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有六大类几十种来源,您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王姓”吗?

天地人和

<p class="ql-block">  王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芈姓和少数民族改姓,还有一种是由“复性”简化成“单姓”而来。</p><p class="ql-block">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最上一横代表天,最下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p><p class="ql-block"> “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p> <p class="ql-block">  <b>一、王姓人口超过一个亿,来源众多。有六大类,几十种具体来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一</b></p><p class="ql-block">  源于姬姓,共有5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太子晋后裔</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琅玡王氏、太原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 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太子晋,又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虽然史料记载推测,太子晋死的时候也就18岁,但古代人结婚早,他是有妻儿的。他被废黜后,他的儿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氏。</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国与秦朝时期,秦国名将王翦(和同为秦国名将的儿子王贲,协助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孙王离(也是秦国名将,率兵二十万防守长城),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名门郡望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毕公高后裔——兰陵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后称“兰陵王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周平王后裔——临猗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长孙姬赤(姬泄父之子)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兄弟相争,必有一伤,因此姬赤出奔晋国寻求庇护,姬翅的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今山西临猗一带,后称“临猗王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4、西周桓公姬揭后裔——王城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 桓公姬揭,其哥哥周考王将他封于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古城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姬揭为西周桓公。后来国亡,他的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因居王城故改姓王,后来被称为王城王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5、太子丹后裔——北京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姬嘉,上献符命,王莽很开心,便赐姓王氏给姬嘉。这支王氏族人被后世成为“北京王氏(大宗)”。分支另有:蓟县王氏(小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二</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汲郡王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于妫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妫姓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舜生于妫地,即以妫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妫为氏,称为妫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新朝皇帝(建兴帝)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p><p class="ql-block">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海王氏</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留王氏</span>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四</b></p><p class="ql-block">  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p><p class="ql-block">  ①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建兴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p><p class="ql-block">  ②谢氏改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p><p class="ql-block">  ③杨氏、孙氏改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五</b></p><p class="ql-block">  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p><p class="ql-block">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p><p class="ql-block">  ③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p><p class="ql-block">  ④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p><p class="ql-block">  ⑤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p><p class="ql-block">  ⑥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p><p class="ql-block">  ⑧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p><p class="ql-block">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p><p class="ql-block">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源流六</b>:由复姓简化而来,如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等复姓,后都缩写成单字“王”了。</p> <p class="ql-block">  <b>二、宋朝时期形成的王姓二十一个郡(地)望</b></p> <p class="ql-block">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p> <p class="ql-block">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p><p class="ql-block">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p><p class="ql-block">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p><p class="ql-block">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p><p class="ql-block">陕西的京兆王氏、</p><p class="ql-block">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p><p class="ql-block">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p><p class="ql-block">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p><p class="ql-block">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p><p class="ql-block">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p><p class="ql-block">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p><p class="ql-block">四川的广汉王氏,</p><p class="ql-block">陕西的金城王氏、</p><p class="ql-block">山西的河东王氏、</p><p class="ql-block">湖南的长沙王氏、</p><p class="ql-block">江苏的六合王氏、</p><p class="ql-block">河南的南郡王氏等。</p> <p class="ql-block">  全国王姓人,99%都出自这二十一个郡望!</p><p class="ql-block"> 其它郡望,基本上也都是这二十一个郡望衍伸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b>三、我们肥城、滕阳王氏属于哪种王氏?</b></p><p class="ql-block"> 我们肥城王氏(居住在新镇、冉庄、聂庄、后兴隆等十二个村庄的王姓),和居住在滕州市南沙河的王氏,具体属于:姬姓之王(太子晋系)→琅琊王氏→三槐王氏→三槐堂北迁支(肥城王氏、滕阳王氏、博野王氏及泗洪王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