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城

语过添情

<p class="ql-block">  在南图和六朝博物馆,我都看到了台城的遗址,那是考古发堀的一段城垣,了解了南京六朝时台城的大体方位和相关知识。后来读了《笔下千骑 徐悲鸿 从流浪画家到艺术大师的蜕变》一书,又读了徐悲鸿前任妻子蒋碧薇写的《我与悲鸿》,还读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写的《徐悲鸿传》,读了《孙多慈传》,书中都写到了大师徐悲鸿与台城的联系,并记载了在台城发生的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完全激发了我探访台城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悲鸿在台城西边的傅厚岗买了一块地,建了自已的家,经常与恋人步行上台城,极目钟山烟雨,观玄武风景,在三五之夜赏蟾宫折桂。台城是他们经常畅游的地方,也是卿卿我我谈情说爱的地方。台城的神秘,幽静,让我总有一种探秘的心理,追踪大师的足迹,非欲亲临台城去领略、体味一番方才罢休。</p> <p class="ql-block">  古台城,原来是六朝 (吴 、东晋、宋、齐、梁、陈 ) 时的宫城,即建康宫,是六朝时的禁城。宋·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据专家考证,六朝时的“台城”,南限在原大行宫口北,北限在珠江路东段以北花红园及双井巷东一线,东限在东箭道附近,西限在网巾市至邓府巷一线。台城外围是都城,都城北墙在鸡鸣山东南麓坡下,即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处。古台城后来记载着梁大同十二年(548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陈太建十二年(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陈后主于台城胭脂井中。这些经历,使台城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台城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是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这段城墙以条石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烧制的城砖包砌,明太祖朱元璋筑应天府城时,原计划将这段城墙向西修至鼓楼岗并与石头城相接,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筑后湖城”,这一段城墙便遭废弃。明代以后多将这段城墙附会为东晋至南陈时期的台城(建康宫),并讹传了这些年。如今的“台城”已不是六朝时的宫城了,只是明朝的一段废城墙,下设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600多年来一直孤零零地立在玄武湖畔,静静地看烟柳的繁华与寂寞,默默地赏荷塘的妖娆与黯淡。</p> <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金陵,总忘不了去台城凭吊一番,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诗文。影响最大且又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诗通过描绘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反衬台城已经消失的现实,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落寞气氛。而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写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则是怀古伤今,以古劝今。</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写道,六朝最后的南陈时期,在帝王起居临政的台城宫殿,陈后主建造的结绮阁、临春阁巍然耸立,门窗皆用檀木、沉香木制成,并用金玉装饰,穷尽奢华。但仅仅过了两百年,昔日美轮美奂的台城已成一片废墟,到处长满野草,这一切皆因陈后主沉溺在《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中,荒淫误国所致。刘禹锡吊古伤今,点明了南陈亡国的历史教训。</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中纪委全会上,引用了刘禹锡的《台城》,说明腐败就会亡国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不满足在书中探访台城,总想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2016年12月6日,我按照书中叙述的地址,步行找到了台城下的傅厚岗,顺着傅厚岗的马路由西向东走到了台城,沿着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经踏过的山岗路迹,穿越那久远且失落的时代,演绎着那朦胧而有趣的浪漫情调。</p> <p class="ql-block">  徐悲鸿与他的得意门生孙多慈的感情是从1932年开始的,当时,他被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大前身)艺术系教授,已是两个儿女的父亲。而孙多慈在1931年7月考取了中央大学美术系,是他的学生。在此前,二人虽为师生,只有对老师的仰慕和对学生的喜爱,仅此而已。徐悲鸿的新居落成在傅后岗后,因“九·一八”事件发生一年有余,就将新居定名为“危巢”,夫人蒋碧薇很是生气,认为不吉利,于是作罢。孙多慈送来一百棵枫树苗点缀庭院,当徐悲鸿与孙多慈的恋情风声水起后,蒋碧薇醋意大发,命人把枫苗全部折断当柴烧掉。徐悲鸿悲愤之余,刻“无枫堂”印章一枚,称新居为“无枫堂”。此事一闹,本来两人欲说还“羞”,这样就索性由他去罢。徐悲鸿除了倾心帮助孙多慈出版第一本画集,带她外出写生、画画,帮她联系出国留学,还合绘了一幅“台城月夜”图,玄武湖畔的台城,徐悲鸿席地而坐,孙多慈则侍立一旁,围巾随风飘扬,仰望天际一轮明月,此情恰恰,此意浓浓。后来,蒋碧薇得知内情后,一怒之下,将《台城月夜》卷走,大闹徐悲鸿与孙多慈,迫使徐悲鸿毁掉了这幅象征师生恋的名画。从此,只有在文字中的记载和描述,而不见画中柔情。台城的月夜,有着徐悲鸿与蒋碧薇谈情说爱的身影,也留下了徐悲鸿与孙多慈柔情似水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去台城是2018年5月份。是从傅后岗中央路由西向东走来,看到了许多民国建筑,参观了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等。过了中央路,徐悲鸿故居正在整修之中,那幢被称为“危巢”和“无枫堂”的两层小楼默默地矗立那儿,与台城相望。台城,这段灰黯沉厚的城垣,承载着多少月夜,多少足迹,多少倾听,多少情爱的海誓山盟,还有那风起水涌,悲欢离合的故事。我顺着山岗坡路,忽上忽下,过了西家大塘,便来到了“台城花园”,这是南京玄武区纪委建的廉政教育基地,一些文化建设碑牌矗立着,记载着修建明城墙时监管体制,廉政业绩;一些书法家书写的古今文化名人吟誉南京的诗句被镌刻装饰为书法碑廊;在徐悲鸿画苑前,我尾随了旅游团队,却听到了导游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当皇帝都能被饿死的萧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502年,颇具政治军事才能的萧衍代齐称帝,这个皇帝不但在文学、音律、书法方面皆有造诣,而且心善向佛,即位后更是勤勉持政,“以佛化治国”。可惜他做了一次“怀蛇的农夫”,收留了一名叫作侯景的降臣。</p><p class="ql-block"> 公元548年,侯景勾结南京守将谋反,将萧衍围困在台城。当时萧衍身边的太监亲信将他藏在台城的寺庙里,给他留好了水米,而且点起了长明灯。太监嘱咐他一定藏好,而自己去城外联络部队勤王救驾。谁知太监一走几天,萧衍看着眼前的水米和长明灯,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做饭,生米又无法下咽,饿了只能喝水充饥,冷了就双手拢着长明灯取暖。等到第四天侯景退兵,太监回来看到萧衍已饿得奄奄一息,趴在石凳上无法动弹了。太监情急之下赶快拿长明灯点燃灶台开始煮粥,萧衍望着太监点火做饭的场景,痛惜道:“枉我文韬武略,竟不知明灯起火煮食……”随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有谁会想到史书里评价颇高的梁武帝萧衍,最后会被活活饿死。看来当皇帝也不容易,他们懂得万里江山,却不一定懂如何生活。</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来台城,正值秋高气爽,这次是终于登上台城了,顿感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我在用心去品味,去欣赏。向东眺望,钟山龙蟠苍翠,山色空明,她那虎踞龙蟠的雄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西览鸡鸣寺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那黄墙在阳光的反射下发出耀眼的金光,簇拥着药师佛塔矗立其中,古朴而浑厚,神秘而虔诚。望着那秋冬满山鹅黄的银杏,褐色的水杉,灼热的红枫,五颜六色的灌木,交相辉映,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精美图画。北赏玄武湖,波光粼粼,烟柳依依,芦花摇弋,残荷倒影,水鸟穿梭,游客攒动,莺歌燕舞,欢乐祥和。向南看到的则是九华山了,湖光山色,塔影婆娑,遥想当年的繁华与辉煌,在古寺钟声中留下几多难忘的诗文和深沉的遐思。</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台城遗址之上,有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府,有全国排名第三的南京图书馆,有游客如织的“总统府”景区和打造成文旅融合样板的1800米长江路。现代化的建筑和沧桑的考古遗址和谐共存,共同讲述着南京这座古都的千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  而今天的人们漫步在台城上,更多的就是俯瞰台城周围的四时美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那些古台城的繁华与消逝,留给人们更多的怀古鉴今。后人固执地要将这段明朝的城墙附会为六朝时期的台城,并将玄武湖的长堤烟柳与它联系起来,就是感动于台城烟柳的今昔契合,觉得诗中的美丽风景和渺远的历史就该属于这里,于是成就了一段虽不真实但却优美伤感的因缘。</p> <p class="ql-block">  “ 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 。”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已经远去,往事的纷争如烟云散去,一些传说在莺飞柳绿的季节里流淌,一段废弃的城垣,在数百年后成就了一处秀丽的风光,仿佛女娲补天遗弃的顽石,终成千古风流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台城,这个超然物外的隐者,引得多少探访者寻觅,揭开那隐约神秘的面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