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苏为超<br> <br>4月24日,当我与浙江卫视摄制组走进浙江林美龙创办的《采茶舞曲 博物馆》时,“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的歌曲回荡在空中。<br>这座位于罗阳镇仙居岭下村的《采茶舞曲 博物馆》,面积近千平方米,共投资500多万元。岭下村是林美龙的出生地,也是温州首位状元徐奭的故里。该村四面环山,山地上种植了猕猴桃、板栗、葡萄等水果,陡峭的山坡上都是绿油油的植被。<br>林美龙从小就嗜爱音乐,18岁那年参军入伍。偶然一天,他看到一本《人民子弟兵》杂志刊登着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以及谱曲,就到连队办公室找来二胡并拉起了《采茶舞曲》的曲子来,越拉越来劲,甚至在部队晚会上台演奏《采茶舞曲》。从此以后,从部队退役后安排泰顺县农业局工作,到处寻找不同的《采茶舞曲》曲目。现在,他保存有浙江广播电台、市场上vcD、mp3等近百件物品及唱片等。<br>虽然说是喜爱,但谋划建《采茶舞曲》博物馆,完全是出于一次偶遇。2012年,林美龙出差在外到一家酒店吃饭时,桌面上正好放着一本《泰顺廊桥风情》杂志,杂志的封面导读有句话:《采茶舞曲》源自于泰顺。顿时,脑海里跳出几个问号:这首歌不是在杭州创作的吗?歌词中不是唱龙井茶吗?怎么会源于泰顺呢?林美龙带着这些疑问并向服务员请求将这本杂志带走。回来后又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确认《采茶舞曲》的创作地不是在杭州,而是在泰顺东溪乡。<br>林美龙了解了《采茶舞曲》创作的来龙去脉后,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大地震",自己与《采茶舞曲》有一种奇妙而难得的“缘分”,几十年来这么喜爱的《采茶舞曲》,竟然是在自己的家乡泰顺创作的!之后,林美龙回泰顺老家,将杂志上这篇文章复印了十多份收藏。自那以后,林美龙对创作《采茶舞曲》的音乐大师周大风尤为敬佩,而另一个念头也油然而生,《采茶舞曲》是在泰顺诞生,又是泰顺县的县歌,我们更要把《采茶舞曲》文化内涵整理好、传承好!<br>林美龙决心要找到周大风先生。几经周折,林美龙才寻找到周大风先生家的座机号码,每天工作时间都拔打电话,可都是无人接听。半年过后的2015年3月,电话那头终于有人接听了,原来是周大风的儿子周小风。从周小风口里获知,已93岁高龄的周大风先生身体状况很差,住在有人护理的杭州老年公寓里,周小风回家为父亲拿衣物时才接到了林美龙拔打的电话。这时,林美龙告诉周小风,自己是来自泰顺的《采茶舞曲》歌迷,想拜见周大风先生。周老一听到是泰顺来的歌迷要见他,很高兴,立即同意跟林美龙见面。当年,泰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勤劳淳朴的民风及采茶劳动场景,激发了周老的创作灵感,与泰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周老已经病重卧床,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了。<br>2015年3月8日,得到周老同意见面的林美龙,还在山东做生意,就立马交代日常事务,带上几包泰顺“三杯香”茶叶,驾车赶往杭州拜见周老。见面时,周老已躺在床上气喘吁吁,林美龙和周小风一起小心地将周老扶起坐在轮椅上,我紧挨着周老身边坐下。周老强劲地打起精神跟我谈起在泰顺的采风经历。周老的话语,句句包含着对泰顺深深的留恋和不舍。“泰顺的绿茶比龙井茶好喝”、“我爱喝泰顺三杯香茶叶”、“泰顺县县歌的事如何?”……<br>当林美龙把自己想在泰顺建馆传承《采茶舞曲》文化的想法告诉周老,周老立即表示支持。已经封笔5年的周老在儿子周小风的搀扶下,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地写写停停,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写下“中国采茶舞曲博物馆"和“泰顺采茶舞曲之乡"两幅字赠送林美龙。后来林美龙花高价买到几十吨重的精品大理石,邀请泰顺资深石匠把这些字雕刻其上,放在博物馆门前。<br>这19个字也成了周老人生的绝笔。与林美龙见过面的第二天,周老就住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同年10月11日去世。林美龙得知周老去世悲痛万分,立马放下生意赶到杭州,参加周老追悼会。他感到,自己有生之年与周老相遇是一种缘,遗憾的是相见恨晚。回家后,林美龙与妻儿商量决定,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在老家仙居岭下村建一座《采茶舞曲》博物馆,不仅是传承茶歌文化精神,更是对周老的敬佩和纪念。<br>10年来,林美龙不断地收藏和挖掘资料,四处奔波,寻访与《采茶舞曲》和周老相关的人和事,跑遍了杭州和宁波。到全国各地收集并种植了93棵名茶树,寓意93岁的周老风范。每年制作两斤茶叶赠送周老的一对儿女一一周小风和周山娟。目前,博物馆共收藏了包括《采茶舞曲》和周大风先生的遗物遗书3000多件。值得一提的是,周老自用的钢琴也赠送《采茶舞曲》博物馆作馆藏之宝。</h3> <h3>泰顺高山茶</h3> <h3>林美龙在博物馆前</h3> <h3>林美龙在博物馆前</h3> <h3>林美龙与钟冶平(中)与作者(右)</h3> <h3>采访林美龙馆长</h3> <h3>钟导演赠送作品</h3> <h3>商标注册证书</h3> <h3>授权书</h3> <h3>挥笔写茶经</h3> <h3>挥笔写茶经</h3> <h3>题词</h3> <h3>领导赠词</h3> <h3>林美龙在博物馆馆前</h3> <h3>周大风之子周小风赠送遗物</h3> <h3>当年周大风在采风</h3> <h3>当年周大风在采茶现场</h3> <h3>朋友们为“博物馆"开馆留念</h3> <h3>林美龙在弹钢琴</h3> <h3>茶壶</h3> <h3>牌子</h3> <h3>温州大路</h3> <h3>展版</h3> <h3>演唱者</h3> <h3>展版</h3> <h3>茶树的标志</h3> <h3>馆里的茶园</h3> <h3>茶树的标志</h3> <h3>周小风赠送遗物</h3> <h3>当年挥笔书写茶经</h3> <h3>当场书写茶经</h3> <h3>周大风在品茶</h3> <h3>周大风与同学们</h3> <h3>状元碑</h3> <h3>周大风与创作地老人</h3> <h3>周老与同学们</h3> <h3>周老在茶园</h3> <h3>采访林美龙馆长</h3> <h3>当年周老在茶园</h3> <h3>采访</h3> <h3>拍摄林美龙馆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