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我的读书——《给教师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韩燕,一级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曾获永州市第一届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1年度永州市“精品课”、2020年第一届“学在零陵杯”语文素养大赛听评课一等奖,曾担任永州市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指导赵仙丽老师在2020年第一届“学在零陵杯”语文素养大赛中获一等奖。从教以来,坚持每个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类书籍,从书中获得教育的力量,认真钻研教材,用心备好每一堂课。</p> <p class="ql-block"> 阅读格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读《给教师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永州九中 韩燕</p><p class="ql-block">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个知识快速增长和更新的时代,老师要想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不得不坚持学习,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在书中,我们无需跋山涉水,便可领略到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在书中,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在我读过的教育类书籍中,《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每每捧读此书,都感觉像在跟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面对面交谈,他的指引是那么具体。书中每谈论到一个问题,既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给人以启迪。 </p><p class="ql-block"> 书中,作者指出了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形象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一直处于这种刺激当中,另一方面,多媒体让老师不再钻研教材,反而变成了“照课件宣科”,其效果恐怕值得商榷。“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搞小动作或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我的课备得充分吗?我的课堂是否能激发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所以,我们必须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并在备课过程中时刻注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能需要很多时间,也可能具体实施起来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总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我们的抱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就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深入的思考,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月,我的读书《流浪地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个人介绍:2107班,李星冉,我是一个时而安静时而活泼的男生。我喜欢探索一切未知的东西,喜欢电子类的制作,尤其喜爱高压电。我成绩优秀,曾荣获优秀学生和新时代好少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理想:找到一本心仪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流浪地球》有感</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喜欢科学,所以我对科幻小说感兴趣。二零一九年初,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我去电影院看完后,感触很深。于是,我到图书馆借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我拿回家一看,发现书里的内容跟电影里的内容很多不一样,有些更是毫无关系,但它给我带来了更大的震撼。小说的内容是这样的:太阳极速老化,四百年后将会发生氦闪,人类选择移民比邻星系。我以为它会写完流浪地球的整个过程,结果却让我万万没想到:四个世纪过去了,太阳却迟迟没有氦闪,有传言说,太阳会氦闪是假的,是联合政府欺骗了我们,毁了我们这个世界。导致反抗军四起,把主导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家们冻毙在冰原之上。正在这时,天空突然开始变亮,太阳氦闪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结局虽然是我意料之外的,但是人类的结局我很容易就猜到了:没有科学家们的维护,人类必将走向灭亡。当时我还在想:那群人是不是傻呀?都到冥王星了,处死他们还有什么用?最终还是会害死自己,真是太不团结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全球新冠爆发,我才发现小说还需要讲逻辑,而现实却不用。现在明明有抗疫成功的例子在,有些国家就是不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要么宣称集体免疫,与新冠共存,有些国家甚至直接取消了防疫措施。如此一来,疫情怎么可能结束啊!为了一己私心,导致整个世界因为疫情不得安宁,这不跟《流浪地球》里反叛军的做法十分相似吗?人类团结一致,就是太阳氦闪都不会灭亡。我们面对新冠疫情,难道全人类就不能团结一致,一起抗击新冠吗?</p><p class="ql-block"> 结合这本书和当前的防疫形势,我最大的感想是: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因为一己私心,而破坏集体的利益,这终究是损人不利己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度过难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意,漫随书卷⼈⽣。阅书,读⼰,追随⼼灵的净⼟!世界读书⽇,我们⼀起翻开⼿中的书……</p> <p class="ql-block">编辑:唐艳红</p><p class="ql-block">一审:唐秉中</p><p class="ql-block">二审:邓 之</p><p class="ql-block">三审:蒋松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