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04年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鸡泽县逄官营村,一农户家中传来婴儿阵阵啼哭声,父母给孩子取名王月秀,希望她长大后文静秀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刚刚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庚子年大灾荒等,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官员腐败。生不逢时的王月秀,和千千万万的穷苦人一样,受苦受难,忍饥挨饿,不时受到官僚豪绅的欺凌压榨,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月秀十几岁时,为了活命,父母把她嫁给了平乡县南董庄的张文起。张文起平时以种地为生,农闲时做鞣制皮革生意,日子虽艰难,但还勉强过得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接下重任、收养幼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20日深夜,中共地下交通员、平乡县南王庄的张素兰拉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儿,急匆匆地赶到她的娘家南董庄,敲开嫂子王月秀的家门,走进屋内,神情凝重地说,这个孩子是八路军首长的骨肉,你们要当成自家孩子养,而且绝对要保密。包袱里有20块大洋,是抚养费。听说小男孩是八路军的后代,王月秀深深地点了点头,毅然决定承担起抚养的重任,她对张素兰说,放心吧妹妹,俺就是舍了自己的命也要把这个孩子好好抚养,等有一天囫囵个儿交给人家爹娘。看到嫂子坚毅的神情,张素兰如释重负,将小男孩儿和一个小布包交到嫂子手中后,匆匆地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素兰离开后,王月秀打开小布包,只见里面除了二十块银元外,还有一张写有“自威”的纸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小男孩儿正是我国著名抗日将领、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三分区司令员黄骅的亲生骨肉黄自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骅将军为何会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在平乡呢?原来,1937年2月10日(农历丁丑年除夕),在宋任穷媳妇钟月林的张罗下,黄骅与机要员顾兰青结婚,同年12月4日生下儿子,取名黄自威。1940年春,根据山西形势的变化和山东战局的需要,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黄骅将军率领百余名原晋西支队的战士向山东转移,计划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部队在东进途中,突然遭遇日军袭击,伤亡惨重。为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在部队途经河北省平乡县时,黄骅让妻子顾兰青将不满三岁的黄自威托付给地下党员张素兰,并交给她二十块大洋,嘱咐其给孩子找个可靠的人家抚养。张素兰时任平乡县地下交通员,经常为八路军传递情报、护送人员和物资,深得黄骅信任。张素兰把黄自威带回后,最终选定将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娘家嫂子王月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信守承诺、舐犊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养黄自威时,王月秀的大女儿十几岁,二女儿尚在襁褓之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家养活一个孩子都难,更别说养三个了!但王月秀下定决心,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信守承诺,坚决把这个八路军首长的孩子平安养大。为免遭不测,他们给孩子改名张书振,对外谎称是一名商人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年月,刚生完孩子的王月秀奶水不足。为了抚养革命后代,喂奶时她总是先让小书振吃,然后才是自己嗷嗷待哺的小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麦收时节,发生蝗灾,黑头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禾苗被啃食一光;从开春一直到8月中旬,滴雨未下,田地冒白烟,出现数十年未有的旱灾,粮食大量减产;8月下旬,暴雨如注,连下七天七夜,河流决堤,洪水滔天,日军趁机实施“霍乱细菌战”,洪水夹带着霍乱细菌横冲直撞,导致大批的人染病死亡。“万户萧疏鬼唱歌”,整个冀南大地简直成了人间地狱。这一年,王月秀的丈夫张文起壮年离世,二女儿也不幸夭折。家里没了顶梁柱,这个家变得风雨飘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屋漏偏逢连阴雨。数年后,王月秀的大女儿也在生完孩子不久得月子病而亡。一连串的打击,让王月秀几乎彻底崩溃。但是,想起当年的承诺,抚摸着身边日渐长高的孩子,她决定再苦再难也要坚持,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革命的后代抚养长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王月秀重新振作起来。她和小书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对孩子关爱备至,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孩子有什么想吃的想玩的,她都尽量满足,从不让他受委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有人告密说王月秀抚养的是八路军的孩子。伪军听说后,立即来到南董庄,把王月秀五花大绑,凶狠鞭笞,逼她交代孩子的真实来历。王月秀一口咬定孩子就是自己亲生的,虽身受重伤,仍宁死不屈,伪军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放了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在王月秀的精心抚育下,张书振逐渐长成了大小伙子。王月秀让自己的娘家人为他找媳妇,最终选了鸡泽县西于口村的袁福花(鸡泽早期知名共产党员、我党秘密联络站“三友号”商店创办人袁金亭的堂侄女)为妻。婚后,袁福花尊重老人、和睦邻里,家里、地里的活儿样样不落,人人都夸王月秀眼光好,选了个贤惠能干的好儿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月秀非常关注张书振的安全,一旦听说他找的工作有风险,就绝对不让参加。有一年,经人介绍,张书振到北京门头沟修电厂上班,王月秀听人说这项工作有危险,立即捎信让他辞职。还有一次,某地林场失火,国家组织各地干部群众前往救援,张书振瞒着母亲报了名,结果还没到地方,王月秀就以儿媳生孩子为由,催他速回。她担心张书振受到伤害,自己将来无法向其亲生父母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投身革命、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至1943年,平乡、鸡泽等地,连遇旱灾、蝗灾、洪灾危害,加上日伪军无休止的压榨掠夺,人民生活到了极端困苦的境地,许多家庭被迫卖儿卖女、外出逃荒要饭。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发出同灾荒作斗争的号召,提出大家动手、生产自救的口号,一方面向穷苦大众发放救灾贷款,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运来棉花,鼓励妇女给部队纺花织布,一方面组织抗日武装,坚决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让处于漫漫黑夜中的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救灾,抗日政府规定:纺织一匹布(宽1尺2寸,长40尺),政府给工赈粮22斤谷子。当时,有许多人心有疑虑,王月秀毅然带头纺线织布,随后组织了纺织小组,他们把织的布交给抗日政府,换回了急需的救命粮。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王月秀不但挺过了丧夫失女之痛,渡过了灾荒,而且增加了过日子的心劲。她逢人便说:“共产党是穷苦人的救命恩人,咱应该跟着共产党搞生产、闹革命!”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妇女纷纷组织起来,不仅白天凑在一起比赛纺花织布,甚至半夜三更还能听到纺花织布声。风风火火的王月秀被妇女们推荐为纺织负责人,每天带领几名积极分子,对各组的生产统一布置,对产品质量统一验收。由于她的示范引领,老百姓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援了抗战,不久,她被推选为村妇救会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表达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无限感激之情,她发动全村妇女,起五更睡半夜,义务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袜、缝军衣军被,为八路军、解放军运送物资,支援前线。人们都夸她是南董庄村里的“花木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王月秀的悉心教导下,张书振不到十岁就加入了儿童团,并且还担任了村儿童团长,组织小伙伴们站岗放哨,为八路军传递情报。1950至1952年土改运动时,张书振只有十四五岁,但他少年老成,积极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的活动。18岁那年,他被平乡镇公社书记推荐为村大队长。三年后,因工作出色,被选拔到县粮食局上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抱憾离世、遗愿终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年的王月秀,儿子儿媳孝顺,孙子孙女绕膝,历经无数磨难,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唯一让她牵肠挂肚、夜不能眠的,就是养子的亲生父母始终没来寻亲。1976年阴历8月12日,王月秀老人不无遗憾地告别了深爱她的亲人,结束了自己七十三年的坎坷人生。弥留之际,她将剩下的两块银元交到儿子手里,告诉他,这是你认亲的凭证,将来会有大用。可惜的是,由于牵线人张素兰早已去世,直到2010年张书振离世,也未能获得亲生父母的任何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告慰九泉之下的奶奶和父亲,张俊友、张俊财兄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断通过报纸、电视、微信、走访等方式,寻找从未谋面的亲人;而在遥远的杭州,一位70多岁的老人黄鲁彬,遵照母亲顾兰青的遗愿,通过连续三年在报纸上刊登寻亲启事、向中央电视台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求助等手段,也在苦苦寻找自己的哥哥黄自威。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现代网络,在《英雄黄骅》作者王新华老师的帮助下,通过DNA技术手段,黄骅烈士的女儿黄鲁彬、黄骅烈士的孙子黄(张)俊友、黄(张)俊财,这对失散近80年的血亲关系终得确认,并在2019年清明节前正式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乡县党史办张宏涛先生在他的《应一份承诺,用一生坚守》中,准确概括了王月秀老人为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正是王月秀老人的这份默默坚守、不负重托,用多半生的苦难去兑现当年的那一份承诺,才保全了我国抗日名将黄骅烈士的血脉,才使我们今天有幸能看到黄骅烈士的后人。黄骅烈士若泉下有知,亦当瞑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老人、拥军模范、英雄母亲王月秀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