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守望相助,共抗疫情!

鲍鲍

<p class="ql-block">  “足不出户”让上海的节奏慢了下来,但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坚持和互助,才让这座城市仍旧维持着它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在小区封控的日子里,我们瑞嘉苑8号楼楼里有一批热心公益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原本是单位的管理者、是退休老人……在志愿抗疫的“战场”上,他们是为民服务的志愿者。原来我们8号居民楼上楼下平时不是很熟悉,通过这次疫情,邻里关系一下就提升了。现在上海社会面的“清零”仍待时日,但社区面上的“亲邻”已经有了。不管是关于病毒的恐惧,围绕生活的担忧,还是信息洪流冲击下的心绪跌宕,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仍能看见那些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来自普通人的微光,它点亮了四月的天空。但也正因疫情,这些微光闪现出来,使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接受着城市精神的洗礼,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在隔离下传递善意。瑞嘉苑8号楼里的志愿者们兢兢业业地把牢“小门”,努力为居民筑起“防疫墙”。用爱心和行动筑起防疫的铜墙铁壁!如:我们楼的年过七旬的顾丽华老师,虽然她的身体不太好一一曾动过外科大手术,但她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的老党员,在这次抗疫封控期她积极帮居民们协调物资发放配送,在居民眼中,她就是我们心中一位可靠的“大姐”,小年青心中可以依赖的“阿姨”,年长者心中的好“知心人”,8号楼业主群里经常可见向她求助的信息:“顾大姐,我家蔬菜一点也没有了,我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用手机买怎么办”“顾阿姨:我母亲刚动过手术,下楼做核酸能照顾吗?”“顾阿姨:现在很晚了,大小杨都下班了,我单位发的物资是冷链食品不能放到明天怎么办?”无论问题多么的琐碎的事,她都耐心的回答,亲力亲为的一件件帮大家解决,即使深夜了顾老师已经洗漱完毕准备睡下了,但她在邻居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穿上志愿者服装帮助居民拿好物资送到家门……还有我们楼里的1803室的许培康老师,不但是玉树临风的帅哥还是一位热心为楼里为民服务的志愿者,每当发放抗疫物资时他都仔细分拣挨家挨户送去,每当核酸检测时他都会提醒大家轮流下楼有序不乱地做好核酸,在8号楼里连续出现阳性病人后,他马上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大家“共筹”,得到了楼里居民的赞同,我们楼1403室的黄铮老师在关键时刻马上联系自己单位用最优恵的价格(自己还贴了一部分运输费用)帮助大家购买防疫用品,我们楼里1001室袁秀妹老师作为志愿者邻居有什么需求,都热情为大家服务。小杨是我们楼内的运输专员。前门岗运送过来的外购物品,由小杨帮我们把住第一道关。 首先,要在户外条件下用酒精喷洒外包装,静置一段时间后,将消杀完成后的物品挨家挨户的 送到居民家门口,并实时微信通知相关居民查收。据统计,楼内日发货量至少 60 单,周末峰 值逾 90 单。按每天 8 小时工作时间计算的话,低谷期间每小时就要完成递送 8 单,平均 8 分 钟就派送一次,高峰期每五分钟完成一单。为了避免物品遗失错发,小杨还主动记录每件货品 到达得时间,特别是团购物品,在派发前还仔细清点核对,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除此 之外,很多单位的慰劳物品,又以夜间运送为主,对于冰鲜物品不能长时间置放在大门口,小 杨基本都能满足大家的要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 8 号楼的微信群里@她一下,都迅速 响应,使命必达。大杨负责保洁,每天不仅做六次电梯轿厢的消毒工作,上午、下午各三次,还对公共通道 每天消杀一次。充电式的雾化消毒器,是居委会柏书记特意配备给我们的,灌满水是 16 升, 外加蓄电池和电机的总重量可达 40 斤,消防官兵都是轮流作业,而我们大杨独自一人,穿着 大白服,背着沉重的消毒设备,从 20 楼从上自下沿着楼道步行消毒,如遇我们楼栋有核酸检 测,大杨会主动在检测前和检测后各增加一次环境消杀,全方位的保障我们楼宇公共区域的卫 生。每次看见大杨在我们群里发的楼道消毒视频,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她是我们居民的安全 保障。下午三点至五点区间,大杨还会把各家的垃圾运到楼下,集中后再做消毒处理。由于许老师、黄老师、大小杨们的付出,用最快的速度筑起守护我们8号楼健康的“防护墙”。对于楼里的“中招”的居民邻居们都在鼓励他、安慰他,有的邻居还拿出自家的进口消杀剂给他,叫他不要担心,让他感到巨大的力量,隔着距离却又格外温暖。在困境中抱团度过难关,看到了我们这一幢封闭管理楼栋里的坚守和温暖……当1101室的租客由于密接提早被封控缺少蔬菜时,邻居们纷纷拿出了自家不多的蔬菜给予支援,邻居们谁家有难需要什么,只要在群里发声,大家都会伸出援手鼎力帮助,邻里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新的亲密度,我们在群里互帮互助,真就像一家人一样。”“失去一段自由,收获一楼友情”。在抗疫的紧要关头,传递了我们大家的信心与力量,守望相助的温情,坚定了我们8号楼居民居家足不出户的抗疫斗志和决心,为我们树立了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我们永远不会感谢疫情,但我会想念这段邻里互助共生的日子。”这场疫情终究会过去会消逝,但我相信渡过难关的上海人民,一定会永远记得这段邻里相助的温暖时光。上海社会面的“清零”仍待时日,但社区面上的“亲邻”已经有了。这个过程里,情谊在建立,物资在传递,一种温暖、安稳又古典的邻里关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复苏。“人情冷漠”的城市印象在慢慢被扭转,也让我们重拾了信心:在小家庭、个人化的城市语境里,人们依然保持着守望相助的淳朴善良,凝聚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保持积极与友善,就一定会迎来烟火如常、车水马龙的日常。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打开家门,去拥抱这段艰苦岁月里温暖着我们的邻居,面对面地道一声“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