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止于一点甜——非学术、非针对性戏说四十年沪上中考作文命题变迁

天高云淡

<h5>  作为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直想说,又惴惴于自己的行为,毕竟题是人命的。转念一想,对事不对人罢,何况我自己也参与过,我亦在我非议之列。因此申明在先,纯在“戏说”。</h5> <p class="ql-block"><b>八十年代作文题</b></p><p class="ql-block"><b>1984 给我带来了快乐</b></p><p class="ql-block"><b>1985 同桌上海考生</b></p><p class="ql-block"><b>1986 这堂课真——</b></p><p class="ql-block"><b>1987 从来没有这样</b></p><p class="ql-block"><b>1988 我和xx</b></p><p class="ql-block"><b>1989 我</b></p><p class="ql-block"><b>1990 在——影响下</b></p><p class="ql-block"> 摘评:喜欢一头一尾两道命题。《给我带来了欢乐》,折射出一个时代,时代的变化给我带来快乐,集体的乐观给我带来了欢乐……“欢乐”,坦率而不加掩饰的快乐!“真”!比较后来《有一种甜》,那甜是个人品味,没有感染,没有分享,而且,我最不能接收的是,哪一种甜在2020年,首次疫情之后……</p><p class="ql-block"> 《在——影响下》,俗称“半命题”,半命题最后一次现身在2006年《我们的名字叫做——》。我谓之好,是强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关注他人对于自己的正影响。比之于后世《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悄悄地提醒》如何,聪明的您去想象。</p> <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作文题</b></p><p class="ql-block"><b>1991 题目自拟</b></p><p class="ql-block"><b>1992 忘不了他(她)</b></p><p class="ql-block"><b>1993 我终于</b></p><p class="ql-block"><b>1994 课后</b></p><p class="ql-block"><b>1995 母爱</b></p><p class="ql-block"><b>1996 变了</b></p><p class="ql-block"><b>1997 良师</b></p><p class="ql-block"><b>1998 我的欢乐</b></p><p class="ql-block"><b>1999 生活中的发现</b></p><p class="ql-block"><b>2000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b></p><p class="ql-block"><br></p><h1> 于其中,我独爱1999年作文《生活中的发现》。倘若文字顺成《在生活中发现》,更好,更加强调“我”在生活中发现,而且是动态。把我放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发现不美好也是为了促进美好)。小小一题,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完美(走向)融入社会。</h1><h1> 似乎更喜欢《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他呼唤教育关注自我成长,关注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中独特地成长。仔细品味,这题目很上海,精致的优雅的生活着、品味着……</h1><h1> 比较《我的快乐》与1984年《给我带了欢乐》,教育开始了关注自我了。是进步,也是教育视野的狭隘化开端。快乐,多属于自己,欢乐,多是共享。不过,较之于下一个世纪的《大拇指》,强了不少。</h1><h1> 至于1991年:题目自拟。联系时代背景,折射命题的无奈。然而,至少它反映一个问题,命题作文离不开育人的方向,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尤其是人,作为特殊生命的存在意义!</h1> <p class="ql-block"><b>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命题</b></p><p class="ql-block"><b>2001 有家真好</b></p><p class="ql-block"><b>2002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b></p><p class="ql-block"><b>2003 我想唱首歌</b></p><p class="ql-block"><b>2004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b></p><p class="ql-block"><b>2005 充满活力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2006我们的名字叫——</b></p><p class="ql-block"><b>2007 记住这一天</b></p><p class="ql-block"><b>2008 我眼中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2009 在学海里游泳</b></p><p class="ql-block"><b>2010黑板上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比较2004《我的视线》与2008《我眼中的色彩》:都是用眼睛发现,但是前者视野更广,后者可能近视了;前者不限制看到的色调,后者因为“彩”,其材料与主题偏向就单一化了!对吗?</p><p class="ql-block"> 2007《我们的名字叫做——》。是沪上两次“绝唱”:题面明确要求关注“我们”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这道半命题作文。我还是很欣赏的。</p><p class="ql-block"> 2009《在学海里游泳》。我不带自己参与命题的偏见来说,还是不错的,是《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的另类表达,审题难度也相当,都有比喻。比之于“橄榄”,“学海”没有人物量的设置,似乎更开放一些。不过,更多批评聚焦在“两个比喻”,在两考并一靠考里审题难度大了。不过我还参加了当年阅卷的质量监控,真正不理解题意的,9万余名考生,近百人不理解题意,所以也算不上失误。</p><p class="ql-block"> 2010年《黑板上的记忆》,黑板一样的黑!一是极大的局限了学生生活,二是逼迫学生硬性扣题、点题,矫揉造作。仔细揣摩,这题目于文理也是不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教育时代,表现在作文题上,是关注自我与关注群体兼而有之。无可厚非。</h1> <p class="ql-block"><b>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命题</b></p><p class="ql-block"><b>2011 悄悄地提醒</b></p><p class="ql-block"><b>2012 心里美滋滋的</b></p><p class="ql-block"><b>2013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b></p><p class="ql-block"><b>2014 这里也有乐趣</b></p><p class="ql-block"><b>2015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b></p><p class="ql-block"><b>2016 没想到,真没想到</b></p><p class="ql-block"><b>2017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b></p><p class="ql-block"><b>2018 真的不容易</b></p><p class="ql-block"><b>2019 这事,真带劲</b></p><p class="ql-block"><b>2020 有一种甜</b></p><p class="ql-block"><br></p><h1> 说句得罪人的话,这段时间的命题:鬼头鬼脑!教育大道,为什么"悄悄地"?竟然把人往“小”处引。实在要找好的,那就是2015《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与《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吧。前者与《在学海里游泳》《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相似,直接指向在挫折中成长,与教育主张是非常吻合的。后者题目也不错,指向通过自己“这样”的实践,建立人生理想、追求。遗憾的是,这“埋”与“颗”两个词语,用得不敢恭维,还是《就这样,撒下一粒种子》吧。</h1><h1> 2020年,《有一种甜》,实在不能恭维。不仅仅是因为主题倾向被钳制,不仅仅是因为这小资得过分的“腻”,更因为哪一年疫情的大背景。好的命题必须引导少年生活探索与生命思考。文以载道,自古而然。</h1><h1> 过于关注自我感受,是这一时代命题的特点,沦为弊端!陈丹青说:清华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真正的过,不在清华,进入清华之前,某些品质已是“初长成”了。</h1><h1> 关注有我的社会,才是教育的主张!也应该是命题的主张!</h1> <h3><b>  2021年命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b><br></h3><h1> 我是很欣赏这道题的。站在《我的视线》、《我眼中的色彩》的肩头上!一是由于它强调认识事物的多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由于“有意思”主题倾向并不单一化,不像“色彩”一定倾向“好”。这是一个开端,不枉是新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篇之作。它也不再是单纯强调内心感受,而是强调主体对于客体的认知。</h1> <h1><b>中考四十年命题走向<br>1、从开放性主题倾向到单一性主题倾向。<br>2、从关注集体到强调个体。<br>3、从关注外物到关注内心。</b><br></h1> <h1><b>选取2020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以引起思考:</b></h1><p class="ql-block"><b>文化让我们更加人性化吗?</b></p><p class="ql-block"><b>我们能抛弃真理吗?</b></p><p class="ql-block"><b>遭遇不公,是知道何为公正所必须的</b></p><p class="ql-block"><b>欲望是我们的缺陷的表现吗?</b></p><p class="ql-block"><b>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向与表象的世界》以选段进行评书</b></p><p class="ql-block"><b>好一串生命的追问!!!</b></p> <h1><b>如果说这是高考,那么我选取2019年安徽省中考作文</b></h1><h3><b>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br></b><b>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br></b><b>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br></b><b>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美.居里《最美的颜色》)<br></b><b>你对“乐”有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或者,在学习和生活中,你又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b></h3><br> <h1>差的恐怕不是一点点……<br>生活,岂止有于“有一种甜”!<br></h1> 查建生 上海市罗阳中学校长 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