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作家史铁生的曾经

潺潺溪流(拒加微)

<p class="ql-block">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都有致暗时刻。去年的今天,对于我来说,就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之中。由于身体出现了异常情况,种种迹象表明,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更有甚者,说假如是某种情况,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存时间。我的情绪是低落的。虽然为了安慰家人,嘴上说贪上啥事办啥事,但内心的斗争是激烈的。特别是在长达两个月的逐项检查中,等待结果是漫长的,内心是焦虑和恐慌的。我需要一种勇气,需要坚强的一种理由。脑海中更多想到的是作家、散文家史铁生。有人可能会想,这太牵强了吧。不,一点都不牵强,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虽然我很幸运,只是虚惊一场,直至今日,我仍然幸福的活着。但史铁生却是我最敬佩的一位作家,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作家,我从骨子里钦佩他。</p> <p class="ql-block">  有很多文学爱好者都读过他的作品,对他的一生了解彼深。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当时只有21岁的史铁生,在青春花季突然残废,只能一生坐在轮椅上度过。更残酷的是1998年,由慢性肾伤害演化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坚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屡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来,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周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进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的日常的生活。对于史铁生来说,他一生都生活在致暗时刻,他不是没有想到死,可他因为母亲的爱,选择了活。他看了一部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片中的女主人公要自残,被卓别林救了。这女人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力不让我死。”卓别林回答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终生不忘,既然人生都得面临死亡,为什么要急于死。他活得痛苦,活得艰难。找不到工作,没有任何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他想用写作来维持自己的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盼望中只是猜忌者的疑惑,寻觅者的寻找……写作不外是为心魂寻一条生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用自我残缺的身体,叙述了最为健全而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尽管自我饱受病痛的折磨,可是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用文字表达自我的情感,向世人传达着自我的明媚和阳光。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作品也因为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他始终将写作和自我的生命深刻的联系在一起,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是受影响的人们中的一员,我读了《史铁生文集》,留在记忆中比较深的是《我与地坛》。地坛在史铁生的心中,不仅是一座废弃的故园,更是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精神归宿。他在这里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他在最痛苦、最无助时把自已藏匿到罕有人至的地坛,独自舔舐伤口之时,与一个曾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祭坛”相遇。而如今却残垣断壁、荒芜冷落的园子做为自己独自再造灵魂的场所,这里让他的生命重新闪耀了火花和放出了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想追随作家的曾经,在灵魂痛苦的时刻,去探寻地坛中是否还留存着当年那个座在轮椅上,藏匿在某一树下的那个青年博览群书,尔后写下了包括散文随笔、小说、剧本诗歌等体裁,350万字宏篇巨著的人。园子里是否还留有他的生活气息和轮椅的辙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于2021年的4月24日和今年的4月24日两次来地坛。今日的地坛,已不在是残垣断壁,当年被破坏的建筑已恢复了原本的模样,还有的按照清朝的风格重新建筑。在人们不靠天吃饭的今天,没有祭祀神灵,祈祷丰收太平的祭祀活动。地坛做为国家级文物单位被保护着。地坛公园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我从西门进入园中,首先进入眼眸里的是两排挺拔高耸的银杏树,以它枝繁叶茂的姿态,为人们搭成了一道长长的林荫路。仓促的时间里,我没有发现作家笔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却见一群鸽子在不停地啄食着人们喂给它的米。再往前行,意外地发现,牡丹园正盛开着千娇百媚,绚丽多姿的牡丹。园子里到外都是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景像,这里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憩的好地方。如果作家还在,他笔下的地坛一定是更具有活力和生机的地方。我在深思着,人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只要有理想,能吃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有些青年人有着健全的双手双腿,有健康的身躯,却要做一个啃老族、躺平族,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我真希望当代的青年,都能多读些有用的书,少玩一些游戏和刷一些无聊的抖音。少一些怨气,多一份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