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大连渤海湾北部,有一个小岛,因岛体呈细长状,形似蚂蚁故被称之为蚂蚁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岛位于渤海海域大连市金州新区金渤海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岛上人居历史距今已有300余年,岛屿由两岛五坨组成,海域广阔,距陆地荞麦山港10海里。蚂蚁岛分东蚂蚁岛和西蚂蚁岛,两岛之间最短距离1000米。东蚂蚁岛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85米;西蚂蚁岛,呈细长状,窄处低平,岛东南、西北走向,长3.5公里,宽0.7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54.6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先后三次来过这个小岛,都是为了采访常年坚守在这个小岛上的海岛教师。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献身精神,深深吸引了我的视线。在我从事电视编导工作期间,我通过手中的镜头,多次报道他们坚守偏远海岛,献身地区小学教育的事迹,发自心底地为他们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精神摇旗呐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小岛进行电视采访,当时是建国40多年来,这个小岛迎来的第一个电视摄制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教师节前夕,大连市教育工会主席陶乃宽和金州区总工会的领导,乘船来到了蚂蚁岛,深入教育第一线走访慰问这里的海岛教师。我跟随这个慰问团前来拍摄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岛上短短几个小时的电视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这个小岛上小学校里几名海岛教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和老师们约定,有时间我一定再来蚂蚁岛,静下心来好好拍摄他们坚守海岛小学教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167efb">蚂蚁岛</font> <font color="#167efb">蚂蚁岛小学的孩子们在码头迎接摄制组的到来。</font> <font color="#167efb">蚂蚁岛小学的四名教师。</font> <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的1994年5月,我准备拍摄一部反映大连工人阶级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大连不会忘记》。片中云集了大连各条战线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人物。为此,我想到了蚂蚁岛,想到了蚂蚁岛里这几名默默无闻的海岛教师,他们成了这部电视片中率先入选的一个重要单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的海岛,花红柳绿,气候宜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海上,海风习习,浪花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空,海鸥翱翔,云卷云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摄制组乘船即将靠近蚂蚁岛码头的时候,大家见到了动人的一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只见,岛里小学校的全体师生,每人都穿上了节日的新衣服,还有部分学生的家长也夹杂在欢迎的人群之中,他们站在海风中的码头上,列队欢迎我们的景象,让摄制组的每一个人百脉俱开万分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孩子们的红领巾被海风吹的飘荡起舞,海风,也把老师、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头发吹得左右翻飞。他们高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整齐口号,一张张笑脸,让人感受到海岛人的质朴和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这种方式欢迎一个小型电视摄制组,着实让我们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进入这个小岛,摄制组的创作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蚂蚁岛小学的校长叫陈天东,40多岁,还有三名老中青三代教师,他们是55岁的陈朝焕,46岁的王金荣和25岁的陈慧玲。在这个87户居民300口子居民的小岛上,4名教师用辛勤的汗水支撑全岛人的希望,托起25名天真烂漫孩子们的梦想。</p> <font color="#167efb">蚂蚁岛小学师生在码头迎接摄制组的到来</font> <font color="#167efb">蚂蚁岛小学师生在码头迎接摄制组的到来</font> 采访中,老教师陈朝焕的经历让大家心动。<div><br> 陈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岛里人。60年代,他是全岛屈指可数的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他在岛外已经谋求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准备离岛前,当时岛里的老村长的一席话强烈地震撼了他。 </div><div><br> 老村长说:“过去海岛的孩子上小学,全是靠家长摇着撸,用小船送孩子去大陆上课,遇到风雨就不能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毁了孩子们的学业啊,咱们要在小岛上开办自己的小学,你一个人回来当老师,就能救了全岛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岛里生活的人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海岛人要过好日子,不能没有文化啊。”</div><div><br> 他望着老村长一双恳求的目光,最终辞去了岛外的工作,毅然回到了海岛,挑起了小学教育的重担。<br>这副担子一挑就是30多年,30多个春去秋来,他顶住了自己两个孩子不幸夭折,妻子多病的重重压力,顶住了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清贫,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给了岛上的孩子们,给了海岛的教育事业。</div><div><br> 海岛的夜,激情澎湃。</div><div><br> 海风带着哨音在蚂蚁岛的夜空掠过。这风声,让陆地上来的摄制组所有成员听的热血沸腾。</div><div><br> 采访拍摄时,海岛还没有安装连接大陆的输电电缆,村里居民晚上用电还都是依靠发电机解决,每天晚上只有3个小时的发电时间。为了我们拍摄,村领导破天荒地决定延长了发电机工作的时间,全力保证我们摄制组的拍摄。 </div><div><br> 夜晚,昏暗的灯下,我来到陈朝焕老师的家,在他这处低矮的3间小平房的炕头上,我和他以及他的家人聊起了家常。</div><div><br> 为了不打扰拍摄对象,我们将摄像机前边正在录制的显示红灯全部用胶布盖住。一旁的摄像师不动声色地按动了拍摄的按钮。</div><div><br> 我问他:“这么多年,听说有好几次机会离开小岛去陆地工作,为啥你都谢绝了呢?” </div><div><br> 陈老师不紧不慢地和我坦言:“我是岛里人,想过离开,又舍不得这些孩子,蚂蚁岛下一代不能没有文化啊,早年的时候,蚂蚁岛小学就我一个教师,语文、算数、美术、体育我全教,哈哈,现在岛里的村长书记都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看到一茬一茬的孩子们都成才长大,这是当老师心里最得意的事儿啊!”<br></div> <font color="#167efb">陈朝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font> <font color="#167efb">为了生活,陈老师庄稼地里也是一把好手。</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老师的手</span></p> 在陈老师的履历中,几乎不曾有过鲜花和掌声,没有轰轰烈烈的表奖和荣誉,甚至没有一张值得炫耀的红皮证书。然而,海岛人承认他,海岛的孩子们需要他,这或许就是他三次放弃出岛且拥有优厚生活待遇机会的缘故吧。<div><br> 人心比人心,人心换人心。陈老师说,有一次,他的妻子病了,深更半夜,大海上风起云涌大浪滔天。紧急之中,几位孩子的家长闻讯来到他家,危难时刻,家长们硬是顶着风浪,把自己用绳子捆在船上摇着舢板船,冒着生命危险把他的妻子送到陆地医院救治,最后挽救了妻子的性命。</div><div><br> 陈老师说,他和岛里的孩子们相依为命;岛里的乡亲们和他血肉相连。 </div><div><br> “那些年,教师工作非常艰苦,教育经费不足,民办教师的收入很少,老师一边教学,还要一边种地,海岛远离大陆,生活确实是太苦了。”陈老师望着云卷风劲的窗外深深地叹了一口粗气,眼睛里噙满了泪水。</div><div><br> 那些年,岛里没有电,特别是吃水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岛里人的吃水是靠建水窖子接雨水储存的方法解决。特别是海岛没有医疗设施,没有卫生院,村里人遇有身体不适,赶上天气不好,看病求医成了大家的难心事。加上岛里土地稀薄,运输困难,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奇缺,这些困难,给陈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div><div><br> 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岛人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待遇也逐步改善。<br>陈朝焕兴奋地说,他这一生最自豪的是,他教了三代海岛人。<br></div> <font color="#167efb">陈老师放下教鞭下地耕田。</font> <font color="#167efb">作者深夜在陈老师家土炕上采访。</font> 采访中,陈朝焕老师的一双手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哪里是一双教师的手啊?这双手长满了老茧,手指粗壮有力,手掌宽厚粗糙,手指关节多处裂开了口子,开裂的纹理之中隐含丝丝血痂。<div><br> 这是一双握教鞭的手,也是一双扶犁杖种地的手啊。多年民办教师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左肩扛着海岛小学教师的担子,右肩扛着种地打粮养家糊口的两幅重担。 </div><div><br> 我们的镜头里,拍下了陈老师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讲课的画面,也拍下了他熟练地手扶犁杖,挥鞭赶牛犁地的场景。</div><div><br> 大田里,陈老师放下手中的犁杖,随手抹着脸上的汗珠,他望着远处的海边,脸上露着憨憨的微笑。看着取景器里陈老师那张沧桑的脸,我的眼睛不觉泪水朦胧模糊一片。</div><div><br> 岛里连一个招待所都没有,夜晚,我们摄制组只能蜷缩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有的睡在办公桌上,有的铺一个草垫子就在走廊的地上睡觉。</div><div><br> 在海岛拍摄的夜晚,我严重失眠。</div><div> </div> <font color="#167efb">陈旧的铃铛</font> <font color="#167efb">摇铃,上课了!</font> <font color="#167efb">课堂上。</font> <font color="#167efb">紧靠海边的一排长长的校舍,就是当年的蚂蚁岛小学。</font> 几年后,我第三次进岛,应邀为金州电视台拍摄了另一部电视片《小岛之星》。这部电视纪录片记录的,也是海岛教师们坚守海岛献身教育的内容。<br><br>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不久,我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地方政府为了开发小岛的养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岛里的居民全部搬迁至大陆,在大陆为他们建起了宽敞的住房。蚂蚁岛小学的教师和孩子们,全部被安排到陆地的学校。从此,小岛里的教师和世世代代居住在岛里的居民们,结束了海岛生活,成了大陆居民,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br><br> 三次踏进蚂蚁岛,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br><br> 小岛上大海边那所破旧的小学,小学操场上那群在海风中游戏的孩子们,还有4名海岛教师,特别是满脸沧桑的陈朝焕老师,经常浮现在眼前;还有学校老师们在上下课时摇晃的那把锈迹斑驳的手摇铃铛声,还有海岛岸边激浪拍岸的轰鸣声合着孩子们那郎朗的读书声,时常在脑海里回荡……<div><br></div><div>(完)<br><b><font color="#ed2308">选自作者长篇传记文学《风雨兼程》<br>(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自影片截图)</font></b><br></div>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和摄制组同事在蚂蚁岛留影</font></p> <font color="#167efb"><b>作者简介:<br> 曲嘉钟,男,中共党员,复州人。高级记者职称,作家,资深媒体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大连市总工会电视中心编导、大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特约记者;《辽宁职工报》副总编辑、《劳动者》杂志、《大连装备》杂志主编。创作、拍摄电视作品多部、出版《擦亮岁月》《家长里短》《蓝色战车》《碎语闲言》等著作11部。其电视、文学、戏剧、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项。<br><br> 责任编辑:冬 青</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