头都不能转动,但是他依然带伤坚持工作。几十年过去了,老吕当时强忍伤疼不离岗位的感人场景让我一直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茨竹坝这支越南游击队中,其顾问(兼政治员)周贤考早年曾是越南河宣省官坝县组织部的副部长,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还在越南参加过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后在部队因公负伤左臂被截肢,大家都管他叫“一把手”。周贤考后来成了我团情报站的重要交通员,做出了惊人的情报业绩,他的故事我将在下篇回顾中(C编)另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从猛硐野猪塘俯瞰巍巍扣林山(朱效悯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注: 民兵英雄鲍朝元(1933年~1999年)是麻栗坡县猛硐乡河边寨傣族老<span class="ql-cursor"></span>民兵兼九个边境村寨民兵联防指挥长、15团情报站特情联络组组长,共产党员。他1952年就参加了民兵组织,先后配合边防部队参加各种战斗50多次。在1979年至1988年近十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他带领民兵狠狠打击入侵我境的越南特工队,多次获取敌方情报并协助我侦察分队完成侦察任务。鲍朝元一家9口四世同堂,其中6位是民兵,有三代人荣立战功,上级配发给他家一挺轻机枪、一支冲锋枪,两支半自动步枪、一架望远镜。鲍朝元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赞誉为“当代傣族老黄忠”。1986年12月,成都军区授予他"边防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1987年7月,鲍朝元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9年3月1日,老英雄鲍朝元因病(肝癌晚期)长眠于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终年6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附一:河边寨围歼越特工战斗(根据当年6连指导员张国仓、一排长王海泉及情报站猛硐组侦察员张晓刚回忆整理)</b></p> <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下旬,15团情报站猛硐组侦察员周先林、鲍中华、张晓刚到昆脑村卡房脚小学与代号“LS”线人接头时获得一外线情报称:近日越南黃树皮县的越军拟派特工小分队潜入我国境内进行破坏活动,但具体时间和任务不详。接此情报后,侦察员们立即向河边寨民兵联防指挥长、情报站特勤联络组长鲍朝元作了通报,并要求民兵联防分队加强巡逻和蹲点守候,发现可疑线索立马向部队报告。</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1日早上6时许,天刚下过大雨,河边寨民兵班长王开林、队员古朝林巡逻中发现寨子东头的李子树上留下有人攀登过的痕迹,在通往境外的小路上还有深趾防滑鞋脚印,2人判断可能是越特工潜入我境,于是立即回寨子向鲍朝元报告。鲍朝元一听有敌情,搁下饭碗迅速集合寨子里的民兵,一面派人火速赶往边防6连前哨阵地报告情况,一面带着武器和两个儿子迅速前往国境线我方一侧占领有利地形,封锁道路和监视敌人动向。</p><p class="ql-block"> 13时许,6连指导员张国仓接到前哨排长报告并与连队领导短暂研究后,决定由连长尹正忠率队,带领一排长王海泉并侦察班(班长赵小羊,副班长黄贞伟)加上一班(班长柴中其)共11人,分别从连队和前哨排阵地奔赴边境与事先投入战斗的河边寨民兵一道对敌人形成包围堵击。19时许,侦察班副班长黄贞伟等4人在边境线附近的一处岩脚边发现残敌,部队迅速展开并占领有利地形,随后逐步缩小包围圈,最终将其一举歼灭,战斗于19时45分结束。</p><p class="ql-block"> 此次战斗共毙敌3名,缴获冲锋枪3支,子弹数百发,军用地图1幅,军用水壸3个,以及敌特工用于观察记录我方情报的记录纸数张。战斗中6连侦察班长赵小羊头部被手榴弹片炸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注:近日作者与时任猛硐边防6连指导员张国仓电话联系得知,赵小羊班长当年头部被手榴弹片炸伤,碎片卡在他脑门上的骨头中,后来到了团卫生队处置时,由于设备简陋加之处理不当,军医当时简单地用钳子去夹,结果没能夹出弹片,反而使手榴弹碎片越夹越往里钻,最后掉进脑腔里。当时如果再要取岀弹片就只能做开颅手术,结果后来选择了保守疗法。42年来,手榴弹碎片一直留在赵小羊班长受伤的颅脑内。张国仓指导员曾经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赵小羊无助地回答说:“平时只要天阴下雨时都会发作,疼痛难忍。”听到指导员这话,我瞬间泪水模糊了双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河边寨战斗结束后,6连战士们翻山越岭返回驻地途中(照片由时任该连指导员张国仓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 1980年7月1日6连河边寨歼灭越南特工队时缴获的武器弹药及其装备,照片由时任6连指导员张国仓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张国仓(左)指导员当年在阵地上开展战时政治思想工作时的情景。(照片由张国仓提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附二:卡房脚捕俘越特务战斗(根据时任13连指导员张国仓、排长王海泉回忆整理)</b></p> <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1日午后,民兵英雄鲍朝元的老伴王金兰到昆脑河电站对面的山坡上摘棉花,她家的那条大黑狗也跟着去了。黄昏时分,王金兰听到山中突然发岀3声枪响,到了傍晚她家的大黑狗也没有回来。晩饭时,老伴把白天发生的事告诉了鲍朝元。鲍朝元听到后立马警觉起来:昆脑河电站紧靠边境,草深林密,会不会是越南特工潜入我境被黑狗发现而将狗打死?这一晚,鲍朝元翻来覆去始终没能入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9月2日)拂晓,鲍朝元家的黑狗还是没有回来,他越想越感觉到情况不好,于是赶紧叫醒熟睡的三儿子,父子俩带上武器就向电站方向奔去。到了一块旱谷地,鲍朝元突然发现了端倪一一有一片旱谷明显被人踩倒后又被重新扶起,经验丰富的他当即判断这一定是越南特工留下的痕迹,此时敌人应该就在附近躲藏着。但这一带山大林密,地形复杂,仅靠他父子俩是很难抓住敌人的。</p><p class="ql-block"> 鲍朝元当即叫儿子赶紧跑回寨子通知民兵,自己留在原地监视敌人动静。不一会功夫,寨子里的民兵赶来了,他简要作了战前布置后,立马派民兵鲍廷兴跑去向部队报告,另又派岀堂弟鲍朝山带一个小组直奔国境线堵住要道。中午时分,我团3营13连(即原猛硐边防6连)指导员张国仓接到民兵报告后,立马将情况向猛硐前指团长李清云作了汇报。团长当即召集猛硐地区军民联防领导小组紧急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当日14时10分,由13连副连长李继能、副指导员李开真、一排长王海泉、三排长朱光映等27人、另加猛硐公社武装部、派岀所各4人,猛硐边境站10人共计45人的兵力组成战斗队,奔袭十多公里的山路,将敌特工包围在卡房脚河边的杂草丛林中。在进行大包围的同时,13连还专门挑选了战术技能好、行动反应快的班长鞠敬秋、副班长陈忠军、马元林、军犬员杨建国携军犬“边防”,组成一支丛林搜索小组,由一排长王海泉带领快速在杂草丛林中分片仔细搜索,最终于当天17时许将越方派遣敌特项保福、李发全擒获。缴获手枪1支,子弹35发,匕首1把,吊床1张,手表1块,会议纪要1份。我方无一伤亡。</p> <p class="ql-block">  战后,部队为一排长王海泉记二等功,为班长菊敬秋、副班长陈中军、战士马元林分别记三等功,另给军犬“边防”记大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下左图从左至右:13连指导员张国仓、3营副营长尹正忠、13连连长赵凡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另注:1981年5月扣林战伇期间,15团奉命组建步兵四营。吕增毕又从情报站调任四营营长,1983年后任15团副团长。下图为吕增毕副团长1984年5月老山战役时在芭蕉坪指挥1019高地战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