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青年的梦想,老年的回忆,是生活方式,是人生经历。老年了,无遐时光,闲情逸志,尤其这疫情,困守宅家,有无聊,有思考,已逝年华的联翩浮想:进入社会那阵的激情;生活工作环境的自然景观;捕魚、打猎、巡逻林林总总,不乏趣事,那是踏入工作岗位的边防连一一中俄边境上,松阿察河畔的经历如今已是心中故事,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精神享受,又是人到暮年心灵慰籍。便断续写下《松阿察河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松阿察河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松阿察河,兴凯湖流入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支流, 中俄边境的界河,全场209公里,流经具有百万亩土地的856农场41公里,是地道的边境农场。 边防连,就是建在松阿察河中苏边界的连队,没有生产任务,自给自足,负责边境巡逻,是相当于边境线上的非军队哨所,保卫边境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毕业分配边防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8年2月,在农场青山中学毕业,实际只是上了一年的初中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青山中学67届毕业生走后,我们68届毕业生随之被分配。一些同学分到生产队,水利队,有人准备服役当兵。我和赵云民、张国臣、陈元乐、仲照庆、罗安平6人,政治审查后,被分配到边防连。 记得1962年,高我们两年级的学生王士琪,曾经在这一带抓过越境犯,受过上级表彰。对于我们来说,保卫边防,有一种崇高的荣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8年2月26日,边防连管理员董学乾到粮油加工厂拉粮油,同时接我们去连队。便乘上了他运粮油解放牌汽车。已经大半汽车的粮油,不能超高,把行李摆放在面袋子上,安全起见,尽量放低一些,不能坐得太高,我们便挤偎着坐着。我穿着黄棉袄,黄布面的白色狗皮帽子。冬天的那个冷!坐在车上,听得寒风作响,看着远处的白雪茫茫覆盖的土地,时见远处团团如黛树林。汽车通过加工厂、越过十三队、进入茂密林区的农场少有的自然村五甲——十四队。这是我熟悉的地方,曾经在这里上小学四年级,俄语老师赵家林、校长谢凤林给我了一生的记忆:写俄语作业时,赵老师看到我写的俄语字体用笔流畅一些,说:“你能画画……。”我铭记在心。校长谢凤林,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学生午睡,用榛条、茅草搭床,躺在铺满草的床上,有学生被草爬子盯了……。为了教室取暖,发动学生到林子里扛回被人们伐倒的木头,锯断劈柴。一个教室二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上课,铁炉子,悬挂在空间的铁皮炉筒子,转了教室半圈,伸出窗外。六甲学生不回家,在炉子上烤干鱼吃的香味……。那是终生难忘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汽车行驶在这一段漫长的茂密的林区,经过日伪时期的军马场,路过那个年建立的砖厂(林场)。林区过后,便见到广袤的草原,偶见远方的林地。董学亁指着路北面有一棵树的地方,对我们说:“这里是熊瞎子出没的地方,曾经在这里见到一只很大的狗熊。……”这是头一次听到一个新奇而似有身临其境的故事。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了。我问:“管理员,边防连有多少职工?”“就三十多人。……”。我知道,过去边防连是不许打听一些消息的,反正已经是连队职工了。无秘密可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午到了连队,一栋可住两户人家的家属房安排我们住,我和小学校长赵忠良管理员董学乾住在一起 炊事员老张班长忙活着给我们做饭。汽车司机王宝库 一下车,便从车里拿出猎枪,准备打猎 老班长和他很熟悉,对他说:”北边有苞米囤子,野鸡多。……‘’ 按照指点,司机便往连队北面走去。大米饭鸡蛋汤,炖了土豆白菜,……8个人饭菜做的也快。就等着司机回来吃饭,心里想:‘’打猎什么时候能回来?饭菜不都凉了?更不用说都饥肠辘辘了……。‘’人们说话之间,嘿!回来了,竟然打了四只野鸡,大家惊讶不已。老班长却是不以为然,他用浓重的山西口音,慢条斯理地说:“他可不是头一回了,每次来这里都有收获,你们不知道呀,志愿军转业官兵,可不是吃素地……。”吃饭时,王宝库说起打野鸡,滔滔不绝:“我打野鸡,是打飞,飞起来的野鸡目标大,不飞起来的野鸡不好打,我刚才是带了你们的狗黑子去的,打一只,它就给叼回来,不然哪能这么快回来……。”头一回听说,还有这么好的狗。赵云民说 “吃炖野鸡时 有时鸡翅里面吃到枪沙 这就是打飞着的野鸡” …… 刚到边防连,就听到不少新鲜事。</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边防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边防连位于边境线的中苏界河,松阿察河相距8公里的地方。晚上,松阿察河对岸苏联境内探照灯,可以扫射到我们连队。距连队一公里的地方,是一座小孤山,站在小孤山上,可以见到正南面兴凯湖造纸厂的烟囱和与之相连的道路。全连32户职工,包括家属、学生,几十口人。有卫生所,马号,砖厂,砖窑,养猪场,三挂马车,饲养十几匹马,全是农场集中隔离的鼻司马,即:马瘟治愈后病马,在边防连这个偏僻而封闭的环境中,同时也是连队不可多得的生产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农场本是生产粮食的的基地,各个生产队,每年要完成农场的生产粮食的任务。边防连,是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前沿阵地,没有种粮食的上交任务。只是小面积种植一些自己少量特殊消费粮食,谷子、玉米之类。主要是饲料,养猪和马匹所用。大部分工作是为了职工自己的生活,改善条件,自给自足解决一些生活资料所需。所以,在边防连很多活都干过,站岗放哨、巡逻、打鱼、种地、护青、秋收、扶犁杖、马车老板子、扣砖坯、建筑瓦工,刚到时,第一项任务,就是清理马厩,往地里送肥。新增加的几个劳动力,派上了用场,这些都是体力活,不用什么技巧。吃苦耐劳,是我们的本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气渐暖,连长一次开会便布置了一项任务:“今年我们计划要盖食堂,要到咱们小孤山上,准备石料、烧窑,这一系列的工作,一环扣一环,都得自己干……。”我们六人和老职工分了两个班 李如清四川老兵是一班长 熊平安是个支边青年为二班长 我就分配到他们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抓貉子遇狗熊——跑得“最快”的老连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猎捕黑熊,是边防连人人都知道的事。我们很快就知道了当年在学校养两只小熊故事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边防连地域广阔,几十公里的边境线,湿地、林地,很多动物,野猪、熊、狼、狍子、狐狸、獾子、貉子、野鸡、天鹅。夜间可以在猪圈附近听到狼嚎,甚至可以看见一双双绿色的眼睛;早晨可以听到狍子鸣叫,白天可以看见湿地水线边上天鹅,听见天鹅的清脆鸣声。很容易吃到野猪肉、野鸡肉、狍子肉,吃鱼最为平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老职工都有出去抓孬头(貉子)的经历,他们人都有一顶很好的孬头皮帽子,一到冬天打鱼都派上用场。老连长孟宪春,他穿的皮大衣,就是12个貉子皮作的,很是气派。65年冬天特别冷,雪大风大,元旦假期,老连长和喂马饲养员张秋成约定,到边防连东南方向的嘎啦洞河抓孬头。早晨起来,带点干粮,拿着小镐头,小铁锹。两人领着连队里的两只狗——‘’黑子‘’和‘’虎子‘’。在草甸子奔着东南方向走去。冬天的雪,表面冻成一层硬壳,西北风吹起的雪,有的已成雪岭,迎着晨光,映衬着高低不平、一沟一壑的雪地。张秋成身材矮小,敏捷精干,走在前面;老连长体胖,经历丰富,在后面跟着。只听见‘’嘎吱嘎吱……‘’的踏雪声音。黑子和虎子不时地向远处跑去,寻找着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连队已经消失在视线里。走过一片小树林。又见远处一片灰蒙蒙树林,周边围绕着宽阔、平坦的、白雪皑皑的湿地,是个适合貉子生活的地方。“快到了!”张秋成回头对老连长说了一句。眼看就到宽阔地带,从西北走向东南,他们走在顺势而形成的雪岭上,由于地势落差,高出积雪,被风刮起很高雪岭,向远处伸去……。突然,两只狗在前面叫了起来,“嘿!老张,有了!快……”欣喜地认为狗见到了孬头,说着两个人大步向前面跑去。狗叫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俩越跑越快……。眼看就到跟前,就几米远处:随着扬起的飞雪,嚯地!窜出黑乎乎的大家伙,“哎呀!妈呀!狗熊!……”两人几乎同时惊叫出声来,扭头就往回跑……。窜出来的黑熊,奔人就追,没窜出几步,黄狗虎子上来就和熊撕咬,黑熊转身抓虎子,灵活的虎子就躲开……。黑狗黑子去直接进到洞里撕咬,黑熊立即扑回到洞口……,黑熊与狗的争斗,窜来窜往,扬起飞雪,为两人逃跑赢得时间,两人一直跑出千米之外,才敢放缓脚步。老连长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有气无力地说:“秋成呀,这是我这一辈子跑得最快的一回……!哎呀——妈吔!……。”</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抓貉子遇到狗熊,令人吃惊,听说的职工们捏了一把汗。老连长要组织围猎狗熊,全连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是一只哺乳幼崽的母熊,很凶猛。猎熊这事即刻办,黑瞎子要是跑了,哪里再去找?‘’老连长心思着。他胸有成竹,和张忠培指导员商定,便组织了精兵强将,黄焕臣,李如青、张德银,杨树森、熊平安、带着4支7.62步枪,机枪,为装熊仔,带着筐。张家富赶着爬犁,急速向目的地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黑熊冬天一般在洞里越冬,但在雪岭之处寻觅如此栖身之处,也是背北朝阳之处,却惹来灭顶之灾。人们坐着爬犁在雪地行走,很快到了。在距离目标千米之外停了下来。连长要求大家:“这事不能含糊,要听我指挥。”要求大家,把枪在检查一遍,做好准备,一定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临近距离时仓促开枪。人们纷纷检查了自己的枪。按照连长要求,人们一字排开,枪上膛,一起向目标靠近。不到50米处,连长说道:‘’张德银,你向往洞里开一枪,激怒它出来!‘’,话音一落,便是一声枪响。嗷——的一声,黑熊立即窜了出来,那是洞口太浅。几支枪齐声发作,射向目标,……。黑熊挣扎着没有窜出几步,便倒地身亡,子弹实在是多了些。人们围上前一看,这黑熊足有六百多斤,身上冒着血,渗透着周边雪地,似乎还能看到暴怒的气息。熊平安喊道:“快来看!”他指着洞里,‘’是两只熊仔!‘’ 果然,是两只可爱的小熊。熊平安和杨树森,把它们放在筐里。六百多斤的黑熊,很费劲地放在爬犁上,竟然装不下,熊的半截腿还拖在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回到连队。老连长立即组织人开膛破肚,取出熊胆。后来熊胆出售给虎林药材商店卖了600多元。杨树森对我说,当年孟宪春连长家女儿小华,身体非常虚弱,让她喝了熊血以后,身体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两只熊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5年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校园里来多了两只小狗熊,场长高文德给批了800元做了一个大铁笼子,供学生们观看……。 学校里有狗熊,很是让人们好奇了一些日子,仅如此而已。场部地方不大,人口不多,谁不知狗熊的模样?人们也就不再关注了。可是,却给学校炊事员们增加了持久的活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铁笼子占地面积有将近20平方米,里面挖了个洞,两个家伙睡在洞里,平日出来活动。食堂炊事员每天拿盆子送食物。一次,一位好心人抓了一只狐狸,也送到这里,结果,过了一晚上竟然掏了个洞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日复一日,小熊渐渐长大,吃的越来越多。炊事员也是越来越忙活。一天,我在笼子旁边正看小熊,一只白鸡觅食 钻进了笼子,这下好看了,两只熊发现活物,便立即追逐起来,那只鸡进去容易,出去难,一只熊追逐到那只鸡,只见熊掌一拍,白色鸡毛飞扬一片,那只鸡,即刻成为小熊口中美餐,嘎吱嘎吱地吃起来……。这顿每餐,仅仅是我所见开始,不知已经吃过多少只鸡,不断有鸡来觅食,都是有来无回。学校附近住家丢鸡多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笼子里的小熊,偶尔被炊事员放出来,在校园操场玩耍一阵,再被赶进笼子,并不是回回顺利,便在校园外面乱窜,虽然不能伤及人,这两只熊,吃惯了荤食,便在家属区追逐鸡鸭,抓到就吃。人们不满意了,有人向农场反映:学校养两只熊,祸害职工家禽……。面对民意,场长对学校领导说:‘’你们想法处理了吧,省得职工们反映。……‘’怎么处理?学校对管后勤叶老师说:“杀了吧。……”我们班同学赵云民,在文革中是个‘’逍遥派‘’。已经不上课了,成天帮着后勤刘师傅喂牛,帮着食堂拉水。听说要杀熊,自报奋勇:“我来吧。”他和几个学生,从消防架上取下帯尖带钩‘’勾插‘’工具,把熊仔从笼子里放出来,追杀熊仔……。不用说的结果,两只小熊仔,死在扎枪之下。一位女老师身体不好,熊掌成了对老师的慰问品。……</span></p> <p class="ql-block">说明: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