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3651”是桐梓县在“三线建设”中抹不去的记忆

邹明建

<p class="ql-block">“3651”这个代号,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贵州省桐梓县开展“三线建设”中的缩写,人们习惯都叫它 “651”,位于我县娄山关街道火炬路。</p> <p class="ql-block"><b> 俯瞰651厂区</b></p> <p class="ql-block"><b> 1978年 桐梓县原651厂</b></p><p class="ql-block"><b> 先进生产工作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1983年 桐梓县原651</b></p><p class="ql-block"><b> 女青工技术比赛</b></p> <p class="ql-block"><b>  90年代初 651从桐梓搬迁至贵阳</b></p><p class="ql-block"><b> 车间工人正在装设备</b></p> <p class="ql-block"><b>  90年代初 651从桐梓搬迁至贵阳</b></p><p class="ql-block"><b> 车间设备装好等待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原桐梓县651厂礼堂</b></p> <p class="ql-block"><b> 桐梓县原651厂区</b></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强化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封锁,苏联屯兵百万在中苏边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受国际紧张局势的影响,为加强战备,中央决定把东北部沿边沿海一线地区的工业,特别是军工工业及相关科研和教育机构向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转移或复制,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西北地区展开,史称“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b> 桐梓县原651厂生产车间</b></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三线建设”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b> 桐梓县原651厂生产车间</b></p> <p class="ql-block">4月23日,为弘扬伟大“三线建设”精神,见证桐梓发展史,笔者与摄影师杨茂华、本土画家美协主席书法罗永正寻找桐梓里的记忆。当日上午,仨人来到原桐梓651厂,一幢幢红砖青瓦房吸引住了眼球,厂房和宿舍错落有致,斑驳的墙体、荒废的厂房,虽已杂草丛生,却是当年桐梓县难得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笔者注意到,因为现在年轻人不太了解那段历史,我们想通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将桐梓县原651厂展现给年轻人,让他们了解那个年代老一辈们的奉献精神,又是弘扬“三线建设”时期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1965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数10名官兵来到遵义,他们遵照中央军委“三线建设”工作要求,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靠山、分散、隐蔽、进洞”八字方针为准则,</span>分别乘坐着沙牌轿车和吉普车在山区为“三线建设”基地选址,最终在贵州初步选址42个,其中林泉电机厂(桐梓651厂)和梅岭厂分别率先建成。</p> <p class="ql-block">随后,于1965年到1967年,七机部67分队共400多人分3批全部来到桐梓。那时,厂区环境差,条件又不好,而生产产品迫在眉睫,所有问题只能靠自己动手,厂里只能动员各部门划分任务,让职工买水泥亲自修路,一点点将工厂到县城的泥坑填平。其辛勤付出,保障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产品的运输,又保障了人们的</span>出行。</p> <p class="ql-block">1978年,“三线建设”这个字眼才见诸报端,而“军转民政策”也开始启动。进入9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span>隐蔽在桐梓县原651,历时25年的时间,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厂随着搬迁至贵阳,厂房、车间、宿舍</span>人去楼空,一片荒凉。“651”,这个以数字命名的特殊符号,永远是桐梓人刻苦铭记的地方,同时也会将“三线建设”者们铭记于心,他们为桐梓所作出的付出和贡献,正在激励着一代代桐梓人高质量跨越发展。</p> <p class="ql-block">桐梓这座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就成为国防建设的大后方,并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 共同做好企业主人</b></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报道,在中国“三线建设”中,近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跋山涉水,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浩浩荡荡地来到祖国西北、西南的深山峡谷和大漠荒野中,开始了近17年的奋斗岁月。</p> <p class="ql-block">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祝所有劳动者节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为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让“三线精神”绽放光芒,特编辑推出美篇报道。</p> <p class="ql-block"><b> 厂区内休闲亭</b></p> <p class="ql-block"><b> 命名为“水浅蓝”的小桥</b></p> <p class="ql-block"><b> 职工宿舍楼</b></p> <p class="ql-block"><b> 厂区林泉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 俯瞰651厂区</b></p> <p class="ql-block"><b> 俯瞰651厂区</b></p> <p class="ql-block"><b>  桐梓县摄影协会/邹明建报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