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常听人说到“过岭背”,岭背是哪里?</p><p class="ql-block"> 其实它没有特定的地名,一般都是因地而指。你家屋前或屋后一座山,你翻过那座山去,就叫过岭背。</p><p class="ql-block"> 我幼年时期,常常听到大人们说过岭背担石灰回来的故事。那时我知道了,过岭背就是翻过福寿山到浏阳境内的大围山地区,担石灰或者其他浏阳特产到福寿山北麓地区。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非一般人能够从事。最近的距离,从福寿山下面的白寺村去,到浏阳大光洞村,四十里路。担着100斤左右的担子从浏阳再爬山下岭回来,没有非常好的体力和顽强的毅力,谁能完成这样的生产经商活动,况且时间就一天,不在路上住。那时也没有条件在路上住。</p><p class="ql-block"> 你或许要问,怎么要到浏阳去担石灰呢?平江没有吗?产石灰有二样必不可少的物质:石灰石和煤。平江可能有石头,但就是没有煤。所以平江要用石灰,最近的供应基地就是浏阳了。在没有公路,没有机动车的时代物流就完全依靠人力蓄力了。平江少驴没马,运石灰这样的活就全靠人力了。</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看到过前辈从浏阳担石灰回来的壮举,所有的都是孩提时代听到的故事。应该是从我知事时期起,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有了拖拉机和汽车,浏阳的石灰之类的物资可以大批量的运过来,把担石灰的历史抛到福寿山云霄里,再也检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过岭背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而是又赋予了它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页,我来到白寺村工作。这里是福寿山脚,出产木材,我打算买一些,准备以后结婚打家具。一个热心的人给我介绍了杨姓卖主,他那里有上好的杉木材料。我到那里一看,杉木板材又宽又直且结实。卖主说,这样的好材白寺境内还没有,要过岭背浏阳担回来。</p><p class="ql-block"> 哦,现在白寺村的人过岭背是不去担石灰了,而是去担木材回来赚点零花钱。</p><p class="ql-block"> 现在呢,白寺村的人不用为了生计再翻过福寿山去担木材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偶然还是听到说过岭背去的。那是去干嘛呢?求仙拜佛祖师岩。在福寿山一个垭口,过平浏交界处的防火线,下山到浏阳境内有一处地名为祖师岩的峭壁上,有一座大庙,叫陈大仙庙,建于明朝年间,几百年了,香火旺盛,信士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的不但有平浏本地的人,还有省城甚至京城的人来,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现在还得加上一项:沿平浏古道旅行探险。</p><p class="ql-block"> 我青年时期,也有过过岭背的经历。既不是去担石灰,也不是为了生计去担木材,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去爬山野炊,到了祖师岩陈大仙庙。</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是1990年,我担任32班的班主任与33班的班主任欧阳曙光老师一拍即合,决定带学生组织野外活动,徒步去祖师岩观光野炊。从学校到祖师岩有34里路 ,限于当时的条件,既无钱,也请不到车,就连上福寿山的公路也没有修起来,必须步行才能去。学生们听说要去野炊活动,热情空前高涨。你带米,他带油;你带蔬菜,她拿锅碗,很快就组织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概是早上七点从学校出发,沿思村到白水的公路,上白水大坝,顺时针绕白水水库到库尾,便开始爬山。我那时还挺赶时髦的,提着一部双喇叭的收录机,边走边听音乐,学生们欢呼雀跃地跟着前前后后地走。他们没有一个叫腿疼肚子痛,像出笼的鸟儿那样自由欢乐。</p><p class="ql-block"> 12点左右我们就到了祖师岩陈大仙庙。学生们分头去找干柴、挖地灶,不一会儿就炊烟四起了,喊声欢呼声溢满山谷。可惜那时我没有相机,未能留下最珍贵的影像资料,一切都只能化作点点记忆留在人生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学生们在大庙里逗留一会,我们就爬山返回,沿来路再下山。五点多钟,早上一同出发的人,悉数回到学校,没有一个拖后 ,没有一个要家长到返回的路上来接。我和曙光等同去的几个老师,晚饭后还与乡政府机关的干部打了一场篮球。</p><p class="ql-block"> 三十余年过去了,我几乎没有再听到过又有谁带学生去祖师岩野外活动。时世在变,我们的生活在逐步变好,享受不断增加,可以玩的项目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今天再组织我当年类似的野外活动,再攀爬这样的山路,再有这样的距离,又有多少学生还能像我当年的学生那样坚持到最后不落伍呢?我真不敢想象,现在还有多少家长能放心让他们的宝贝儿女参加这样的活动。哎,现在的孩子们过上了富庶的生活,却没有获得坚硬的体力和顽强的毅力。</p><p class="ql-block"> 哎,我的父辈我的爷娘;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 30余年过去了,我也即将离开讲台,去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偶尔回忆逝去的岁月,突发奇想,进入花甲之年的我,还能重走平浏古道过岭背去吗?</p><p class="ql-block"> 蕴结于心几个月,终于在4月18日成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无法确保现在自己还能如当年带学生走平浏古道,来回34公里完全步行,决定坐车到白水大坝开始徒步,进入福寿山浏阳南坡后直接下山,到大光洞村再坐车经浏阳沿溪镇、社港镇回来。</p> <p class="ql-block"> 环水库顺时针往白寺村走。昨晚下了雨,此时水汽还很重,雾霭蒙蒙。</p> <p class="ql-block"> 水面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 ,充满着梦幻的色彩,扑朔迷离。</p> <p class="ql-block"> 依稀可辨的村落,农闲时节,人们或许还沉浸在美梦之中。</p> <p class="ql-block"> 途经白水四级电站,不能不勾起我对挚友——杨应松深深的思念。1982年我在四级电站所在地白寺村小学教书,因书有缘与他相识相知,成为知己。我们谈书,谈生活,谈未来;一同参加自学考试,一同创业下海经商。十年前,他患急病,抛下爱妻爱女和我这个小弟,过早地离去了。至今想起还心痛。要是他还健在,今天重走平浏古道,我或许要拉上他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进入白寺村腹地。</p><p class="ql-block"> 2013年, 湖南电视台拍摄《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白寺村是拍摄基地。拍片那阵,还在远离拍摄地八公里的思村就拉起了警戒线,不准外埠人员进入山里,免得打扰明星的拍摄。我那时很反感那些追星族,居然可以千里迢迢来一睹明星风采,不惜血本代价。要是我,明星们出点钱请我,我都懒得理他们。</p><p class="ql-block"> 不过,白寺村借助《爸爸去哪儿》的拍摄,确实火了一把。自驾观光的车,一到周末就排起长龙进山,林某人大明星睡过的一张木床,炒到了住一晚可以上千的价钱了。是不是在那张床上睡一晚也可以成为大明星呢?如何真是那样,花更多的钱也值得哦!</p> <p class="ql-block"> 白寺村部,气势非凡。旁边山环水绕,景色秀丽。</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的村部,就在我学校住房的隔壁,二间又矮又暗的房子,积满灰尘垃圾,好久也不见有人出入活动。真乃此一时彼一时也!</p> <p class="ql-block"> 这条通向白云禅寺的公路,是什么时候修起来的,我没去了解。三十年前我带学生去祖师岩,到四级电站就没有公路了。白水大坝到四级电站的公路,勉强能通过一台车,弯弯扭扭,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一到雨季,自行车都走的艰难。我在这里工作时,还只能把自行车存放到电站。</p><p class="ql-block"> 现在可好了,水泥路几乎通到家家户户了。</p> <p class="ql-block"> 白云茶业的生产基地是在白寺村的易公坡。</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为了赚点学费,我就随大人们来这里担山货到思村供销社收购站,得到一点气力钱。二十里路,一天的时间,七八十斤的担子,最多的时候是1.6元钱。而这种活计,并不是随时都有,还得早早与出货方联系好。白跑一趟也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现在易公坡不怎么出产竹木制品,梯田都改种高山有机茶。听说茶业公司在这里发展还很有规模的,还要把这里打造成夏季休闲康养基地。</p> <p class="ql-block"> 平浏古道向左,白云禅寺向右。</p> <p class="ql-block"> 最原始的平浏古道就从这里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白云禅寺就在对面的红色围墙内。前几年还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现在圈起来了,看来是要圈钱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没看到禅寺,也没有听到钟声。</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心有佛,何必一定要进寺呢?</p> <p class="ql-block"> 远处,白云茶业公司建筑群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叫趁宫塘,由此以上,再无民居了。这里算得上是平浏古道的最后人家。户主与我同姓,一人独居于此,是平浏古道的看护者吗?</p> <p class="ql-block"> 途经石岩河床,如果下大雨,形成的瀑布一定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 行走竹林间,想起一首古诗 ,我篡改一下,或许是当时心里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独行幽篁里,音乐驱寂静。</p><p class="ql-block"> 深林人不知,清风拂汗淋。</p> <p class="ql-block"> 竹林深处,曲径通幽。平浏古道,悠远深长。历史烟云,世事沧桑。</p> <p class="ql-block"> 山中突现小屋,原来是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 潺潺流水,欢迎我这稀客吗?</p> <p class="ql-block"> 粽竹横七竖八,阻挡不了我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回望山下,烟雨蒙蒙,难辨村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几十丈的绝壁,我颤颤惊惊走过去,好想看到全貌,但实在不敢再越雷池了。如果一失足 ,摔成肉饼,恨又有何用?有时,还是畏缩不前的好。</p> <p class="ql-block"> 林中驿站 ,不是茅草小屋,而是砖混独室。这使我想起《驿路梨花》中的茅草房子。哀劳山比福寿山宽广得多,驿站肯定会有人过夜,所以有盐巴和粮食之类的补给品。福寿山半腰上的这处驿站,除了横着的几根供人坐的木头,其他什么都没有。不过,也还是令人温暖的。</p> <p class="ql-block"> 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名胜区界碑,沿平浏古道分布。</p> <p class="ql-block"> 到达太阳庙,看不到庙宇,只有这林场废弃的防火站建筑。</p><p class="ql-block"> 林场兴盛时,这防火站留守的人员不会是三二个人,从这房子的规模上可以看出。二三十年前,建筑工程要大量使用木材,民房更是如此,那时一树难求,林场是香饽饽 林业基地神圣不可冒犯,所以看护林场的职工也多。</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使用,建筑用木材锐减,对树木的需求大大减少,一树难求的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林场的参天大树,无人问津了。盗树的少了,进山砍伐的人少了,防火风险日益降低,林场基地几乎不用人去看护了。所以,此处空留防火楼了?</p> <p class="ql-block"> 太阳庙现在只空剩地名了。有庙宇时,规模多大,建于何时,无从可考,只留下传说。</p><p class="ql-block"> 我与太阳庙最早的一次接近,还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随学校宣传队到林场演出。第二天,林场子弟学校的老师带我们游福寿山,就来到太阳庙旧址,那时就没有房子了。菩萨安放在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岩穴里,旁边防护的栏杆也已腐朽不堪。幸亏当时浓雾四起 ,看不清壁岩下还有多深。否则,我还不一定能到菩萨面前来。返回的时候,还到曾经守庙的端斋公家里小坐了一会,目睹了留着长胡须的仙风道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护林防火检查站,挟平浏古道要地,过往人来此歇脚,倒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墙上遍布五湖四海过客的涂鸦,哈哈哈,我也留下印记。</p> <p class="ql-block"> 从太阳庙护林工棚沿着一条荒废的车路往上走几百米,来到路口往东走的路也是车路, 比较平坦了。至此 ,平浏古道平江境内最艰难的路走完了。来到分路口,往东南,向浏阳境内的祖师岩陈大仙庙。2011年我曾经骑摩托车来过这里,往祖师岩的路还是羊肠小道,现在车路修到了垭口。</p> <p class="ql-block"> 通往山垭口的车路明显荒废了。这二年建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就在这公路不远的下面。因建设的原因,已经禁止游人入森林公园二三年了。人迹罕至,路也荒凉了。</p> <p class="ql-block"> 望仙亭是前几年由平江爱心信士捐款建成的一个景点,位于平浏交界的垭口,视线开阔,是一个不错的观景点。2018年春季,我曾骑摩托车来过这里,这次是二进亭了。</p> <p class="ql-block">在望仙台俯视山下浏阳大光洞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回望望仙台,平浏边界防火线和孤立山巅刺破苍穹的信号塔。</p> <p class="ql-block">从望仙台往陈大仙庙走,道路已经在前几年整修成水泥栈道。</p> <p class="ql-block">紧贴在岩壁上的庙宇,远望更觉险要,似乎就要滑下山去一样,令人毛骨悚然。</p> <p class="ql-block"> 栈道有护栏,天险再不险。</p> <p class="ql-block"> 陈大仙庙改建工程还未完成,过去的青砖烟瓦换成了现在的水泥砖混。庙宇离下面的公路还有三四里路程,所有建设材料全部用索道传送上来。如果不是这样,完全靠人工蓄力,工程造价是天文数字了。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称号,在这里也可略见一斑吧。</p> <p class="ql-block"> 道僧们的生活用房,也紧跟时代潮流了,柴房已成昨日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人在何处不相逢,我的祖师岩之行,又一次见证了这句古谚语。</p><p class="ql-block"> 我到庙里以后,正好碰上午餐时间,几个人围在一张圆桌用餐。我并没有急于走进餐厅,而是先到前面看看庙宇改建工程。返回过来,我走进餐厅,他们用餐基本结束了。其中一个脸庞胖胖的中年妇女望着进来的我,叫了我一声老师。我乍看觉得是脸有点熟悉,就是喊不出名字了。后来她主动告诉了我她的名字,原来是我四十年前的一个学生。当时她姐妹俩都在我那个班。她和爱人、儿子来陈大仙庙洽谈一笔生意,有幸在这里与我四十年后相逢。她问明我到陈大仙庙的来意,热情邀我顺他们的车返回,我连声称好。我原来是打算从陈大仙庙下山到大光洞村坐班车到浏阳县城再回去的,现在有这个顺风车,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是不是吉人自有天照应呢!</p><p class="ql-block"> 还是要在这里谢谢我这位学生一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庙宇的门楼够气派的了吧。</p> <p class="ql-block"> 浏阳市的全域旅游开发政策,使陈大仙庙枯木逢春 ,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悦动圈记录着我从白水大坝到陈大仙庙的徒步轨迹,也承载着我的汗水和愉悦,在我的花甲之年增添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