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一些体会

a太极拳爱好者

<p class="ql-block">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整个朋友圈也是铺天盖地宣传读书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有和总书记一起品读经典的看图学习,有专家为你开书单的推荐指南,有教人明白读书用处的心灵鸡汤,如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书籍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书籍可以、内心难以达成的向往书籍也可以等等。借着读书日的东风,以一个普通中年人的视角,说说读书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体会。自我感觉自己在别人的眼里也算半个读书人,也一直喜欢读书,开卷有益、读经典之作、结合工作需要读书、学思结合不作书呆子是自己的读书体会。但也在自己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读书之人不利之处的想法。至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读书之人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犯教条主义错误的例子实在太多,唯理论唯书本至上,导致国家、党和人民遭受巨大挫折与损失。二是读书之人有迂腐之气、书生意气、自命不凡,尽信书而不如无书,所以书生不知变通,有点钻牛角尖不会圆滑处世;这个在中国行政界表现尤为突出,迂腐之人、书呆子难以适应工作;正如《围城》钱钟书先生所说,不读书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读书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三是历史上一些知识分子皇帝是没有出息的,如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写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可是老粗也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当然,这是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发生的,不能强调“读书无用论”。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被公认的皇帝200多位,如果把分裂割据时期的各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都算上,约为400多位,哪个不是兼通文墨?即便我们所谓的“大老粗”皇帝,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也都是通过重用知识分子来弥补自己文化和见识上的欠缺。四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8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估计已达到7亿人。根据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中,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3.6%,其中高中生近视率为81.0%,相当于每10个高中生中,就有8个是戴眼镜的;在600度以上全国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占比达到21.9%。其中原因和学习、生活方式等分不开,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处理好用眼时长和阅读的关系,值得深思。我比较喜欢读纸质书,这样感觉比较踏实;我读书主要靠兴趣,也不求记住,毕竟已经过了考试拿证、晋级打怪的年纪,主要涉猎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比较多。我的买书经验,是喜欢挑选作者和出版社买书,以书找书,系统性的阅读比较好。当然,也存在许多新书都没开封的情况。如通过中央文献出版社买了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通过新华书店买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用典、故事等书籍;有段时间只要是关于太极和书法的书我就买;还有就是为了了解中国近代战争,一口气买了王增树的长征、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历史小说;有段时间看诗词大会,就买了飞花令的诗词书,看朗读者就买朗读者的书。还有莫言的著作、鲁迅文集、王跃文的小说系列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再比如法律方面,民法典、新时代党员干部应知会法律法规汇编、党内法规等等;当下的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完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也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融入这个数字经济社会。比如获取资料的途径很方便,各类搜索引擎,可以给你提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这个对于丰富自己的认知,把握时代脉搏,大有裨益。所以我们也应慢慢适应电子阅读。比如微信读书、学习强国的慕课、中华文学、中小学学习平台等APP上,有许多免费的学习资源,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也可以选择性地听一些有声书,如云听、喜马拉雅等APP听书等,减少眼睛的压力,用耳朵来读书;还可以通过把电子文档上传到百度网盘,然后利用科大讯飞笔记本、WPS的软件听一些PDF的研究报告等。当然,加入一些读书群学习,也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学习的途径。比如前两年,积极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光明山读书会,通过聆听年轻人如何围绕社会热点以及工作实际进行讨论、专题讲座,让自己有许多的感悟和体会。又如通过网络加入一个湘潭网友组建的稿子君读书群,通过群里收集了许多公文写作的知识和素材;还有就是最近加入了青云读书群,群主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很多word和PDF格式的资料,确实受用。最后,分享一些读书语录,以自勉。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2、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3、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5、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