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是孤独者的远行

风潇潇

<p class="ql-block">题记——艺术的最高形式总是抽象的,最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总是孤独的。</p> <p class="ql-block">  几天前和一行资深玩家在探讨,关于赏石是否孤独的话题。笔者以多年的玩石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请大家斧正。</p> <p class="ql-block">  赏石的最高层次是“孤独”的,是“病态”的。是人们在主观世界里的畅游,是对自己所经历过事物在脑海里的一种折射、一种感悟。</p> <p class="ql-block"> 赏石是“病”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有玩石的传统。唐人已爱石成癖,白居易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唐宰相李德裕,临死前对他的后人说,动我平泉山庄一草一木者,非吾子孙。此风至宋尤盛。曾几说:“闲居百封书,总为一片石。”一片石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p><p class="ql-block"> 米芾爱石出了名,自嘲道:“癖在泉石终难医。”他在涟水做官时,藏在书屋玩石不出,按察使杨次公去见他,劝他不能以石废事,米连取数石,一块比一块玲珑精致,在杨面前翻来翻去,并说:“这样的石头,我怎能不爱?”杨最后实在忍受不住,说:“非独公爱,我亦爱也。”从米手上夺一石登车而去。米芾新婚之夜得到研山,抱眠三日,让新婚娇妻独守空房。</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双石》词里,“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更是道出了老来以双石相伴的病态孤独。</p> <p class="ql-block"> 赏石是“静”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赏石是禅宗文化。明代林有麟在其名著《素园石谱》中写道“石尤近于禅”。可见那时赏者已从石上看出禅意。禅是一种生命状态。《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不被外在现象所迷,也不为内在意念所误,内心冷静、平和,举止自持、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即为禅定。</p><p class="ql-block"> 林有麟写道“一洗人间肉飞丝雨”之境界,表达出一种文人心性傲骨,赏石并非十里洋场的金碧辉煌,更非现在石展上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神圣和敬畏。古往今来,赏玩者通过沐浴、更衣、闻香、品茗,默默地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 赏石是一个人的修行;赏石是一个人的感悟;赏石是一个人的孤独。隐逸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念,重要的是隐于心,隐于志,“身闲境自胜,城市亦山林”。而赏石也成为寄托山水之思的重要之物。</p> <p class="ql-block">寂</p> <p class="ql-block"> 赏石是“寂”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朱叶青老师曾讲过一个关于修治“石头”的历史记忆,寒江独钓是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孤独写照,赏石的最终更是自己寒江孤影,那种枯寒,那种孤寂,那种关进小屋中的,邱园养素,泉石啸傲,渔樵隐逸,猿鹤飞鸣般的卧游。</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赏石的最后终将是孤独的,那种发自于内心,遨游于山林,是旁人无法分享和体会的。</p><p class="ql-block">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石头,我用一生将她守候。</p> <p class="ql-block">春华秋实</p> <p class="ql-block">龙吟</p>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p> <p class="ql-block">平远</p> <p class="ql-block">云出岫</p> <p class="ql-block">龟蒙山</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酒吧</p> <p class="ql-block">寒江孤影一一作者本人</p> <p class="ql-block"> 风潇潇</p><p class="ql-block"> 于2022年4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