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十一)——再走河西

丁亥土猪

<p class="ql-block">10月17日,我们先来到闻名遐尔的嘉峪关。嘉峪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关附近还有烽燧、墩台66座,与嘉峪关一起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实际上,这也就是明朝的西部疆域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看关城里面,靠前的建筑是总兵府。远处的两个关楼外面就是“关外”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到了“总兵府”里面来看城楼,“府衙”看上去还整齐,但没人气。</p> <p class="ql-block">站在“关外”的土墩上拍摄关城,门楼上高悬“嘉峪关”的匾额。整个嘉峪关城修得太好了,崭新的门楼崭新的墙,就像是一个仿古建筑,已经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又去了嘉峪关北边的悬壁长城。悬壁长城扼守石关峡,修筑在陡峭的山壁上,气势雄伟,若铁壁悬空,所以称为“悬壁长城”。悬壁长城是嘉峪关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悬壁长城出来,我们往南来到讨赖河边。“讨赖”是匈奴语,意为兔子出没的地方。讨赖河河岸陡峭,是关内关外一道天然的屏障。</p> <p class="ql-block">在讨赖河边有一座烽火台遗址,这座烽火台被称为“长城第一墩”。如果明长城以山海关那里的老龙头为起点的话,那么这座烽火台无疑就是长城的终点了。</p> <p class="ql-block">在嘉峪关市西北约18公里,有一处魏晋墓区,是当时富裕人家的墓葬。10月18日,我们在离开嘉峪关市之前,先来这里参观。</p><p class="ql-block">现在在墓葬区旁边,建有一个魏晋墓壁画艺术陈列馆,展览墓葬里出土的文物。陈列馆前建了一个低矮的门洞,进馆参观得先走过这条“墓道”。</p> <p class="ql-block">魏晋墓里的画像砖很有特色,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有农耕、采桑、狩猎、屯田、驿传、出行等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同时画风朴实、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形象生动,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这是展出的一块图画风格与画像砖相仿的棺板画。</p> <p class="ql-block">看了魏晋墓壁画艺术陈列馆后,我们驱车上路。原来计划这一天是到武威,第二天去参观西夏博物馆。但是10月18日正是星期天,而博物馆在星期一都是闭馆的,所以我们再次来到张掖,再游一次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进得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乘游览车来到一号观景台,发现上个月来的时候,那些封闭的区域都开放了。一号观景台增加了许多观景步道,视野更广阔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有阳光,山体不光有色彩,还有明暗对比,更有层次了。</p> <p class="ql-block">有利也必有弊。或许是阳光过于强烈,在顺光的一面,鲜艳的色彩反倒显得平淡了。</p> <p class="ql-block">若能找到明暗之处,有了对比,画面便丰富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但是,观看日落最好的四号观景台却关闭整修了,不能登高就只好低角度拍摄。虽然是第二次再来,但终究还是没能拍到丹霞地貌日落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10月19日,从张掖到武威,武威古称凉州。到达武威才过中午,便找了个地方,去了解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地方现在称为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的孙子、窩阔台的儿子阔端当时驻扎在凉州,即今武威。阔端派部将进入西藏,了解西藏的情况。那时的西藏已不是吐蕃王朝,正值派系林立,群龙无首的时代。部将了解清楚后向阔端报告:在西藏,僧伽以噶当派最大,最有面子的是达隆的法主,最有声望的是止贡派的京俄,最精通教法的是萨迦班智达。阔端回复说:今世间的力量和威望没有超过成吉思汗的,对来世有益的是教法,因此应迎请萨迦班智达。由此可见,阔端是很有政治头脑的。</p><p class="ql-block">1244年,萨迦班智达接到阔端的信后,与西藏各教派进行了磋商,并于1246年到达凉州。1247年,萨迦班智达与阔端会晤,史称“凉州会谈”。他们商定蒙古保障和维护西藏僧俗领袖的职权和地位,西藏僧俗领袖则接受蒙古委派的官职。萨迦班智达对西藏僧众发表了《致蕃人书》,自此西藏归入蒙古版图。以后,明、清、民国皆承元制,西藏就成了中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这是展厅里展示的《致蕃人书》全文。想看得更清楚些,请自行百度搜寻。</p> <p class="ql-block">宋太祖攻取蜀地之后,部将要求乘胜取滇。宋太祖取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大宋的疆土到此为止。所以自宋一朝,滇、藏都不是中原王朝管辖的领土。“凉州会谈”之时,汉族政权正是南宋,偏处东南一隅,无理由也无力气插手蒙、藏之间的事务。那时蒙、藏是两个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民族。而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其实是含有威胁的内容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萨迦班智达认为这是异族入侵,组织藏人奋起抵抗的话,西藏现在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像西夏的党项人,西辽的契丹人那样,不但是被灭国,而且连民族都不存在了呢!现在甘肃省把白塔寺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让人们了解西藏归属中原的时间和过程之外,还能说明些什么呢?对西藏民族来说,萨迦班智达究竟是一个使本民族人民免遭生灵涂炭的领袖,还是一个曲膝投降异族的民族败类呢?当然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会是非黑即白。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西藏接受了蒙古的治理之后,蒙古民族却皈依了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元朝有一个官吏张养浩,在往关中赈灾经过潼关时,遥望古都长安,再看眼前百姓的困苦,有感而写了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p><p class="ql-block">峰峦如聚,</p><p class="ql-block">波涛如怒,</p><p class="ql-block">山河表里潼关路。</p><p class="ql-block">望西都,意踟蹰,</p><p class="ql-block">伤心秦汉经行处,</p><p class="ql-block">宫阙万间都做了土。</p><p class="ql-block">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p class="ql-block">对老百姓来说只要求安居乐业,不希望遭遇兵燹之祸。遇到大事,老百姓能自己做主当然最好。否则,但愿“肉食者”有大智慧,主大事者有大慈悲。</p><p class="ql-block">萨迦班智达与阔端达成共识之后,继续留在凉州弘法传教。1251年,萨迦班智达病危时,将萨迦派教主的衣钵传给了侄子八思巴。萨迦班智达圆寂后,阔端建了高42.7米的大塔,安奉萨迦班智达的灵骨。</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记得本游记前边提到过的马蹄寺那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迦班智达的舍利塔吗?现在萨迦班智达的故事讲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白塔寺里,还留存着当年那个大塔基座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10月20日上午,参观武威西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武威,古称凉州,也称西凉府。公元十一世纪,西夏建国后,把西凉府定为辅郡,意为陪都。因此,武威是西夏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武威西夏博物馆的西夏历史文物陈列展里,展出了武威出土的许多西夏文物。</p> <p class="ql-block">武威大云寺,建于南北朝时期。西夏时,大云寺改为护国寺,为西夏皇家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九年(1804年),我国著名学者、金石学家、邑人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了一块碑,碑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经考证,此碑为西夏碑,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两面刻文。正面为西夏文,背面为汉文。</p><p class="ql-block">这是碑的正面西夏文。</p> <p class="ql-block">碑文大意讲述了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及重修的经过,保存了许多史料,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p><p class="ql-block">这是碑的背面汉文。</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块碑外,还有比较重要的西夏文物,如西夏文的首领印。</p> <p class="ql-block">官府文书。</p> <p class="ql-block">金碗。</p> <p class="ql-block">佛经印本。</p> <p class="ql-block">釉罐。</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民间契约。</p> <p class="ql-block">武威西夏博物馆只一上午就看完了。下午我们往兰州去,到兰州是打算参观甘肃省博物馆。但到了兰州后得知,甘肃省博物馆因内部整理闭馆中,再过三天才开馆。这样,我们决定放弃参观,第二天就离开兰州往甘南拉卜楞寺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集完。请看下一集: 藏地甘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