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是儿女永远向往的家

滇人

<p class="ql-block">  父母所在的地方是儿女心之所向的家,无论老屋有多久远,也无论小院有多么简陋,更无论地处有多么偏僻,都是儿女想回去的地方,有人说小时候向往着远方,长大后回不去的地方就是那个父母所在的家。</p><p class="ql-block"> 屋前的小河依然流水潺潺,小树已经可以遮阴乘凉,黎明前公鸡的叫声还是那么清脆嘹亮,大门上拴着的那条狗不知更新换代了几茬,傍晚时分燕子总在院里低空飞行,似乎要与主人聊上几句;煤碳堆在小院的一角,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须品,多年前200元可以买一吨,现在800元不一定能买到,曾几何时购洗煤厂的排除料叫煤泥来作辅助燃料;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窑洞的砖风化出许多斑驳的痕迹,门窗上的油漆几乎褪去了往日的颜色,门窗框已经有些变形;窑内摆放的几个木箱是父母的老物件,一个床单上印有“灵石一中”的字样,肯定是小弟读书时的用品,还有一个印有“临汾一中”的,那是女儿读书时用过的;岁月不居,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各自务业忙碌,父86岁、母82岁住在老院里守着自己创造的家园,随时等候子女的归来;老父腰已躬背已驼,步履蹒跚,齿落眼昏,令人欣慰的是腰腿正常,肠胃功能都好,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勤劳种地不离不弃,每天不去地里心里痒痒,身体硬朗也许是勤能健所至;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身体尚好,精神饱满,做事还是利索的风格,看火做饭,浆洗补涮样样拿手,蹬缝纫机还是原来的节奏与动作,只是静下来时常常发呆。</p><p class="ql-block"> 与老人坐在窑里说说话,如同读一本经典老书,故事丰富多彩且感人至深,沉淀在岁月里的记录就是家的历史,令人回味,每一个儿女的过去和现在都装在老人宽广深厚的胸怀里,不论远近,心中那份牵挂始终如一,父母就是儿女永远的家,家就是父母盼儿女归来的港湾,每次相见总能从老人笑脸上读出心中的那份喜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86岁,穿着珍藏50年的中山装显得精神许多,用女儿的话说“姥爷帅气”,那根拐棍还是三十多年前我在西南交大进修时,从峨眉山买回来的,当时闲置着,如今成为常用之物。</p> <p class="ql-block">老爸种菜细致认真,种籽埋多深,间距多大,放几粒种籽,都精心实施,从不麻虎,这就是可贵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妈妈操着双把的拨面刀,娴熟拨出每一丝面,给儿女们做出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相依相伴,生活中互相依存,互相照顾,理发不出门,妈妈是身边的理发师,还是厨师。</p> <p class="ql-block">儿女是父母眼里最好的风景,无论站在哪里,都是最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父母坐在客厅里,听儿女们说话,专注的神情表明在乎程度,从坐相看不出老人有丝毫老态龙钟,精神矍铄才是恰当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妈妈是导演,两个女儿是主演,演出内容做面包,材料组合明确,面粉、鸡蛋、酵母粉、白糖、核桃仁;程序清楚,鸡蛋调均和面粉,加入适当酵母粉和白糖,置放发面,之后揉面,擀薄后卷入核桃仁,醒面,上锅蒸,成品出锅,一气呵成,质量上乘,相当成功。边做边说话,笑声不断,这是家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妈妈检查面包,相当满意,把母爱融入日常点滴中,人间第一情,不管妈妈多老,对儿女总是爱不够,妈妈对我说过一句话:“儿女有多少,心劲就有多大。”支撑她操劳忙碌的身影就是所有的儿女,妈是棵大树,福荫一个大家!</p> <p class="ql-block">面包多好,中间的像妈妈,周围像儿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感念母爱,牵念多一些,陪伴久一些吧。</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家在,人生尚有来处,珍惜当下不会后悔,祝愿父母健康长寿,安宁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