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知青生活之三

采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50年前同时奔赴集体户的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超级饭量</b></p> <p class="ql-block"><b>  当今吃货一词很流行,泛指特别能吃,特别爱吃,也是美食爱好者对自己的戏称。然而想起知青那段生活,感觉我们才是真正的吃货。那时尽管是最简单,比较差的饭菜,但每天都是味蕾大开,食欲不减,饭量猛增,一晃50年过去,至今回忆起来,仍饶有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集体户共有13名知青,是自己开火做饭。由于当地农作物主要是谷子和玉米,每天的伙食基本就是小米饭和玉米面饼子,菜品是白菜汤、土豆汤、萝卜汤之类,有些时候这样的菜也吃不上,就是在捞出饭后的米汤里放点盐。平时做菜除了盐任何佐料都没有,一年里很少有荤腥入口,尽管这样,我们每顿饭都吃得津津有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均一斤面做的包子,竟感觉没吃饱</b></p> <p class="ql-block"><b>  在农村下地干农活,劳动强度非常大,农忙时每天起早贪黑,连续劳作12小时以上,累得腰酸背痛,总觉得肚子饿,饭量自然就大,真是吃嘛嘛香,玉米面饼子都能吃出蛋糕味儿来。有一次集体户包素馅包子,13个人用了13斤面,馅是青菜放点海米。这对我们来讲就是最好的美食了。蒸好一屉先吃,再等候第二屉出锅,13斤面的包子全蒸完了,包子也吃没了,一问都说没吃饱,你说这是啥饭量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种过水面人均吃了四大碗</b></p> <p class="ql-block"><b>  夏季铲地时凌晨三点多钟就出工,我们一般不吃早饭,直接下地干活儿。临近中午收工时,知青一帮人是连跑带颠往回赶,顾不上洗漱,拿起碗盛饭就吃,那真是饿的呀。这是一顿既不早又不晚的饭,最低是三碗饭打底,饭量在一斤以上,外加两碗菜汤。待午休后出工前,还要胡乱吃点,总觉得肚子饿得没底儿。还有一次是过什么节,也算是改善伙食吧,做了一次过水面,只是大酱放点菜做的卤。男生都吃了五六碗,一位男生竟吃了八碗,女生也都吃了3碗以上,看出干活累,年轻人真是能吃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十个半馒头,让我一顿给造了</b></p> <p class="ql-block"><b>  我饭量最大的时候是在1971年去外县一水利工地出民工,环境非常艰苦,住在苇席搭起的工棚里,单一的劳动就是挑土方。装土方的筐非常大,装满土都在100斤以上。挑起两筐土在工地上快速行走,时常粗粗的扁担压折。一次,工地中午改善伙食,每人发十个半馒头,两碗粉条汤。这么好的伙食还有点舍不得吃,本想留几个馒头晚上再吃点,可总觉得没吃饱,结果一顿全给造了,真是不可思议。</b></p><p class="ql-block"><b> 这些事过去多年,这其中的坎坷和经历现代人是体会不到的。如今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鸡鸭鱼肉都吃腻了,甚至不知吃什么好,我们这一代正享受夕阳下的幸福生活。每当回忆这段往事,心潮起伏,凝重跌宕,既有深深的痛楚,又有喜获丰收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已废弃的集体户房舍,只能是历史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