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周六我们就来到了唐代大文人韩愈诗中写到的秦岭蓝关。春光正好,满目青翠,眼前完全没有韩诗中的沧桑悲凉之气。更可喜恰逢槐树的盛花期。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槐花!在城里只在街道两边有单排的槐树,这里的野槐花却是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头。一路上山浓荫匝地,野蜂飞舞,花香馥郁,令人陶醉。丈夫还唱起了五六十年代农民作曲家史掌元的歌曲: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槐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他把“红花”换成了“槐花”就跟眼前的景物无比贴切了。</p><p class="ql-block">然而爬山这项运动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过于吃力了。不多久丈夫就已是气喘吁吁。我到底平时坚持运动,比他略强些。他情绪低落下来,开始质疑我为什么拉他来爬山,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是不是吃饱了撑的!别说,还真是!因舞校搬家,我已十多天没跳舞了,光吃不动,身上肉肉见长,丈夫更是不喜运动,又有家庭肥胖基因,想想就愁得慌。驴窝发布的旅行计划很多,我选了些没有难度的项目,可不是因疫情而流产了,就是报名人数不足取消了,反倒是这种爬野山的活动人们参加得踊跃,竟然还额满了!幸好前一天有人退出,我抓住机会报上了名。平台上说拔高500米,行程12公里,感觉咬咬牙能坚持下来,就以爬山减肥的理由动员丈夫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快就落到了最后的梯队。与以往单人带队不同,这次30人的团队,驴窝竟派出了三位年轻的小伙子导游。笑笑领头,大鹏居中,钢镚殿后。不过我不喜欢人走在我后边,让我倍感压力,就让他先走,我们想不受拘束地自由行走,甚至可能随时原路返回。钢镚给我们留了电话就往前赶了。不过我们每每往上爬一段,都会看到他停在前边等我们,小伙子真是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小路弯弯曲曲,各个组织都在路边树枝上挂了一些路标,有彩条,有箭头,以免人们迷路。不过一路走来并没有见过岔道。赶上一段平坦的路,丈夫就步态轻松起来,心情也愉悦了。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我把两人吃的、喝的、穿的,全装在我的大双肩包里。我负责负重前行,他只管背着手走在前边"金句"频出:"谁不爱走坦途?谁愿意走沟沟坎坎";"人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被別人左右"。看到有人已经回返了,他说:"终于明白革命队伍中为什么不断有逃兵了,进一步山高水险,退一步海阔天空啊";看到有人牵着小狗爬得飞快,他嫉妒地说:"四条腿的狗当然比两条腿的人走得快"⋯⋯这些笑语让我们的旅程变得不那么吃力了。</p><p class="ql-block">走到半山腰,发现了些荒芜了的梯田,我们判断这是山民在此生活过的痕迹,估计他们在扶贫运动中被迁下山去了。果然,再走不远就出现了几处散落在路边的房子,有破烂的土坯房,也有较讲究的砖房,一概被废弃了。是什么原因让这几家农民落户在这深山里的呢?没有学校、医院、商店、甚至网络⋯⋯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单说这脚下的羊肠小道,狭窄到让我一度怀疑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野山道,有的地方几经蹋陷,底下都成了空洞,感觉再下场大雨路就会断了。现在明白是人修了这条路,路上始终铺着两条黑线缆,也不用电线杆撑起来,就在道上任人踩踏,可见当年这里至少通了电。我们在此稍做休整,在几座房子间逡巡,看到散落于院中的碌碌、米斗等旧物,想象着几户农家世代在深山中的生活。如今房子仍在人去也,时代的沧桑尽显其间。</p><p class="ql-block">当日一共来了三车游客,有象我们这样旅行社组织的,也有驴友们相约而来的,还有几拨散客,一入大山就走散了,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实在是清静得很。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支救援队伍:一支是着蓝装的蓝天救援队,一支是穿红装的曙光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大名鼎鼎,有官方背景,在历次大型救援行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全国31个省市都设有授权队伍,据说共有30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今天是他们的训练日,下山时还见到了他们蓝色屋顶的驻地。年轻的蓝天队员们装备齐全,行动迅速,十分英武。曙光救援队我是第一次见,应该是纯民间组织,年龄也参差不齐,但他们更令我感动,因为队员们每人都手拎一只大无纺布袋,一路捡拾垃圾带下山来。我们的确在路边见到不少垃圾,如不是这些志愿者们辛苦工作,这美丽的大山岂不是要成为一座垃圾山?曙光救援队的装备远不如蓝天,但让我们肃然起敬!每当与他们擦肩而过时,我们都会说声"辛苦了"。一次丈夫还半开玩笑地对一位中年女性队员说:"你们应该练练武功,遇到扔垃圾的人就打,让他们长记性。"善良的大姐说:"那可不行,我们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你们知道吗?我们边捡着垃圾,就有人当我们面扔!"文明与野蛮就这么鲜明地对峙于一处!我们没有余力去捡拾别人的垃圾,但至少要做到把自己的垃圾装包带下山。</p><p class="ql-block">终于爬到了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此行要奔赴的主景点白鹃梅林还在远处的山坡上,翠绿的背景上铺着片片白雪般的花色,"雪拥蓝关"的景象赫然呈现眼前。然而望见山跑死马,丈夫已经筋疲力竭了。虽然一路我们都在念叨着"最后的胜利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但也不得不在此终止了行程。钢镚于是放弃了陪伴,上前追赶队伍了。</p><p class="ql-block">既然不再攀登,我们就停下来好好欣赏风景了:群山绵延,野花遍地,巨石嶙峋。神奇的是,对面山顶莫名升起了一团白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象山火,也不象工业烟雾,它洁白如云,久久不散,完美诠释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意。难道真是古代传说中的那位书生,正在山道旁烧柴煎茶,以待路人?</p><p class="ql-block">上天怜我,在这山头留了两树白鹃梅供我们近赏,减少我们不能进入花海的遗憾,引出我们一串串的自我安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p><p class="ql-block">细观白鹃梅,它美如其名,洁白无瑕,在丽日蓝天下尽情绽放,淡黄的花心吸引了无数蜜蜂飞进飞出,嗡嗡忙碌。此山如此之多的花源,却可惜未见一个养蜂人,只能任"花开花落两由之"了。大自然自有节律,不去打扰,也许是最大的善待。</p><p class="ql-block">几十分钟后我们下山,开始觉得比上山轻松了许多。丈夫说:"上山一条虫,下山一条龙"。到中间废弃农家小院休息时,他甚至轻松地修整起一路拍的照片来,迟迟不肯起身,大有不修整完不下山的意思,经我"不怕慢就怕站"地再三催促才动身。</p><p class="ql-block">那以后真正的考验降临了。根据来时的印象,我们觉得差不多一个来小时就能下去了,所以吃光了水果喝光了水,打算轻装下山。可实际上我们花了两个小时也未抵达山脚,实在不明白,马不停蹄地下山,怎么比五步一喘,十步一歇的上山用时还多?越往下天气越热,晒了大半天骄阳的山体散发出腾腾热气,很快消耗掉人身体的水分。我们把杯中仅剩的一口水推来让去,真有点儿相濡以沫的意思。更艰难的是山路的险滑,遇上石籽儿遍布的下坡路,脚简直象踩在滚珠上,不停地打滑。至此我才明白自己的装备是多么业余了。没有登山仗,天法支撑住身体,一双小白鞋在我就是运动鞋了,老驴友们却嗤之以鼻:"你那不过是休闲鞋罢了!"看他们足下专业的登山鞋,鞋底都如汽车轮胎般厚实,刻有深深的纹路。我的平滑的鞋底令我象踩在冰面上一样连摔了两跤。丈夫颇具英雄气地要当我的靠垫:"你紧跟在我后面,要摔就往我身上摔。"谁知我竟接二连三更狠地仰面摔了几跤。他回头不解地看着我:"你咋偏往后摔不往前摔呢?"我又疼又气,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要能控制往前摔还是往后摔,我就不摔了!"。幸好平时练舞,身体的柔韧性、灵活度尚可,没有受伤。他倒笑了,拉起了我不再松手。我们趔趄地走着,互相借力,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相互扶持。道很窄,我后来干脆脚踩两边野草,跨着小路走过特滑的路段,样子十分滑稽。</p><p class="ql-block">一路跌跌撞撞,浑身滚得象个土猴般狼狈下了山,始信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言不虚。紧赶慢赶还是比规定时间晚20分钟到达了集合点,司机师傅却说回返的大部分队员还跟导游走在半道上。而山那边穿越下山的大部队中有人崴伤了脚,也行动缓慢,让我们不必着急。我冲上车拿了一大瓶存水,两人咕咚咚灌下肚,仍然意犹未尽。此小山村完全没有商业气息,不仅没有农家乐,连小摊儿也不见一个。山民极质朴,一老太出来说可以给我们烧水喝。但这么烫的水我们完全喝不下,问有没有矿泉水卖,她说没有,但有愧花。我不太爱吃槐花就没买。经人指点,丈夫到村口小卖部买了一大兜冷饮回来,三支棒冰、三瓶饮料和矿泉水,大家分而食之,总共才花了11元钱,便宜得惊人。</p><p class="ql-block">约一小时后,回返人员到齐,20分钟后,车至第二集合点等穿越的队伍。车上见一驴友拎一袋槐花,说一定要吃此地槐花。野生槐花不同于城里的,没有化肥农药汽车尾汽的污染,健康美味,不禁后悔没买老太太的。正好丈夫饿了,我们寻了个小饭店,要了两个素凉菜,一瓶冰镇啤酒慢慢享用。问老板是否有槐花卖,说没有,我挺遗憾,他们怎么不靠山吃山呢?不过饭没吃完,老板已召亲戚提着两兜槐花来了。我一摸是冰冻的,又看槐花较小,有些绿肥白瘦的意思,就又不想买了。旁边有经验的驴友说:这槐花好,都是没开花的骨朵,就是这样的才好吃呢!"我忙花五元钱称了一斤。要问我们满山的槐花为啥不自己摘呢?其实摘槐花并不容易,路边低处的早被人采光了。坡上、高枝上的没有专业工具或爬树本领根本无法触及。这一斤槐花骨朵目测也有千百朵了吧,五元钱实在太良心价了。隔天中午我就来了盘槐花炒蛋,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城里市场上的槐花根本不可与之同日而语。至此我才觉得此行圆满了。虽然没上到山顶,虽然未入白鹃梅林,也觉阅尽了春色,品尝了至味,了无遗憾了。</p><p class="ql-block">饭店对面有一大片旧而气派的楼房,问老板这是什么地方。老板说原来是什么航天工厂,建了几十年了。我们常常在偏僻的地方见到一些大单位。如上月在西乡樱桃谷中就有一大片军营。老板说航天工厂后迁到了市里的航天城,现在此地是华西大学。这小村里还藏着一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怎么没听说过这所大学呢?忙百度了一下,知它是一所民办大学,建了十几年了。盛时规模宏大,在全市有三个校区。后因种种不规范操作而倒闭。难怪周边并未见学生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世事更替,人来人去。昔日繁华落尽,唯留本地村民在此过着貌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日子。距闹市仅一小时车程,就可进入一处桃花源般的乡野,恍惚间如处梦境之中。</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4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