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当你身处逆境,亦或是人生迷茫的时候,不妨读一下苏东坡的《定风波》。我每个阶段看这首词的感受都不一样,以前就纯粹觉得苏东坡豁达超脱,经历这么多来看这首词,反而有不一样的感觉。</h1> <h1> 苏轼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曾经那个富有旷世才华,饱含政治理想的得志少年,却因一次次被卷入政治是非,不得不开始颠沛一生,他先贬黄州,而《定风波》就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这次贬谪对苏东坡的人生意义超凡,从一个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到被人像犬鸡一样驱赶,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被审问一百多天的阶下囚,再到那个在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步被放逐到黄州,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事做的闲人,仕途不济,官场失意,人生在一刹那,失去了意义。很多人都说苏东坡豁达,你把我贬了,但挡不住我快活,试问怎么可能,我们看到的快乐背后,是他一点一滴重建出来,他开荒、筑坝、修建鱼塘,不仅日子过得充实,还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他热爱农耕,自嘲“东坡居士”。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一个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个时候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就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在苏东坡写下《定风波》的前一个月,他更是在自己种地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子,取名叫雪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苏东坡和好朋友相聚的地方。他的这帮上至州府官员文化名流,下到小店老板农民渔夫的朋友们,让雪堂成为了黄州城的文化交流客厅。于是1082年的春天,在贬谪到黄州2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重生的苏东坡。</h1> <h1> 再贬惠州,那时候的惠州人烟稀少,还常有野兽出没,但他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却因光照充足,一年到头香果不断,成了苏轼眼中的世外桃源,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经典诗词,卒贬儋州,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便是在儋州,在当时流放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已经62岁的苏轼,在接到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后第三天就与家人痛苦诀别了,一代文豪孤身携带幼子漂泊在茫茫大海中,两个多月后才到达贬所中和镇,开初在官府租的一间房子暂避风雨,没几日却被政敌知道,下令逐出官舍,他这样描述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而他却仍以豁达的胸怀,办学堂,介学风,以致多少有志青年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苏轼北归后,弟子姜唐佐参加科考,成了儋州百年来第一位举人。</h1> <h1> 《定风波》的开头有一句引文,说的是他们一行人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已经被仆人先行拿走了,他们只能淋雨前行,同行的人狼狈不堪,而苏东坡自己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开头便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很多都会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下雨又何妨,我一边放声吹哨吟唱,一边缓步徐行。竹杖芒鞋走起来,谁怕,老夫我披着蓑衣在风雨里,一样处之泰然。可是如果你真的在享受这场大雨,你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要谁怕,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在诗词里面暗喻着人生的苦难。我们一般遇到苦难会怎么办呢?<div> </div></h1> <h1> 苏东坡在这首词中诠释了他面对苦难的三重境界。最次的一种境界:自我宽慰。“没关系,别怕!”你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但我恰恰觉得他此刻的豁达是假的,这就好像是在自己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没事的,不怕,苦难算什么呢?轻装上阵吧!放声歌唱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其实是在抗拒苦难,而不是在接纳苦难,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豁达是假豁达,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苏东坡的这个假豁达,却是让我觉得苏东坡最迷人的地方,佛家一上来就讲,色即是空,要心无挂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问几人能做到?我也知道不应该有分别心,苦难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礼物,可是苦难就真的让你难受呀,当苦难来临之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闭上眼睛安慰自己,别听,别怕,没关系的。我们常常没有别的办法。苏东坡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觉得苏东坡让人亲近,是因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豁达的最高点去俯瞰众生,我们有过的那种矛盾痛苦挣扎,他都有过,我们试图抗拒苦难的那种本能反应,那种“别听,别怕”他也都有。</h1> <h1> 但是,倘若他只是这样的话,他又该如何照耀我们呢?于是,我们就来到这首词的后半段,苦难之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冷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抬眼一看,雨后初晴,山头的斜阳撒下来。这是一副多美的风景呀,风雨终究会停息,苦难终究会过去,我们都会迎来山头斜照,拨云见雾的那一天,关关难过关关过,苦难将我们打倒了吗?并没有呀,在回望来时风雨走过的路,苏东坡发出一句长长的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我觉得整首词的境界至少掉了一个档位,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可能会解释成:也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这也就应和了上阙的最后一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不管你是风雨还是晴,我都依然保持着平常心,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二重境界:无论风雨还是晴,都保持平常心,就是不再有分别心,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你不再对它们有评判,自然而然也不会再有得失心,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说的是人要怀抱一颗平常心。<div> </div></h1> <h1> 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觉得最妙的就是这个“无”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无所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教里的“无”,“无”不是没有,它的更大意义说的是虚妄,风雨也好,晴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三重境界,风雨也好,晴也好,这就像是一场大梦,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弥,所以当你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你觉得风雨和晴还那么重要吗?它们已经不重要了,它们的出现只是带给我们一种感受,但是感受是刹那间的,每一个新的当下,都会有新的感受产生,走过之后就不要再执着了,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在这首词里面完成了对苦难的跨越,从自我安慰走向更加通透和旷达的人生,我觉得这首词千百年来无人能比,因为它并不是纯粹地在展现自己的豁达,他的豁达是从泥泞里长出来的,是我们所有人在经历苦难都必须要走过的境界,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对我们而言,苏东坡他既是同行者也是领路人。</h1> <h1>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