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贴只供班级学习交流使用。素材取自网络,感谢素材提供者。</h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5月9日 修改完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b>一. 概念</b></h1> <h3><br>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b>【焦距】</b><br>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d)的距离(f)。</h3> <h3> <br></h3> <h1>在理解了焦距以后,我们再说【<b>景别</b>】</h1> <b>景别</b>是指由于在焦距一定时,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摄影机录像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div><br></div><div><br></div> <h1><b>二、学习景别的意义</b></h1> 你有没有见过以下这种照片:<br> <br> 拍摄拳击动作时,画中偏偏没有手;<br> 拍摄芭蕾舞美姿,画中偏偏没有脚;<br> 需要表现一个人物的表情时,人物却偏偏远得看不清面孔;<br> 需要环境来烘托事件气氛的,画面却偏偏被塞得满满而没有空间。<br> 所以,景别的意义在于: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内容。这样说似乎过于抽象和概念化了?好,那咱换个说法就是:景别是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br> <br> 不仅如此,不同的景别,在画面的观感上也是有区别的:<div><br> 比如远景,镜头越远,画面就越冷静,情感上的参与感就越少,好像你在远处“冷眼旁观”,你并没有参与其中,镜头比较客观化。<br></div> 这张照片是不是觉得你只是站在岸边的观众? 而近景呢,因为镜头离得近,参与感就很强烈,就好比自己也身临其境,镜头比较主观化。 像上面这样的中景照片,参与感就比远景要强烈多了,对不?你是不是还担心着,小美女们分分钟还能调转枪口打你一梭子? 你看,说来就来了 这样近距离的镜头,参与感已经强烈得无以复加了!你再说“我只是个旁观者”,谁信啊? 至此,你是不是对于“景别”的意义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啦!<div><br></div><div><br></div> <h1><p><b>三、景别的划分、作用与拍摄要求</b></p><p><br><b>景别</b>一般可分为五种,以人物摄影为例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近景,全景,中景和远景五种。</p><p><br><b>1、特写(指人体肩部以上)</b></p><div><b><br></b></div><div> <b>特写</b>,就人像而言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是某些被摄对象的局部细节。<b><br></b></div></h1> <div> 上面这张照片,重点表现了人物面部的神态、表情;面部特征细节清晰可见。这就是人像特写照片。当然,还有大的特写,比如只表现人物的眼睛、嘴唇、美女弯翘的睫毛、老人沧桑的手部等等。</div> 在拍摄时,可运用长焦镜头或者微距镜头近距离拍摄,都可获得特写景别画面。在特写画面中,被摄物体的细部被强行“放大”,观者的注意力被“强制”集中到事物的局部上,从而形成了凝视、审视的视觉效果。<br> <br> <div><br></div> 特写可拍的内容非常多。任何动物、植物、花卉、建筑等题材,都可以通过局部特写,来表现细节,比如下图,表现的是古建筑的穹顶细节。 <div> 还有蜻蜓的翅膀、蜜蜂的眼睛,花蕊、树叶纹理、纸币上细腻的花纹等。<br></div><div><br></div><div> 这种景別的画面能够调动观众从局部联想全貌的想象力,使得画面有一定的联想延展性。由于特写只能表现人体的某一部位,一件物品,一个建筑或一朵花的局部,无法表现环境,因此,拍摄特写应在“<b>特</b>”字上下工夫。应该要特别注意表出被拍摄对象<b>特殊</b>的造型、纹理、结构,使画面清晰逼真、细节鲜明突岀,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印象。</div><div><br></div><div> 切记切记:<b>无“特”之物不拍“特写”!</b><br></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r></div><div><br></div><div><b>2、近景(指人体胸部及以上)</b><br></div><div><br></div><div> 取景于人物的上半身,也就是近景人像照片。近景可以搭配人物手部动作,更突出地表现人物面部神态、情绪等方面的细节。而且,近距离的拍摄,可以使人物与观者产生交流感。<b><br></b></div> <div><br></div> 如果画面摄入人物的手臂时,还要特别注意其手部动作。 采用这种景别拍摄其他景物时,要注重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注意以“近取其质”的原则来拍摄,要特别注意运用光线表现物体的质地、纹理和层次。<div> 近景画面中只包括被摄体的主要部分,因此针对性较强,拍摄时可以对不必要的内容进行省略(虚化)。<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3、中景(指人体膝部以上)</b><br><br><b> 中景</b>就人像摄影而言,中景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的景别,用于表现出人物的动作或姿态,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中景也是人物拍摄最常用的景别。 中景的作用是在有限的环境中表现某一对象的主要部分,既可以表现主体对象的细节,又可以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表现故事情节及对象之间的联系等。<div> <br></div> 中景画面通常用于讲故事,是叙事性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运用中景最多。中景镜头常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动作(比如讲话时的手势),也是户外新闻采访最常用的景别。 看到这些图片,不用解释都知道照片照片上说的是什么故事。 为什么说人像摄影中景最多!也许,这其中的原因重要一点是:中景是最能同时反映人物情绪和人物动作的镜头,再离远了看不清面部表情,再离近了胳膊肘就出画了! 如果是拍摄风景,就像下图这样,拍得不是太全,但也相对完整地展示了主体的大致样貌。剩下的部分稍微脑补一下就能知道了。这样的构图,可以去掉可能干扰画面的多余元素,让画面更简洁、主体更突出。 <b>中景</b>画面的主体比全景高大、突出,但由于画面容纳景物的量少,所以在交代环境方面明显不足,气势方面相对弱了许多。例如,报纸杂志用的新闻图片多数是中景,因为中景构图不但突出了主体,而且对环境要素也做了适当交代。<div><br></div> <b> 中景拍摄注意事项:</b> 1.、既然中景是叙事性景别,那么必须要拍动作,即使是摆拍,也要设计动作。上肢最好是弯曲的,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总之动作的姿势要讲究。 2、尽可能不要让过多的其他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力求简洁,主体突出。 但是,拍摄有时背景杂乱总是难免的,在没有办法避开杂乱的背景,比如现场无关人物较多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突出主体有很多种方法,如上图,主要人物居于主要位置(在三分线上),主要人物加大比例,次要人物虚化……<div> 手机的人像模式是拍摄中景最好的选择,不仅可以虚化背景,万一对焦不准、背景虚化不够,后期还可以做二次对焦和虚化程度的处理。</div> <h1> 华为人像模式剧场光应用。</h1> 3、拍摄中景人像时,新手最容量犯的毛病是头顶空间过大,因为他们把对焦点对准面部对焦后就按下了快门。正确的做法是锁定对焦后画框适当下移,把人物放到合适位置再按下快门。 上图人物上面留白太多,下面构图是比较合理的。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4、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部分环境)</b> <b>全景</b>,是表现某个特定环境中主体或场景的完整形象的。 凡是能够说明被抓捕对象全貌的画面统称为全景。如人像照片的全貌是全身照片,建筑物的全貌是表明其整体结构的照片,小到表现一只完整的鸟、瓢虫等的照片,大到可供上千辆汽车驰行的桥梁类的照片都可称为全景照。 这张照片是北京天坛的全景照片。画面简洁、居中构图,主体突出;侧光下,主体立体感十足,不显呆板,很完整、很美观地拍出了天坛的具体形象。 <b>全景拍摄注意事项:</b> <b> 1、要有一个明显突出的主体(远景可以没有)。</b>看,下面图的这么多人里,就这个妹子最突出吧?必须的!因为她满怀深情地看了我……的镜头一眼。 <b> 2、尽可能选择与主体色调不同的背景。</b><div> 言下之意就是主体与背景有足够的反差。上图是抓拍的,那种环境由不得拍摄者,所以主体与背景基本上没有反差可言。那就看下面这两张图吧:</div> 侧逆光造成明暗对比鲜明。 主体与背景相隔较远,背景虚化,虚实对比很强。 <b>3、突出主体整体的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b>比如利用逆光勾勒出主体的轮廓线条。 还可以利用近处的前景提升画面的纵深感和故事感。 下图是电影截图,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在丈夫不知所踪之后,扛起了整个家。身前的水车与一个个暖水壶是生活的“担子”,肩上背着的孩子依旧是生活的“担子”,她处在中心被团团包围着。直到葛优饰演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她定定地望着他,慢慢地直起了被压弯的腰,“担子”从身上也从心头逐渐卸下了。<br> 一个镜头之下,人物并非很大,但是有前景有后续,环境将人物突显,物品参与到叙事,一个不起眼的画面完整地讲了一个悄然声息的变化。这是多好的镜头!<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5、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b> <b>远景</b>是从远距离拍摄所得到的画面景别,通常包括广阔的空间和较多的景物,易于表现环境和气势,虽然不利于交代具体的细节,但是,远景具有最大限度容纳度,同样也留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张照片拍的是黄昏时分的海面,平静、宽广。人物是画面中的趣味中心,对于人物来说,这也是一张远景照片。 远景是最有气势(即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的景别,常用于抒情,而不是叙事。 一般来说,远景照片纳入的画面元素比较多、空间宽广、视野开阔、线条舒展,可以很好地展现风景的如虹气势。 远景,是大范围的取景构图。通常以镜头广角端,围绕着某个趣味中心来构图。<br> 比如下图高处俯拍的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的远景照片。与其说拍的是长城,不如说拍的是以长城为趣味中心的风景。<br> 远景画面的特点是空间大景物层次多、主体形象矮小陪衬景物多,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全面地表现环境。 远景拍摄在构图中要关注画面中的线条和图案,如江河、山峦形成的线条,以及田野、特殊地形、云层彩霞等形成的图案。通过在画面中合理布置这些线条、图案来为画面增加形式感。 <div><br></div><div><br></div> <b>远景拍摄注意事项:</b><div> </div> <b> 1、从大处着眼——站得高,看得远</b>!意在表现整体,表现全貌,表现空间感。一句话:眼光大气一点,别盯着局部;心里有群山,眼中无片瓦。 <b>2、善于利用指向画面纵深的线条来表现空间感</b>。有人管这些线条叫“引导线”,就是引导你的目光往远方,更远方…… 这个“空间感”可以用透视来解释,所有的“引导线”都是朝着灭点的,单点透视有一个灭点,多点透视有多个灭点…… <b>3、适当安排前景</b>,以相同事物的明显大小对比来显示距离,加强空间感。 这张照片就是因为前景美女“大”,与远景人群“小”而构成沙滩的空间感。 所以,如果画面只有远景,而没有近处的景物作为陪衬的话,那么画面就是单层的,而且,加入近处的景物,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空间感和立体感。 这两张照片下面都有那些“杂物”,它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必要的前景,目的是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不信你想象去掉前景再对比一下试试看。 <b> 4、要注意光的应用。</b><div><br><div> 看看下面这张拍摄河对岸的照片,是不是缺乏对比度,画面立体感?这是由于顺光,而且光线比较强,所以造成画面很强的平淡感。</div></div> 所以,如果有条件,拍摄远景最好用侧光或侧逆光,可以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另外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拍照。 你能看得出下面四张照片是什么用光吗?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四、景别与相机应用的关系</b></h1> 一般来说,通常拍远景是用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常用于拍近景,那么中焦镜头自然是拍中景啦。这是景别与镜头的一般关系。<div> 然而,景别跟你所用的焦距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长焦也能拍远景,广角也可以拍近景或全景。因为“焦距”虽然是摄影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还有一个因素是“物距”,就是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物距足够大就是远景,物距足够小就是近景或特写,管你用啥镜头呢!</div><div><br></div><div><br></div> <h1><b>五、景别之间的关系</b></h1> <h1> 景别之间在照片拍摄上没有什么关联,而在电影拍摄中,导演和摄影师常常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切换,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对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会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个在以后的视频拍摄和编辑时会说到的。</h1><div><br></div> <h1><b> 说在后面的话:</b></h1> <h1> <b> 以前给大家的《教程》不是文档就是长图,需要下载保存才能保存,如果在微信里收藏,时间一长就会消失了,为了方便大家能长期保存学习我为大家选用的有关手机摄影的知识,开始学习使用《美篇》制作教程。这是第一次编辑,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一定会有很多错误,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b></h1><b> 谢谢!</b> <h3> </h3> <div><b><br></b></div> <div><br></div><div> <br></div><div><br></div><br> <div><br></div><div><br><br></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