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课堂连接着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着社会的广阔天地,关联着人类的历史未来。课堂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集、处理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课堂资源的整合上,教师应该不断地向资源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延展,向师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使课堂经历成为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结合课堂情境,形成观点,建立概念,发现关联,实现成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本着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原则,同时也为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前,张书记安排本组教师先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授内容,安排备课教师精心备课,将教案和课件分享给组内教师,大家研讨、磨课,班内上课、听课。</p> <p class="ql-block"> 高启英通过古诗学习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感悟诗人当时听到家乡被收复的欣喜若狂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治鲜老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运用“三读法”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首七言律诗蕴含的感情。诗歌前半部分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与兴奋的心情。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高丽老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学习程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意。</p> <p class="ql-block"> 常焕老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平声应读得长一些,仄声应读得短一点,当学生读快了,老师让他们舒缓一点,再舒缓一点儿,读出古味.上课时教师的引读也是一大亮点.诗一样的语言一引,孩子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p> <p class="ql-block"> 梁靓老师的古诗课堂精心准备,她动听的声音,诗意的语言,亲切的神态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从刚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积极活跃,无不体现了老师课堂引导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中的巧妙引导真正做到了有诗有画有意境。整堂课将读贯穿其中,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既紧扣单元目标,又不局限于教材,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p> <p class="ql-block"> 常莉老师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诗题及诗意。并能围绕重点词语体会诗人激动兴奋的情感,而且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语言积累,体现朴实扎实求实的教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 张雅玲老师教学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让孩子亲近诗人,由“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知道了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让质疑讨论贯穿于整节课中。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足:教师对学生放手不够彻底。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展示,不应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经过磨课,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本次备课教师张治鲜再开展授课。</p> <p class="ql-block"> 根据听课情况,在新一轮的磨课过程中,丰富了课件内容,添加了视频资料,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充分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p>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张书记的引领下进行了评课,大家一致认为,这一次的教研课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在思维与智慧的不断碰撞中,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备课教师再上一次公开课,最终取得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本次教研目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