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珍贵的呼吸

知秋

<div><br></div>多事之春,不焦虑都难。疫情连绵不绝,经济持续下行,外部大环境动荡不安,工作、生活一再被打乱…甚至…每天都收到很多短讯,大都是抑郁,沮丧,焦虑,迷茫……<div><br>昨晚,我也焦虑了一发。不算紧跟时事,却也在夜深想到经济、房贷,再到最近难度超大的工作,惶惶不安,整晚睡不着。熟悉的焦虑感,熟悉的想睡睡不着想干干不了,又虚弱又兴奋又颓唐,整个人被白白消耗的感觉,又来了。</div><div><br>我是一个敏感,充沛的人。因此得益,也因此受苦。太敏感,太充沛了,情绪和感受就像惊涛拍岸一般,每时每刻都在拍打我。经常高昂,也时常沮丧,天落大雨,急上急下。本能的会寻找慰藉和转移。尽量在不安动荡的大环境下,给自己一个相对安宁的小环境,给自己的心一个安放的地方。</div><div><br>通常的做法、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阅读……涓涓细流,日夜有功,浇灌自己,稳住身心。昨晚临睡前读张宏杰的《历史的局外人》,有一句“酒阑更喜团茶苦”,我很喜欢。他说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文学之樽中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热情,历史之杯里,更多的是理智和清醒。青年时代,文字中饱含激情与蛮力,而到了中年,在枯瘠的过程中渐渐深入,水落石出。世界在一个人眼中以更骨感的方式呈现出来,“酒罢又烹茶”。</div><div><br>虽然只有二十多分钟的阅读,但是挺神奇,真的有用。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没那么烦躁了,心静下来了,呼吸平缓了。能感觉到睡眠变好了,变得深长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我们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每一寸,是实在,是当下,是我们所依仗的全部。身陷在一种情绪里的时候,沉溺,发作,恐惧焦虑发散,感觉天塌地陷,其实,如果能有一种方式帮助我们按下暂停,调整一下心态,稍微抽离的看看,你就会明白,那不过就是个张牙舞爪的困难。<div><br>暂停,能按下暂停,是很珍贵的。能暂停,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是巨大的安慰和救赎。暂停,是珍贵的呼吸。我感觉那些光会一点点收拢到我的身体里,回归到我沉甸甸的自身里,再往外看:那些张牙舞爪的幻影,没有了……</div><div><br>桑榆而归,燕剪香风,走过春天的人,会为分寸之末的变化而确幸。天际的情愫深厚,明暗间分不清云和雨。绵软的云朵兑现了诺言,将开得旺盛又疲惫的烟春衔起,缂绣成青青子衿上含羞的一朵红颜。多少未遂的心愿,被阳光炙烤,风化成透明的蝉翼。彼日我亦曾卑微如草芥,而今心已亭亭,也无风雨也无晴。当骑士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骨血与精神,我会不惜身披堂吉诃德的执迷,握春风词笔,求锦绣文章。胭脂素底,闻香识色,任凭四月芳菲尽,桃红深浅入时无。</div><div><br>夜风吹起了我的迷茫,香气是花瓣包裹不住的秘密。月光从你的一汪秋水里外溢,挂在微微张开的花唇。我守在灯火阑珊处,只为某日你蓦然回首,目光不至一无所获。有心人才能敲开月下的门,有些不解之缘,早已在目光碰撞那一刻,露出了端倪。风过无痕,花影不乱,深入浅出的韵脚,耐得住岁月推敲。细嗅,能品出岁月的静好,风月的忧伤。</div><div><br>一室兰香比幽谷,两缕熹微似清泉。三根沉屑胜云烟,梦里有诗亦有禅。暂停,不带评判的觉察自己,也许就是接纳自己吧!不带评判的觉察万物,是佛心,也是慈悲吧!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节奏,享受自己的万千情绪,生命内部的激越与宁静。<br></div><div><br></div> <div><br></div>其实,读书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给不了你物质,满足不了你对金钱的向往。但就如赫尔曼·黑塞所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br><br>读书,是珍贵的呼吸,能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充盈。阅读越多,书的痕迹会和身体相融,潜藏在你的气质和谈吐里。我一直这么认为,也许有些书读来没什么用处,既不能使自己升官发财,也不能让自己名利双收。因而,读书也不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只不过是,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中的文字可以。只不过是,被文字浸养过的人,是不一样的。尘烟忽忽,素心尔尔,有些感觉只需静生。<div><br>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的去面对,让我们拥有更多勇气面对人生起伏,能更好地思考和权衡人生的选择。</div><div><br>阅读越多越渺小。读书也挺有意思的,读得更多,不是应该更自信吗?恰恰相反,读的书越多,读的书越精,在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面前,越深知认知有限,越觉得自己渺小。</div><div><br>花一池,月一池。又逢红豆满树时,凭风多寄意。深一枝,浅一枝。次第姿摇思未移。寸心犹可知。每次读完一本书,都像是参与了一次他者的人生,我喜欢在解码文字的时候逼近言说者的主观世界,那是一种和作者在跨越时空的文本中对话的感觉。那里有一个人在书写时才有的真挚和斟酌,分享与克制。</div><div><br>然而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与其说我们在解码文字,不如说我们在试着解码一个人最独特的精神领域,只有当我们和分享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潜在的识别关系,我们才能够在那些语言所呈现的符号世界里找到一种结构性的理解和确认。对于作者主观世界里的那些东西,我们只能以自身可以抵达的领悟去回应。<br></div><div><br></div> <div><br></div>特别尴尬。昨天下午去一个商场洗手间,想着事情不知怎么走到男厕门口,从里面出来一个长发飘飘、特别白净还穿裙裤的人,反正恍惚看起来就很像是马思纯什么的。于是我有点迷惑,脱口而出:这不是男厕所吗?这时马思纯也很生气,突然开口,用仿佛李亚鹏喊二十四节气的超重男低音对我说:没错!<div><br>这个环境下,若有时间,可以推荐读三个人的书。王小波、汪曾祺。一个是童年到青壮年度过凛冬的人,一个是中年到老年度过凛冬的人。最重要的是两个活下来的人。没有被摧折到失去精神能量和创作能力的人。凛冬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王小波写了,生活日常,汪曾祺写了。王小波以幽默逃遁,汪曾祺以日常逃遁。 白先勇吧,他有一种悲天悯人向死而生,出世又入世地在人生海海中寻一自洽孤岛的独处情怀。</div><div><br>王小波说,在那十年,所有有精神活动之人都在想一个问题:“还有没有个头了?”不相信的人就不活了,相信有个头的人活下来了。你要是问我,我就说有个头,肯定有个头,历史上的潮起潮落,都有个头。没有无休无止的进与退。你要是问我还有多久?我就说急什么。我也在这浪潮里。跟你一样。跟你一起。</div><div><br>这么劝解自己的前提似乎是把“活着”作为胜利的唯一标尺,其实不是的……但带领众人从凛冬跨越到春天的,恰恰是那些愿意直面冰山的人。一想到这一生都没办法彻底体验被勇气充盈是怎样的感觉,就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和死在哪里其实无甚差别,也终于理解,何谓“不成功是一种最不幸的成功”。<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俄国十月革命后,主角罗斯托夫伯爵被软禁在克林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从高级套房搬去了不到10平米的狭小阁楼上,整整32年。可以说,《莫斯科绅士》是近两年来,我最钟爱的一本书了。跨越40年的鸿篇巨制里,没有阴谋、没有权术、没有苦大仇深的爱恨纠葛,这一本书,细细碎碎、字句迷人,讲述的,只是这个被困在10平米房间里的男人,如何在32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卓越品位和坚定信心,把最难以承受的日子过成最不可思议的诗。<br></div><div><br></div>在境遇突变之际,用力维持对生活的热情,是一种坚持,也是希望。然而,这本书的主题却不是教你怎么过被禁足的生活。而是在一种最极端的处境中写给所有人——美和自由,是生活的必需。<div><br>我一直觉得,阅读是浑浊的世海里翻着清亮的一道白光。很早以前看过一句话:读书是我们穷人最后的奢侈,亦是人生门槛最低的高贵。书里的懂,是可以遇见一个与自己说诗的人。说说豆子般小的梦想,说烛花般的恍惚,说秋水那么清澈的目光,说素陶那么质朴的情怀。读书虽不能帮人抵御岁月摧残下的衰老,但是多读好书,一定会让自己精神层次和气质有别于他人。那便是因为你有闻过书香的鼻,有吟过唐诗的嘴,还有看过字画的眼,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清雅和美好。</div><div><br>人在阅读时,心里便有温煦被保留下来。片刻的静、片刻的暖、片刻的相信,相信仍旧有一个春天住在那儿。读书,是珍贵的呼吸。读书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div><div><br>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呵呵,像我这样的人,则是相信了的。<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