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沙海的记忆(2)—下乡途中巧遇唐山大地震

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制作:乐在其中(关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部分来自网络</b></p> <h1><b>  那是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是令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随着千千万万的知青大军一起,被卷进了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 这一天,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晴朗的白云,轻轻拂面的微风让人感觉无比的清爽陶醉。此时,我的心情也格外的好,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对投身新生活的向往,心底不时涌动的激情让我兴奋不已。</b></h1><p><br></p><h1><b> 我和抚顺市近3000多名76届毕业生一起,踏上了到边疆去,到昭盟去的征程。沸腾的车站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应届毕业生们戴着大红花,挥手向送行的亲人们告别,高昂的汽笛声响起,列车徐徐起动,这时送行的亲人们有的流着泪水还在追着开动的列车,高声呼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b></h1><h1><b> </b></h1><h1><b> </b></h1><p><br></p> <h1><b>  在这西去的列车上,这些初次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初中毕业生,高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唱着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一曲接一曲,此起彼伏。 这些刚刚毕业的初中生已经转变成知识青年,他(她)们信心满怀的开始了新的人生。他们还不知道前面等待的是什么?……火车在快速行驶着,接近半夜时,这些活跃了一天的知青们都以陆续睡着了,车厢逐渐安静下来。</b></h1><p><br></p> <h1><b>  当时间定格在7月28日3时42分52秒时,大地传来了轰鸣声,列车忽然出现巨烈的晃动,熟睡的知青们被这巨烈的晃动惊醒了,由于车辆的巨烈晃动把知青们晃的东倒西歪,车上货架上的行理有的也晃了下来,这时车厢里胆小的知青被吓得哭了起来,就是胆大的也不知所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约有十几秒的时间列车停了下来。这时列车广播里传来了列车长的声音:“各位同学,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因为特殊原因,列车需要停车。我们正和前方车站联系,等有了消息我们会通知大家的,请各位同学安静,我们会安全的把你们送到目的地。” 就这样车上的知青们在焦急的等待,大约过了有半小时左右,列车广播里又传来列车长的声音,“同学们,我们已收到前方车站的通知,故障已排除,我们马上可以发车了,请同学们坐好。”随着列车的一声长笛,列车缓缓的起动了。当列车到达赤峰时,广播里才播报唐山大地震的新闻。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7.8级地震,大半个中国震感明显,首都北京摇晃不已,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悲惨的后果,据统计,有24万人在地震中死亡,16万人受重伤,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中,整个唐山几乎成为废墟。”</b></h1><p><br></p> <h1><b>  我们这些来自10几所学校的42名知青就是在唐山大地震的阴影下,乘车来到了我们插队的地方___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乌兰傲都公社好力吐大队。</b></h1><h1><b> 乌兰傲都公社好力吐大队位于翁牛特旗的中部,科尔沁沙漠的南边。整个大队全部被沙漠包围,在沙漠里有几处万亩草场,大队以牧为主,有大小牲畜几千头,还有为这几千头牲畜过冬准备冬储的农业队,用于种植农作物的沙地1000多亩,牧民不到100户。</b></h1><h1><b> 我们42名知青的到来,牧民们都很高兴,这一天大队领导率领牧民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我们这些抚顺来的知青。牧民们端上新杀的羊做的手扒羊肉及黄油、奶豆腐等,热情地招待着我们。可是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没有见过世面的男女知青,在刚刚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唐山大地震,来的路上还余震不断,又被这里的环境惊呆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到处是黄沙,低矮的干打垒土房,遍地是牛羊粪便,夹杂着难闻的膻味,难到这就是我们今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吗……</b></h1><h1><b> 欢迎会开始了,大队高书记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热情漾溢的讲话,然后抚顺驻公社带队王主任(王占魁)师傅代表家乡抚顺,对大队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大队领导和全体牧民,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这42名知青。王主任又对我们42名知青提出了希望说:“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了这里就要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今后你们每天都要吃住在这里,在这里与贫下中牧同生活同劳动,你们远离了父母,从现在开始就要靠你们自己来生活和劳动,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们带队师傅说,和青年点点委会说。我们会帮助你们想办法解决。”最后由我代表42名知青表态,说实在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我,面对全体知青和这么多第一次见面的牧民,我还真有点激动,我站在大家前面动情的说:“首先感谢大队领导和大队的牧民,用蒙古族最高的礼节欢迎我们,使我们有了到家的感觉。我们这42名知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家,既然到家了,我们就要像在家一样,同家里的亲人们阖睦相处,像爱护家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各位父老乡亲们,请你们要像对待你们的儿女一样,严格的要求我们,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向你们学习的地方,请你们要毫无保留的教给我们。拜托各位父老乡亲了。谢谢你们!”</b></h1><h1><b>欢迎宴会进行,刚开始男女知青还很拘束,特别是女知青闻着那膻味很浓的羊肉、黄油、奶豆腐直皱眉头,男知青适应能力很强,一会功夫就把桌上的手扒羊肉,黄油、奶豆腐吃光了。而女知青们却一点什么也没吃,她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糕点、水果吃了起来。就这样欢迎宴很快结束了。送走大队领导,公社带队王占魁师傅和青年点带队耿师傅,把我和孙玲、贺云启、李成文、刘泽生几个人找到一起,开会成立了临时点委会。我和孙玲、贺云启为正副点长。临时点委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知青的思想情绪。</b></h1><h1><b> 知青的思想工作我们可以去做,但是又一个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刚刚发生唐山大地震,余震还在发生,大队根据公社的要求,临时给我们安排的房子晚上还不能进去住,要求我们一律在房子外面露天宿营。知青们一听就炸锅了,说什么的都有,女青年更是不满意了,说:“我们都坐了一天车了,怎么也得洗洗脸,换换衣服吧。”我连忙和她们说:“你们说的都对,要求不过分,可是为了安全我也不能同意你们进到屋里去,你们的父母把你们交给我们,我们就得替他们负责,希望你们能克服一下,我们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们临时点委会成员就分头做知青的工作,同时我又找大队要了一些柳条,安排几个知青在我们即将入住的房子前围了一个临时围挡,以便女知青能有地方换衣服。知青们看我们马上为女知青们解决了问题,增强了对我们点委会的信任,临时点委会也算站住脚了。临时点委会又对晚上的值班做了分工。</b></h1><p><br></p> <h1><b>这就是我们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___翁牛特旗乌兰傲都苏木好力吐嘎喳(村)</b></h1><h1><b>照片拍摄于2014年8月中旬,因当时车没有停,我只是在车上拍摄,所以照片不清,只能做黑白处理。</b></h1> <h1><b>  夜幕降临了,知青们按照安排把带来的行理打开,在我们提前找好的地方,男知青在一侧,女知青在另一侧,他(她)铺好被褥一个挨着一个都躺下了,我们临时点委会成员按照分工和几名男知青站在他们四周,为他(她)们站岗。夜越来越深了,气温也逐渐低了下来。男女知青们经过一天的颠簸和地震余波的惊吓以经很累了,这时他们一个个都进入了梦香。半夜了第二班的人员起来开始接班,而我却不能休息。很怕出现什么情况,接班的知青叫我睡一会,我说不用了,我能挺住。我找了个地方坐下休息一下,看到知青们都睡的很香,有的还打起了呼撸,我的心也放下了。这时我才有时间欣赏一下沙漠中的夜景,这里的夜很黑,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离我们很近。周围的沙丘,在月光的衬托下,像铺上了一件银黄色的轻纱,那种感觉又把夜色加重了几分。时不时地从东边的草场上传来几声牲畜的叫声,这叫声并没有打破这夜的宁静。整体看来宁静的夜晚,倒像是一个有着爱的画面:一排排的知青们躺在那里好似熟睡的婴儿;周围的沙漠围绕着他们,像一个摇篮轻轻摇晃;那划破夜空的叫声,犹如母亲在哄睡自己的孩子的摇篮曲和谐而动听,而周围几名没有休息值班的知青就像哨兵一样守护着他们。我忘记了劳累,沉浸在这寂静的夜晚。当第二天天透亮时,我才趟了一会。但我也不敢睡着。一有动静我就醒了,这时有的知青已经起来,大队派来帮助青年点做饭的鲍阿姨已早早到来了,她领着青年点的炊事员开始升火做饭。东方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b></h1><h1><b> 几天里虽然也有几次小的余震发生,可在这浩瀚的沙漠里并没有多大影响。几天后余震没有了,知青们在经过公社和大队的同意,全部搬进了大队准备的房子里。但这只是我们的临时居住的地方,青年点还得需要我们自己去建设。因为我们这个青年点是临时才定的,一切都得从新开始。</b></h1><h1><b> 地震的余波过去了,但留给我们记忆是深刻的,到现在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b></h1><p><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