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上山下乡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0年2月15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上山下乡的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b> 五十多年过去,若白驹过隙,当打开记忆的闸门,一段难忘的岁月,在脑海中奔涌而来。当年花样年华的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告别城市,告别母校,告别父母,走向农村的广阔天地,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1969年我就读在吉林市第七中学,当时的校园十分破旧,简陋的教室没有像样的桌椅,甚至连门窗玻璃都不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上了一年多的学,算是初中毕业了。接下来,就是听报告,上大课,提高走上山下乡之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高度认识,组合编制集体户,选择具体的下乡地点。</b></p><p class="ql-block"><b> 我家当时的情况是,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肺气肿、气胸病,随时有生命危险,在吉林省新站康复医院长期住院,母亲在那里已经陪护四年之久。家里有15岁的妹妹和12岁的弟弟,我这个17岁的男子汉在家里就是顶梁柱了。真是难呀!我的想法很单纯,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发出的号召,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家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毅然决定让我参加集体户的编制。</b></p> <p class="ql-block"><b> 母亲的决心下了,我的信心就更足了。经过自由组合,集体户人员很快定下来,是9男4女。下乡地点是舒兰县红旗公社申屯大队六小队。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哇!出发前夜,母亲几乎是彻夜未眠,一会看看棉裤够不够厚,一会又摸摸棉衣够不够暖,父亲的棉大头鞋,大舅的蓝棉大衣,都给我派上了用场,把家里最像样的一个木箱让我装东西用,还拿出10元钱给我带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母亲用手推车把所带物品推到学校。此时,学校广场已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简单的欢送仪式过后,立马装车出发。我们集体户的13名同学,上了一辆解放大卡车。车已经开出一段路程,猛然回头,见母亲还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向我招手,这一情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b> 当天上午10点汽车就到了舒兰县红旗公社所在地,生产队田队长带领两挂马车在那里迎候我们。第一次感受坐马车的快乐,大鞭子一甩马儿跑得欢,同学们一路谈笑风生,一个时辰就到了申屯六队,从此开始了真正的知青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