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游记

北京李岩

<p class="ql-block">上篇游览了戒台寺,接着再说说游览潭柘寺。</p><p class="ql-block">4月23日上午9点半,按约定时间在戒台寺外停车场找到“黑车”司机,需40元车费拉到潭柘寺。</p><p class="ql-block">路上得知司机师傅是本地村民,土地征用搬迁上楼,国家给一笔补偿费。50多岁了,没有别的技能,买辆车偷着拉客。</p><p class="ql-block">这里偏远,公交少,进山上香人多,拉活儿也不少挣。不过也有风险,如果让警察逮住一罚好几万。</p><p class="ql-block">还好,这趟挺顺,下坡路一路顺畅到达潭柘寺山前公交站。</p><p class="ql-block">李岩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p> <h1><b>进香古道</b></h1><div>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b><br></b></div><div><b><br></b></div> 这条铺着青石的古香道,通往潭柘寺。 <h1><b>山门外木牌坊</b></h1>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h1><b>山门</b></h1>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h1><b>天王殿</b></h1>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 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 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h1><b>钟楼</b></h1> <h1><b>大雄宝殿</b></h1><div>天王寺后面是大雄宝殿。 <b><br></b></div><div><b><br></b></div> 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 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 寺中香火很盛,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居多。 <h1><b>毗卢阁</b></h1>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 毗卢阁下层供奉着五尊佛像,正中是法身佛,东侧第一尊为南生佛表示“福德”,第二尊为东方阇佛表示“觉性”。西侧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h1><b>娑罗树</b></h1>毗卢阁院前一株高大的娑罗树。娑罗树是佛门圣树,因佛祖释迦摩尼在娑罗树下涅槃,因而受到佛教徒崇拜。 <h1><b>帝王树</b></h1>在潭柘寺古树中,最著名的当属这棵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 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 配王树也是一颗银杏树,高30多米,直径约3米,是为了给帝王树配对后来补种的。 <h1><b>戒坛殿</b></h1>戒坛殿建于明正统年(1436年)当时英宗皇帝赐名为“广善戒坛”。 殿内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 潭柘寺戒坛可以授佛门的大戒具足戒,又称比丘戒。受戒僧人可凭潭柘寺发的度牒,到全国各地寺院挂单或化缘,如同持有名牌大学文凭。 楞严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是僧众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 <div>楞严坛全高49尺,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br></div> <h1><b>观音殿</b><div>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div></h1> 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登高远眺,层山叠嶂,郁郁葱葱。 <h1><b>龙王殿</b><div>观音殿西侧是龙王殿<br></div></h1> <h1><b>石鱼</b><br>龙王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石鱼也是“潭柘四宝”“之一。<br></h1> 游人香客在普贤殿前打金钱眼 供奉一盏莲花灯,表示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一只鸽子飞到灯盏上喝水 香客在祈福标志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据说摸摸这块石头可百事如意 <h1><b>地藏殿</b><br>地藏是梵文意译,地指大地,藏指储藏、存有。地藏菩萨受释迦摩尼托付,圆寂后代理佛祖教化众生。是阴间的最高主宰。<br></h1> <h1><b>双凤舞塔松</b><br>地藏殿西侧有两棵形态奇异的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br></h1> <h1><b>流杯亭</b><br>流杯亭名猗轩亭,亭内用汉白玉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br></h1> 乾隆帝游寺期间,与大臣们围坐亭边,将酒杯放入水中随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谁面前倾倒或停住就罚酒或赋诗一首。 顺着一段坡道下山,见一标志牌指示出口,走出去准备回家,路过财神庙,没进去。 继续向下走这段路有几处台阶较陡,转个弯有座观音洞,道路就此打住,要想出山门还得原路返回过流杯亭才可。 观音殿是求子的地方,我一个老头子进来,有点尴尬,既来了怎么也得进去看看啊。 原路返回到山门东侧一座院子,这里原来是寺里厨房。 <h1><b>大铜锅</b></h1><div>也是“潭柘四宝”“之一<b><br></b></div><div>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br></div><div>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br></div> 遗憾的是这口直径约3米深二米的大个铜锅,据说是砸碎炼铜了,只能看照片了。 潭柘寺太大了,在里面转了两个多小时,东路的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太后宫等,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还没转到,留点遗憾下次再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