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党 中革党,一一老知青讲故事后的故事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七月白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霓裳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山下乡时你听说过“梅花党”的故事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6年深秋的一个午后,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突然出现一张大字报,内容触目惊心:1965年7月20日随丈夫李宗仁从美国回归祖国的郭德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组织的负责人。“她这次回国,负有美国中情局的秘密使命。即以金质梅花形胸针做为接头标记,与潜伏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中情特务进行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着“梅花党”流言的不断扩散,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被打倒的中宣部长陆定一的夫人严慰冰等人也被牵扯进去。随后成百上干的人被指为“梅花党”而横遭迫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组织的存在。事实上,这一谣言出自当台湾特务以造谣中伤为目的一次所谓“心理战”。早在郭德洁去世后仅8天,香港一家具有台湾背景的小报刋登了一篇署名“史真”的文章——《郭德洁之死》,文中闪烁其词地提到,郭德洁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  1966年秋天出现的有关“梅花党”的流言,后来之所以成为一桩牵连甚广的冤案,则是江青等人有意加以利用,以达到陷害他人,争揽权力的目的。子虚乌有的“梅花党”,在“文革”中期还被作为素材写进了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里,在地下的流传过程中变得越发怪异恐佈。</p><p class="ql-block">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些故事也被带进了广阔天地里。除了“梅花党”,“梅花档案”,当时火得还有“还我人头”。“哒、哒、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窗户下猛然冒出一个没有人头的白大褂……”这些故事讲完后,吓得女知青都不敢一个人出门上厕所。</p><p class="ql-block"> 也许听完故事不敢出门,也许是嫌都挤在灶房里,男知青抽得劣质烟太呛人,会讲故事的男知青晚上有时会被请到女生宿舍,喝着专门为他冲的白糖水,继续讲“梅花党”。有时讲过的故事还要反复讲,讲着讲着那一段漏掉了,听众马上会给你指出来。</p><p class="ql-block"> 插队时,我在修路队讲过在北京串联的故事让山里人听得津津有味,小有名气,回大队后,下雨天就有社员请我去他家给家中老小讲见伟人的故事,临走招待我吃饭,定有一碗条子肉。我也曾串队到各处知青点讲故事,知青没有肉给我吃,他们吃什么我吃什么。最远一次走了一百多里路,来回好像是一个星期。</p> <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知青串队很正常,有些人本是一个学校的同学,或者是一个家属院的邻居,农闲时互相走动一下,看同学,会朋友,游名勝,五花八门。但到了1970年上半年,“一打三反”全面展开后,就不让知青乱串了,陕西还好一点,四川等省明确规定不许串队,晚上发现有人借宿在知青点,马上派民兵把你赶走。湖南某地还下文,知青有串队者,取消本人招工、招干、上学、当兵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当时开展一打三反运动还有一个大的国际背景,那就是苏联陈兵百万于我三北边境,珍宝岛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常识,因此大规模的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完全也有“安内”的战略考量。</p><p class="ql-block"> 陕西当时对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往来信件检查的很严,对省内33万知青中的信件只是进行抽查。结果还真查出不少“阶级斗争新动向”。人生的岁月很短,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却十分的离奇,当年我们身边就查出个“中革党”,说到底它不是故事,是比故事还让人啼笑皆非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位是知友玉林兄,高六七届的,比我大四岁。他们学校在西安大雁塔附近,插队落户到凤县双石铺公社,距我们三岔公社一百多里地。玉林兄曾统计过,插队的第一年,他大大小小跑出去有13次。经过大串联的我们,一下子又到了无拘无束的广阔天地,两条腿更野了,常常是说走就走。</p><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玉林兄一行两人,串队来到苇子坪。他和我们队上的同学都不认识,彼此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知青。当时有句顺口溜说“东南风刮遍全球,知识青年走遍全国”。一个生产队十几位知青,肚子里那点货早就不新鲜了,有外地的知青来,我们都喜欢天南海北地听他们神聊。</p><p class="ql-block"> “梅花党”的故事版本太多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讲得都是大同小不同。玉林兄口才极好,讲了几个故事,大家互相熟悉后,他了解我六姐他们都是“西安中革会”的成员,便讲了一个“中革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革会”是当年西安群众组织分裂成两大派后,支持“东派”的中学红卫兵于1967年5月9日成立的一个跨校组织。1968年夏,革命大联合时便解散了。</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玉林兄居中,左边这位老兄就是“中革党”的“创始人”,右边是当年陪玉林兄到我们队的学哥。</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时,玉林兄所在的安沟大队有不少同学是“中革会”的成员,一位在外县插队的同学寄来一封信,信尾问候时,开玩笑地写了一句“问地下中革党的弟兄们好”。这封信是怎样落入公安之手的,至今无人知晓。但“地下”,“党”这三个字当时就让公安警觉起来。</p><p class="ql-block"> 事情就出在“地下”和“党”身上,公安非叫他们解释这三个字的含义,而他们也百口莫辩,越解释越乱,“前后口供不一致”,结果,在那个神经兮兮的年代,就促成了一起荒唐大案。</p><p class="ql-block"> 在“一打三反”中,反革命特务一伙一伙的,象花生一样一串一串的,像白薯一样一窝一窝的。当时盛行一个词,叫“漏网”什么分子,在清队中,揪出的“漏网者”都算是新挖出的阶级敌人。但“中革党”案件报上去后未被定性,该放的都放了,这些知青后来被顺利地招工返城了,算是万幸。</p> <p class="ql-block">  上图就是当年玉林兄讲故事的房屋,他俩那天还在此住了一晚上。由于故事讲得好,第二天,我们队“中革会”的女生们,还专门去地里挑了新鲜的“灰灰条”,为他俩加了一个凉拌菜。</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知青土屋的文章,玉林兄看后发了条微信给我,说当年他还在这栋土屋里住过一个晚上。他那次串队,收获还真不小,临走还从我们队抱走了一条小狗,取名“八噜”。1970年中秋和国庆挨的近,又值他们下乡纪念日,专门请摄影师拍了照片,有张照片里还有“八噜”,这些照片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已是故事外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己经过去,我们历历在目的还如此清晰,如果骄傲,我只能说,知识青年阅历丰富,这一代人的眼界开阔应该名列世界第一。曾经的历史,讲不完的故事,抹不去的记忆,都在难忘的岁月里。(完)</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中后来流传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就源自“梅花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一双绣花鞋》改编自手抄本。</p> <p class="ql-block">  各种非正式出版的“梅花党”,“一双绣花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