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明蜀王后花园的新津花源镇

灰太郎穷游

在“两山相拥、五河汇聚”的新津区,牧马山下杨柳河畔,有一个花园小镇,这就是花源镇。花源镇因境域曾为”明蜀王花园地”而得名“花园镇”,1996年建镇时,将”园”改为”源”。 小镇里金马河、杨柳河水鸟翩飞、渔舟唱晚;白马寺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柳河村商周遗址、牧马山瞿上古城、白云渡隋唐崖址、百年古刹白云寺,创造了花源丰厚的历史文化。 这里是北宋宰相张商英、御史张唐英、慈禧御厨王海泉、“川菜圣手”罗国荣、国宝级烹饪大师黄子云等历史名人的家乡,其所蕴涵的厚重历史人文气息也为花源增添了值得浓墨重彩的内容。 小镇街上始建于1999年的“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为其涂抹上文化的色彩。 小镇干净整洁、环境宜人、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有着鲜花之源的美称。 镇旁的杨柳河静静流淌,河岸上柳树依依、郁郁葱葱,静谧的古寺似乎在述说着这里的历史。 镇东的白云寺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39年历史,后因文革被毁,1997年重新开放,建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玉佛殿、斋堂、钟鼓楼、居士楼、闭关房等。寺院依山傍水、林木繁茂、背靠牧马山,前临杨柳河,环境优美。 相传元末明初,新津牧马山下有户母子相依为命的贫苦人家,那年天旱河枯、炊烟断绝,母亲无奈将5岁的小儿子送给花源镇上一户名叫方良的慈善人家。方良见孩子忠厚老实,就收为义子,改名方园。空闲时教他识字吟诗、唱经诵典。 很有佛性的方圆,常常日夜遥望着牧马山思念亲生母亲。在一个月明星稀,万籁无声的夜晚,他决定回家探望母亲,天明前返回。于是溜出后门,一口气跑到杨柳河边。 但渡口汹涌的波浪让他害怕,便跪在地上伤心欲绝。此时天空中传来隐隐歌声,缓缓飘下一朵白云,落在河面上,形如一叶扁舟。恍惚中,方园踏上白云,飘飘悠悠就到了对岸。 探望母亲后,方园一夜未睡,次日天没亮就跑到岸边。面对滔滔河水的阻隔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空中歌声再次响起,白云又飘飘而来,这一次白云真的就化作了一叶扁舟,并留在了岸边。 “白云化舟,天歌引路”,方园顿时颖悟,便告别家人,毅然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普恩。 不久,杨柳河边荒废的渡口出现了一叶小舟,船上坐着一个摆渡的年轻僧人。无论春夏秋冬,普恩撑着渡船来往于两岸之间。自此解决了这里因水流湍急、风高浪险而无法过河的难题。 过河的人给钱时,普恩指指船头的小竹篓,丢多丢少或丢与不丢都不大在意。 “不击鼓来不撞钟,一叶扁舟荡西东。若问贫僧缘何事,白云一片落江中。”小船离岸,唱起了歌,声音苍凉激越,回荡在山水之间。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小船都平稳地往来于两岸之间。有两次杨柳河涨大水,小船被卷入旋涡中心,摆渡人仍然泰然自若,平静地唱着歌,篙杆起落,小船平安无恙。 歌里的“白云”两字,不知从什么年月起,就逐渐成了渡口的代名词。几十年过去,小和尚变成了老师傅,有一天普恩丢下了蒿竿,在白云渡旁边结茅化缘,打算在离岸不远的牧马山下修建白云寺,供奉观音大士。 消息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捐助,仅三年白云寺就建成了,普恩成了首任主持,这一年正是大明洪武三年。 过去的古渡口,现在已经被桥梁所代替,桥头正对著名的白云寺。 进入白云寺,一眼望去庙宇气势恢宏,雕梁画栋,进入山门的正对面是大雄宝殿。 旁边是观音殿。 还有玉佛殿。 经过“不二门”,后面的殿宇依山而建、逐级上升, 山顶上的地藏殿和财神殿 。 山顶上的阿弥陀佛金身塑像,观音殿前的净瓶观音金身塑像巍峨屹立,十分庄重,她们是白云寺的标志。 站在山顶向前俯视,全镇尽收眼底,一望无际的山环水绕、环境清幽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关于白云寺还有个传说:张献忠进川后,官兵正准备一把火烧掉寺庙时,时任第七代主持毅然而出,让官兵用火烧自己换来寺庙的保全。白云寺保住了,老方丈圆寂,时至今日这一段故事成了本地一段神秘的佳话。 绵延逶迤的牧马山,碧波荡漾的杨柳河、金马河孕育了花源镇特有的灵秀。濒依杨柳河白云渡的白云古刹,暮鼓晨钟,佛乐缭绕,如梦如幻。河畔的牧马山青山绿水、相依相偎,如诗如画、令人神往,这里的自然环境,无疑是居家休闲,陶冶性情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