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登大潜山记(散文)</p><p class="ql-block"> 纪中惠</p><p class="ql-block"> 我,由于爱好文学艺术,每到一个地方,对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底蕴等尤其感兴趣。来合肥定居十余年了,当然,对合肥周边的山水名胜、人文景观等曾作了一些感性认识。还对部分比较厚重的人文胜迹作了一点粗线条的,理性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合肥,作为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会城市,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的。古往今来名流之倍出,人文底蕴之丰厚,尤其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刘铭传,何许人也?合肥本地人自不必问,称其为“刘六麻子”。然而,外来合肥的就不一定都知道了。当然,对于像我这样,对人文感兴趣的人,我想,应该不会不知的吧!</p><p class="ql-block"> 刘铭传,一八三六年九月七曰,生于合肥西乡井五四房郢,卒于一八九六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当年),二十多岁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甚受老乡、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器重,在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中任主要将领。一八八三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台湾万分危急,清政府授其为福建巡抚,督办台湾事务。他在祖国宝岛遭到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率领台湾军民坚决抵抗,取得了保卫台湾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的企图,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突出贡献。后台湾从福建省划出,单立台湾省,清廷就命其为台湾首任巡抚。其治台七年,做出了一系列新兴建设事务。如修铁路,开邮局,开煤矿,建工厂等,将台湾带入了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其位于肥西的家,一八五六年八月遭焚毁。一八六八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兴建了一个新庄园,当地称之为“刘老圩”,占地约六公顷。</p><p class="ql-block"> 初冬,天气晴好。应合肥当地老友乌方柱夫妇之邀,我与陈培尧兄(宣城退休教师)夫妇以及纪忠礼(东关水泥厂退休人员)、方水和(宿松扎花厂退休工人、书法家)二位兄长等一行八人前往这仰慕已久的刘老圩一游。</p><p class="ql-block"> 刘老圩离合肥城四十多公里,初冬,阳光融融,山道弯弯,丘陵绵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久负盛名的刘老圩赫然来到了我们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但见这刘老圩,四周是深壕和石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水河绕圩而过。围墙上配有五座碉堡和炮台,外壕还有两座吊桥、门楼。从整体外观看去,分明是一个浓缩版的古城池,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塞所。</p><p class="ql-block"> 但见这刘老圩,正大门的楼门上嵌着“大潜山房”四个大字,大门两边悬着一幅对联:“解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均是刘铭传亲撰亲书的。大厅为三进,每进十多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月牙塘,塘内还有残荷在寒风中摇曳着,显得有些凄凉。道旁两边设有花坛,尚有簇簇各色菊花傲霜,只是精神不够饱满。正厅西面建一西洋楼,两层三间,楼前植有一株广玉兰,有一百五十多年了。说真的,我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高大古老的广玉兰树。据说,这棵广玉兰是慈禧所赠树种,刘铭传亲手种植的。观之,令我甚感稀罕,手持相机不停地拍照,以记录下其绰约风姿。正厅北面建一钢叉楼,据说大潜山侧有个老虎洞,建此楼以“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唯石桥相连,里面存放着当年刘铭传从太平军手里缴获的国宝“虢季子白盘”。当然,这件藏品只是仿造品,真的现存国家博物馆。圩西有个小湖,湖心有个小岛,据说,是当年刘铭传设定后人读书的僻静之所。</p><p class="ql-block"> 但见这刘老圩,古木参天,院落深深,一派徽式砖墙小瓦房,画栋雕梁。亭台楼阁掩映于古树之荫,古色古香,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刘铭传故居,我们悠然自得,一步一景,大饱眼福。通过各种实物、图片、文字等,深刻领略到了刘铭传的传奇人生。从理性上深深感觉到了刘铭传真是个值得尊敬的了不起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出得刘铭传故居,当然要看刘铭传墓葬。车行乡间蜿蜒专修道路,不一会就来到了大潜山下。我们怀着十分崇敬而虔诚的心,置坡陡梯高于不顾,奋力登上了大潜山颠。几位老友登山之情,让我有所感悟,平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就是不一样。你看那满头银丝的忠礼兄,年近古稀,登山毫不费力,健步陡峭石级,第一个到达山顶。再就是我与方柱兄年轻点也就不一样,登顶好像不喘粗气。民间有说:一岁年纪一岁人,在这次登山过程中就得到了验证。总体来说,几位同行的老哥老嫂都还可以,也许,这就是如今人们提高了生活水平所致吧!</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铭传墓前,但见这大潜山,左青龙,右白虎,一派风水宝地。俯瞰山下,四季田园,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那大墓坟茔,就是赫赫有名的岳飞墓等也是无法比拟的。三百四十九级石阶,两旁高立石兽、石人,神道一步一景,引人入胜,如同南京中山陵的建造。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中山陵所没有的“三省桥”,这桥就建在刘铭传大墓前,因刘铭传生前即以“一日三省”为座右铭。桥设三孔,三孔倒影于桥下一湾清澈的山泉水面,好似三面明镜,照耀人寰,时刻提醒世人“一日三省”,自我修行。</p><p class="ql-block"> 这铭传陵虽没有南京中山陵气派,但其陡峭之势胜于中山陵,仰止之情根本不亚于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是宏观地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而奋斗的人,刘铭传是微观而具体的为中华民族谋福祉的人,都是伟人,民族英雄,吾辈怎不崇拜之!</p><p class="ql-block"> 三百四十九级石阶寓意着什么,我尚未考究。但上去容易下来难,正如民间所言:“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我等都已六十多岁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几个人中,培尧兄年长,我恐其下山安全问题,前去扶他,可他却推辞(其生性要强),无奈,见阶旁一根丢弃的木棍,我灵机一动,拾起相递予他,他又推辞不要,经我一番劝说,也就收持了。为保险起见,我与方柱兄还是在其左右,以防不测。见陈嫂下山之状我又感心虚,前去掺扶于她,邬嫂见过马上接替了我。</p><p class="ql-block"> 下得山来,培尧兄深有感触地说:“知我者,中惠老弟也!”</p><p class="ql-block"> 山泉脉脉送寒溪,</p><p class="ql-block"> 溪上垂杨拂水低。</p><p class="ql-block"> 钓罢秋光闲觅句,</p><p class="ql-block"> 竹竿轻放断桥西。</p><p class="ql-block"> 游过刘老圩,登过大潜山,我们又乘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目睹车窗之外擦目而过的田园风光,我的心情总是沉浸在刘铭传这首诗的意境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刘老圩正门吊桥</p> <p class="ql-block">刘老圩正大门楼</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盘</p> <p class="ql-block">湖心小岛,刘铭传后人读书之所</p> <p class="ql-block">小洋楼</p> <p class="ql-block">钢叉楼</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墓园</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墓碑</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诗作,名人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纪中惠,字砚夫,网名秋浦河之子,安徽贵池人,现定居合肥。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肥西诗词学会理事。曾经为安徽书画研究会会员,池州美协、书协、作协会员,贵池美协副主席等等。年轻时就爱好文艺,并创作了一些作品。或参展,或办个展,或发表于报刊,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奖。后因工作变动等,一段时间中断文艺创作。退休后重拾旧好,自娱自乐,丰富生活,不趋名逐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