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父子薪火相传

樱花26504532

<h3>马奉信</h3></br><h3>徐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继艺术大师李可染之后,徐州又出现一些优秀画家,马奉信就是其中之一。他 30岁到40岁这段人生的黄金年华是在徐州煤矿度过的,是徐州煤矿新时期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h3></br><strong>01</strong>马奉信1942年生于徐州铜山郑集,自幼酷爱琴书、渔鼓、坠子等民间表演艺术。上学后又喜爱上了美术,考进了南京师大美术系, 1963年毕业留校。1971年调到徐州矿务局宣传处工作后,创作了煤矿和淮海战役主题作品的国画作品代表,如《老炮兵新阵地》《炮声》《煤海铁汉》《劳模》《书记夜读》《骑兵追坦克》《淮海雪》《闪光的征程》等。专家们评论,马奉信不愧是南师的高材生,题材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都是高水平。<br></br>说马奉信是徐矿职工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不仅因为他创作的一批优秀的煤矿题材作品,还因为他为徐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先后为全局举办了八期美术创作培训班。为了让学员系统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等各门课程,他精心备课,讲述生动,吸引得学员们伸长脖子听课,课堂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为了使学生们画好人物素描,他经常自己为学员们当模特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认真编写教材,示范教学,为学员批改作业……为了拓宽学员的视野,他自己买票请大家看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可谓是费尽了心血。已在全国煤炭系统、江苏省颇有名气,撑起了徐矿职工美术事业一片天空的房德宏、魏鲁宁、殷阳、凌海、王超、杨振廷、杨金萍、魏鲁安、吕惠洲等知名画家,至今都念念不忘马奉信的恩师之情。可以说,没有马奉信,徐矿就很难有这批才华横溢的画家群,徐州矿务局也很难有如今群星灿烂、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因此,在徐州煤矿文化艺术史上,马奉信应当单列专章,徐州煤矿不会忘记他。正如徐州煤矿没有忘记马奉信一样,马奉信也没有忘记徐州煤矿,经常下到矿厂为矿工们写春联,其乐融融。<h3> <h3>马奉信(第二排右3)与徐矿美术创作学习班学员合影</h3></br><strong>02</strong><h3>马奉信风趣幽默、多才多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能把各地方言说得味道纯正,他用上海话与上海人交谈时那腔调、神态,绝对是地道的上海阿拉。他刚调到徐州矿务局时,正赶上局文艺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领导便安排他画布景。有一天,局宣传队的导演、演员正在紧张地排练,马奉信在台下画样板戏布景,宣传队吴队长坐在旁边看他画,看着看着便随口便哼起了柳琴戏“拉魂腔”。只听“扑通”一声,马奉信突然翻倒在地,浑身抽搐,直翻白眼,嘴吐白沫。吴队长吓得嗷嗷儿叫:“快来人!出事儿了!”舞台上的演员全跑过来,有的掐人中,有的去喊救护车,忙成一团……就在大家惊慌不知所措的时候,马奉信突然“扑哧”一下笑出了声,擦擦嘴,揉揉眼,跟没事儿人一样站了起来,反过来问大家:“怎么回事儿,围这么多人干吗?”大伙儿七嘴八舌描绘他刚才的样子。他一本正经地说:“噢,是这么回事,我正在画布景呢,吴队长在我旁边唱拉魂腔,一下子把我的魂儿拉走了,我啥也不知道了,这会儿吴队长不唱了,我的魂儿又回来了。”他话音儿还没落,吴队长气得扑上去要捶他:“装得真象,吓死我了!”大家哄堂大笑,有人把眼泪都笑出来了,说这玩笑开大了……他有时随局文艺宣传队下矿演出,每次回来都很晚了,途经宿舍附近的农村吴庄时,他便学公鸡叫,引得全庄公鸡一起比嗓子,连续几天。吴庄家家都忙着杀鸡,说是这鸡老是三更半夜地叫,闹鬼了……他想看戏,但没有票,就模仿军代表的声音给俱乐部主任打电话,把俱乐部主任忙得一头汗,亲自把票送到他手中……他的这些轶闻趣事,至今人们而津津乐道。有人说,马奉信当年如果改行当演员,肯定是全国级的 “大腕”。<br></br></h3></br><h3>马奉信的幽默可乐,似乎是天性使然,其实不是,大有东方朔之遗风。文革期间,极“左”路线肆虐,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态十分恶劣,是名列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特务、叛徒、走资派之后的“臭老九”。马奉信作为一个才华横溢、高校毕业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生存,内心必然是愤嫉忧郁、寂寞孤独、、困惑无奈的。为规避自己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不得不压制内心的真实感受,只得用超人的幽默才华编织成一张“自我保护网”,在哈哈一笑与人们 “打成一片”,让某些心胸狭窄的人在哈哈一笑中得到一丝阴暗满足,以求自己政治上的安宁。你还别说,他这个“自我保护网”很起作用。在徐矿十年,虽然没有腾达,但在领导眼里,他是服从安排、工作认真的老马;在同事眼里,他是心底开朗、不用提防的奉信;在美术骨干眼里他是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马老师;在矿工眼里他是能写会画、好说笑话的马师傅。就局部而言,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不显山水、平安无事的人文环境。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为徐矿美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前提条件。</h3></br><h3>1981年,他从徐矿调至市国画院工作。他的生存环境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天高地广、阳光明媚,艺术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和展示,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政治上也很开展,当选江苏省六、七、八届政协委员,还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徐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徐州书画院院长、徐州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此时的他仍然诙谐风趣。每逢同仁笔会、朋友相聚,他仍是欢乐的中心、笑声的源泉,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他自己也非常快乐。不过,此时的幽默风趣不再是“自我保护网”,而是真性情的抒发,是对时代的赞美。</h3></br><strong>03</strong><h3> <h3>年轻时的马奉信</h3></br><h3>马奉信在南师大求学期间,师从傅抱石大师,还接受了陈之佛、胡小石等国画教授以及吕斯百、徐明华等西画教授的指导,在学习传统的中国书法与绘画教育的同时,还汲取了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元素。他用西方素描造型的方式构成画面人物的骨架,用中国传统笔墨渲染使之具有空灵感和意境,形成了以形神气韵生动、构思立意妙趣横生、行笔迅疾气势磅礴、铺墨设色酣畅淋漓、艺术格调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艺术大师李可染对马奉信评价道:“奉信的素描功底、造型能力不错,我一向主张搞中国画的也要学习素描,这是画人物的基本要求。奉信为人厚道,笔墨不薄,用线就是要在沉涩中见灵动。画面上的肌理效果感觉很丰富,做得合理有度就好。人物皮肤用色宜单纯,在水墨底子上涂点赭石更显得大气。”</h3></br><h3>在中国画界,艺术大师们总有一种公认的作品形象作为各自艺术王国的图腾。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黄胄的驴等等。马奉信是江苏水墨人物画家中的佼佼者,绘画图腾则是弥勒笑和尚与醉罗汉。</h3></br><h3>时下,社会发展的速度令人瞠目,欲海横流,泥沙俱下。马奉信内心对此有一丝隐忧。因而他开始将自己的审美视角由现实转向历史和宗教,潜心研究佛教文化,想从中寻找一种心理平衡、求得解脱的精神寄托。这既是他精神上的需要,也是他学术的需要。他认为,佛教虽然不是改造社会的灵丹妙药,但自有其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如佛经“苦谛”曰“人除去生老病死,还有“怨憎会苦”(不得不与讨厌的人和事凑在一起之苦)、“爱别离苦”(不得不与喜欢的人和事分开之苦)、“求不得苦”(自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之苦)。当下社会,人们贪婪的本性总是难以满足,总要无限度地去追求,必然会产生种种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根缘却是无知和无德。因而,这对于世上那些贪、嗔、痴三毒炽盛而拼命追逐名利声色者,是一种劝诫和批判。在花花绿绿的现实生活中,强调淡泊物质生活,强调自我人格的精神的修养,清心寡欲以及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等等,对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基于这种思考,马奉信笔下便有了禅意实足的笑和尚和醉罗汉。 </h3></br><h3>中国唐末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契比和尚,长得矮胖,肚子奇大,面带笑容,通晓天象,预言明验。因常负一个布口袋,人称布袋和尚。圆寂之前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因而千百年来,这位布袋和尚取代了佛经中的弥勒佛,无庙不供,家喻户晓。马奉信笔下的笑和尚苍厚、洒脱的笔墨将笑和尚袒胸凸腹、喜眉乐眼、笑口常开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真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韵味。再看马奉信笔下的醉罗汉,胸无俗虑,豪放坦荡,或对月举觞而怡然自得,或醉眼迷离而意不在酒,或旷达或深思,或醉酒或坚忍,像一位胸怀宽广超凡脱俗、乐观豁达的朋友。不管是笑和尚还是醉罗汉,让人看上去能有清心除忧的阵阵清凉,寄托他对自我心境的向往,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流露他对世态人性的思考,折射他对包容雅量的态度。除去《意不在酒》《大肚和尚》《达摩面壁》《春有百花秋有月》等佛道题材写意人物画外,他还创作了《屈原》《黛玉》《苏东坡》《李清照》等历史人物画,体现了他艺术视野的文学境界。</h3></br><h3> <h3>《达摩面壁》马奉信</h3></br><h3> <h3>《笑和尚》马奉信</h3></br><h3> <h3>《屈原》马奉信</h3></br><h3> <h3>《李清照》马奉信</h3></br><h3> <h3>《意不在酒》马奉信</h3></br><h3>马奉信既是国画家,又是书法家。既是中国美协会员,又是中国书协会员。像他这样“双料”艺术家不为多见。他对于米芾、王铎有着非常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取法黄道周、王觉斯诸家,强调字形的变化,注重造势。在枯湿浓淡、疏密变化间表现字势,用笔跌宕、笔势贯畅、盘旋穿插、率意奔放。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评价马奉信的行草书法:“取刚劲雄浑之气,融秀逸阳刚之美,得细腻委婉之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臻乎此,殊不易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程大利评价马奉信的书法:“融雄壮于婉约之中,是消化传统、体现性情、直抒胸臆的一路。他的艺术有很浓的地域味道,像黄河故道的一缕风、一片云、一泓池水。”</h3></br><h3> <h3>马奉信书法作品</h3></br><h3>马奉信的国画人物和书法艺术作品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书展并获奖、常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并被收入数十部专集,还有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马奉信先后出访奥地利、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并在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个人书画展和学术交流。。杨建侯 、陈绶祥、马鸿增、陈传席、刘玉山、夏硕琦、张晓凌、左庄伟、吴振立、陈宇等著名美术家、书法家、评论家都撰文对马奉信的书画艺术给予高度评价。</h3></br><strong>04</strong><h3> <h3>马奉信之子 马亚<br></br></h3></br><h3>马奉信与长子马亚、女儿马茜两代三人都毕业于南京师大美术系,小儿子马锐则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在马亚和马茜是大学教授,马锐是高级舞美师,学有所成,可谓名符其实的艺术之家。这给“薪火相传”这个成语增添了生动、具体的诠释。在马奉信的精心培养下,长子马亚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书法家。马亚从小在铜山郑集农村长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随父亲习书。放学一回到家,做完作业就练字,有时遇到停电还得秉烛而书。同学或邻家小伙伴常常来约他去玩,无奈家规甚严,马亚不敢造次,都是等习书任务全部完才一溜烟跑到谷场、田野里与伙伴们玩个痛快。马奉信有时在学校假期把马亚带到局机关面授书法技艺,为不影响宣传部其他同志办公,常让马亚一个人在矿务局食堂的饭桌上练字。有同志逗他玩,喊他去会堂看电影,他连连摆手,说不完成练字任务老爸那里无法交代……马亚就是在这样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h3></br><h3>马亚1980 年考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分配到徐州矿务局,曾在局教育处、局工会工作,一干就是18年,为徐矿书画教育与创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h3></br><h3>马亚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教授。马亚聪颖好学,悟性极高,加之家风熏陶,入境很快。他的座右铭是:多临、多思、常读、常悟,写情、写理、炼人、炼意。他除去每日的苦练,还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认真研究祖国传统书画之精粹,潜心攻读书史书论,吸收姊妹艺术之营养,各类知识积累相当丰富。马亚对行草、魏碑、汉隶用功尤勤。他认为行书既有楷书的工整,又有草书的飞动,草书则极具艺术表现力,洗练张扬,浑然天成,最能抒发感情。书法乃是“气的流动,神的交融”。马亚草书一气呵成,统幅整体险中求稳、擒纵有度,以富有动感的点线去表现,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注重精神内涵的充实与完美,形成了遒劲洒脱、真率自然的风格。中国书协副主席尉天池教授先生对马亚书法的评价是:“所作草书,线条圆浑韧健,体势峭劲秀丽,通篇神清气爽。挥毫之际善于运肘,长于用锋。从其内含筋骨的圆笔、不露硬角的方笔,以及婉转畅达、穿插精巧、连续有致、摇曳多姿等等表现,可见他对于草法、草势、草情均有较好的悟性及把握。” 中国书协常务理事马世晓教授评价马亚书法:“……以明快、高昂为主旋律,一种蓬勃之气、阳刚之美溢于字表。书风真率自然、无矜持造作之态。这些都展示了马亚在掌握传统技法和书写性灵方面所达到的新水平。” 浙江书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先生认为:“马亚书法可贵之处,就是在用笔、布白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与精神,给人一种苍坚跌宕之势,充满生机,满怀激情。” 其书法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字书展二等奖、全国楹联书展全国奖,入选国际书展、全国第二、三、四、六、八届中青年书展、全国第五、十一届书展、中国艺术节全国书法优秀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为全国书坛名家工程500家,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有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h3></br><h3> <h3>在马亚书法展上</h3></br><h3> <h3>马亚书法作品</h3></br><h3>马亚24 岁就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徐州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h3></br><h3>自2010年被选为徐州市书协主席以来,大力开展书法名城建设,为中国书法名城徐州的书法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徐州的书法创作水平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华平誉为九座“书法名城中的名城”,成为拥有200名中国书协会员的超级协会。今年马亚又荣获了徐州市政府首届 “汉风文华奖”。 </h3></br><h3>马亚热心于社会公益,将艺术为人民服务。扶贫助学、抗震救灾、捐书义卖,送文艺进基层。每年春节前夕都是马亚和书画家最忙的时候,乡村集镇、厂矿医院、部队军营、一线工地,很多基层都留下了他们为百姓们送春联、传祝福的身影,这样的活动,至今为止马亚已经坚持了30年。他说:“能够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把我最殷切的祝福送给徐州的老百姓,是我最开心的事儿。”——和他父亲马奉信当年下矿为矿工书写春联何其相似乃尔。</h3></br><h3> <h3>马亚在书写</h3></br><h3>马氏父子薪火相传是对徐矿、徐州文化艺术的贡献,是徐矿艺坛的一段佳话,是徐州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苏电视台曾拍摄播放了反映马奉信与马亚的艺术专题片《艺坛父子》。1994年,沙凡曾在《徐州矿工报上》发表了题为《佛画禅心——马奉信》《将门虎子——马亚》的两篇文章。马奉信阅后专门给沙凡写了一封信,表达愉悦之情。尤其对沙凡文中 “专家们评论,就书法而言,马亚已在其父之上。”这句话非常高兴,随信寄来一幅题为《总编鼓吹图》的漫画,画面上沙凡正在鼓着嘴吹喇叭,马奉信和马亚父子俩随着的喇叭的旋律乐不可支。很有意思。</h3></br><h3>天妒英才。2019年10月14日下午17时,徐矿新时期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徐州市著名书法家、美术家马奉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徐州与世长辞,享年78岁。他培养出的徐矿画家殷阳、凌海、杨振廷等前往吊唁,参加治丧活动。马奉信先生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的艺术是永恒的,他创造的那些艺术形象被人们所记忆。愿马奉信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堂再与笑和尚、醉罗汉们把盏畅饮,再探“笑”之意,再抒“醉”之情。<br></br></h3></br><h3>2020年4月写于北京泰华滨河苑</h3></br><h3> <h3>作者简介:</h3></br><h3>       沙凡,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在徐矿工作40年,任徐矿集团新闻中心主任、《徐州矿工报》总编辑、徐矿电视台台长、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矿记协副主席。</h3></br> 扫码关注我们<h3><strong>获取更多内容</strong></h3></br><h3>投稿邮箱:cnzqmh@163.com</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BHVxpY-mBjOxwaLFLu3y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