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厂,那人,那火热的生活一怀念西花园

何秘

<p class="ql-block">  在长城脚下,在煤海身旁,在十里河畔的大庆路上,有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军工企业,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她的笫一厂名叫国营第六一六厂,第二厂名叫国营山西柴油机厂,工厂的生活区叫西花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事,那里的人,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总是魂牵梦绕。</p> <p class="ql-block">  笔者曾荣幸作为《六一六厂厂志》(1952-1985)编缉之一,查阅过建厂时期大量文献资料,至今记忆忧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花园有着光荣的历史,她披荆斩棘一路走来。这座现代化的工厂和生活区,是“一、五”期间,在大同西郊的荒原上由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50年代建厂时期,西花园是全国精英汇聚的地方。为了国防工业现代化,有从战场归来,脱下戎装的将军和士兵,有来自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和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有从祖国四面八方和国外归来精忠报国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更有长春636老厂援建的老军工和技术人才,各路大军汇聚一起,在大同西郊这片荒原上,建成了现代化的装甲战车动力生产和科研基地。六一六厂作为装甲战车心脏的独生子和重要的国防工业地位,是国家一级保密单位,第一任厂长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党和国家、中央军委的领导胡耀邦、陈永贵、郭沫若、吴邦国、邹家华、宋平、刘华清、谢光、班禅、方毅、洪学智、陈锡联、李德生等以及省部、国防科工委、装甲兵、海司等主要领导先后到厂进行视察指导工作。1958年第一台柴油机试制成功,是六一六厂作为主人翁向毛主席写信报喜,在195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典上,我们自主生产的装甲战车庄严地接受了党和国家的检阅,从此国家批准工厂正式开工生产。一座现代化的国防工厂在古老的大地上正式诞生,开辟了我国自已制迄军用高速柴油机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这一光荣的名字是六一六厂第一代老军工集体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54年建厂以来,西花园是独立于大同市封闭的小天地。企业办社会,西花园又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专、技校、中小学,职工医院、托儿所,公安、检察、卫计委……,各种社会职能,样样俱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厂时期,是火红的年代,也是西花园的政治、文化、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足球、蓝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五项球类在全市遥遥领先,赫赫有名;京剧团、晋剧团、文工团、摄影书法、美术绘画、前哨报、神剑文学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模,也走出了国家体育运动员、影视明星、文学巨匠,第7届亚运会女子铁饼金牌和铅球银牌得主高育葵、山西作家协会主席焦祖尧,他的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就是以六一六厂为背景,围绕科学实验、生活理想、爱情与家庭所展开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示了工厂绚丽多彩的生活,他们成为西花园时代的代表,也是西花园的自豪和骄傲。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造就了一代西花园人,更是深远地影响和薰陶着一代又一代的西花园子弟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外交领域、驻港部队、对越反击、各大部委、科研机构、尖端科技、学术研究、名校教授、名医专家、企业集团、国际一流学府深造的学子和学者……,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全国乃至全球都有西花园子弟的身影。在工厂里更有第一代军工人为国防事业,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老军工的英雄儿女们,继续战斗在六一六厂的军工一线,有的成为大国工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次的国庆大阅兵,最幸福和激动人心的就是全厂的职工和家属,当我们亲手制造的战车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检阅时,坐在电视机旁的人们无不欢呼跳跃奔走相告,激动的人心那场那景总会让人热泪迎面。70周年国庆大阅兵,本人作为兵工人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倍感自豪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的土亲,人更亲。那里有我敬爱的领导和师傅,有我志同道合的师兄弟,有我的同学、朋友和老邻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能忘记 在总装车间时,我们迎着朝阳,伴着军号声早早来到车间,我们深知我们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是为了战士的生命,为了战爭的胜利,严格执行军工质量保证体系,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当每一道工序完成后,我们在发动机的档案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是保证亲手装配的零部件责任所在。在援外产品上亲手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标牌时,我们感到无尚自豪更觉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是大会战,36小时连轴转。70年代初,边境乌苏里江发生了中苏战爭,战事吃紧准备打仗,为了国防的需要,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月底零部件都汇聚在总装试验车间,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成为工厂和军方的焦点。马达轰呜挑灯夜战36小时连轴转,食堂的饭菜送在流水线,送医送药到身边,36小时昼夜奋战,那时候没有奖金更不讲价钱,完成任务是天职。回想起来,在火红的年代,骄傲地是曾是光荣的军工战士,为国防建设尽心尽责,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总装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将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再次回放,有多少情景还栩栩如生恍如昨日:有操场上跑步练球,有运动会上为捍卫荣誉的拼搏,有住集体宿舍、吃遍八大食堂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家都退休了,当年的师兄弟工友们时间长些就想聚一聚,找一个理由,大家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在六一六厂的岁月,一口老酒、一杯清茶,总是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住在独生子女的筒子楼,楼道里有人们尊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白衣天使们,工人、干部、解放军。有着美女的天使、俊俏的男孩…。共同生活在那大通楼道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孩子们从小在一起玩耍戏闹,大人们真诚相待,无所不谈。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趣味无穷…。每当星星点灯之时,也是下班的时候,左邻右舍在这大通楼道里往往是边做饭,边扯淡,互相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趣,在欢乐的笑声话说中,享受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和谐的生活犹如一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难忘的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一周厂长,我曾有幸作为他的秘书,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了六年余,既是参谋又是助手既办文又办事,周厂长的人格魅力、政策水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无不在我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在领导的影响和教导下,学到的最根本最管用的东西就是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后来无论在什么岗位,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宠辱不惊,诚实 勤奋,奋力拼搏。</p> <p class="ql-block">  梦中常想起为之奋斗过一生的地方,那时侯的人,那的候的事总是放不下心,抹不掉情。通向工厂的大道白扬垂柳,远眺“红楼”庄严萧穆,门岗警卫戒备森严;清晨的足球场,荡樣着青春的活力;小俱乐部苏联专家的场所,淡雅朴实、大气无华;四合院朝鲜实习生的公寓,美轮美奂、碧瓦朱檐;甲级平房优美怡静、别有洞天;回民食堂,特色佳肴十里飘香;红卫门文革时遗产凸显时代音符;春天的杏树林,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秋天的苹果园,果实累累,琳琅满目;小桥商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儿童公园,绿树成荫,湖水清清。所见之处,茑歌燕舞,欣欣向荣,一派生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国家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工厂,是名符其实的一西花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