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扬鞭自奋蹄

乡情

<p class="ql-block">篇首语:</p><p class="ql-block">有幸在朋友圈分享到,北京知青好友雅珮父亲-刘业成老先生的散文《羊市口内忆事》阅后感慨万分!文章以流畅的文笔,精练的语言,再现了昔日老北京羊市口的繁荣,把买卖人的市井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思路如此清晰,文采飞扬,才华横溢,顿生敬佩之情!老先生曾经写下的“老牛明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更是气壮山河,激情豪迈,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仅以此篇向励志的老人家致敬!</p><p class="ql-block">深切怀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感谢好友雅珮推荐的珍贵文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羊市口内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三、四十年代,崇文区羊市口北口那个胡同,是一个只能容纳两辆人力车交错而过的窄巷子。进口时坡度很大的土道,遇到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泥泞路滑,在上坡的时候只能有人从后面推一把,才能爬上去。这一进口路东里两间门脸儿的“永善兴”羊肉铺,是比今天崇文区的“荣香成”和“内茗远”还要根深蒂固的老字号。</span></p> <p class="ql-block">春夏时节,这个铺子卖鲜的牛羊肉,鲜肉挂在架钩子上,大小不等,掌案人嘴里叼着菜叶,如果有人买,掌案人用刀尖从钩子上往怀里拉过来,不管您买一吊钱还是两吊钱的,他都给您用白菜叶儿托着,鲜红的瘦嫩肉尤其漂亮。掌案人手拿一杆黄铜盘大秤,看起来很大分量很重。通常肉称好后,他不是平放,而必须是“墩”一下,响声特别大,咣噹咣噹的,一天不知墩多少声。</p> <p class="ql-block">这个铺子还添了烧羊肉。门前挂上“新添火烧羊肉”的大牌子。在他的大案子上摆了一个三、四尺宽大黄铜盘,擦的锃光瓦亮,里边摆上羊脖子,腱子,沙肝什么的。烧得油晃晃的,看着就让人馋得慌。上方用黄铜钩子悬挂着几个烧好的羊头和一串串羊血灌肠,门口还放着一个架好的木盆,里面放有水,为的是切肉时不沾刀。如有人买,用刀割下来切成小段或片,放上麻酱、香菜,吃起来特别鲜嫩可口。</p> <p class="ql-block">店门口时不时有回教的乞丐,也可以说是“摇皮贴”的。不管生意多忙,店主也要给他们一大枚或一小枚(也叫大子儿、小子儿)。这也可以说是“教中清规”吧。一般乞丐有换门讨要的,也可以叫他们去别处要。</p> <p class="ql-block">还有猪肉铺,也叫猪肉杠。他们的生肉是成扇地摆在案子上的,按顺序割着卖。差不多每个肉铺都有自己的大锅加工炖制熟肉。刚炖熟的肉盛在大盘子里,浇上着汁儿再撒点糖,看上去就可人疼。有句俗话说,看人的脸色如不高兴时就说成了“酱肘子”色儿。</p><p class="ql-block">客人在格子外选好哪块肉,店主就拿着肉绕到格子旁边高处上小梯子,在一个二、三尺高,一尺多宽的大树墩子上给切,买熟肉的人在下边是看不见的。有时也会掺点碎的肉或加上五脏什么的,然后把肉拿很厚的纸或者荷叶包好给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肉铺还制作小香肠,一排排的跟帘子似的挂到房顶或门脸上。一是为了凉干,二是当晃子。另外格子外边有大中号不等的红盒子,里边是十几个小格不等的格盘,可在里边装上酱肉、香肠、小肚、驴肉、腊肠、鸡肉什么的,专门为各家办事用,如祭祀、礼品,约好日子,店家派专人送货上门。</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巷子里,还有一家张四掌柜开的煤油杂货铺,店门口设有一些零供。当时不少市民是点煤油灯的,零打一些煤油,人力车夫用洋铁焊的小油壶来买煤油,卖家用小漏斗倒在车夫的小油壶里,点上灯捻,放在有玻璃罩小灯内。其实小灯只能照到车轮前边一点点,这样就可以通行了,不然巡警就不让你走。如果没有油灯呢,也可以买一个白纸灯笼照亮。</p> <p class="ql-block">这个铺子里还可以兑换银元,当时市场排行价一银元兑换460文,也叫一吊。这店给兑换时必须贴水,也就是现在收的管理费。就跟现在外币的买入价、卖出价是一样的。放在柜台上一落一落的钱板,每隔一层放一层铜元,大约十几层。如果有兑换银元的,掌柜先把银元往柜台上一摔,摔得光噹噹的响声,一是怕银元不亮是假的,二是怕渡银的。一天也不知摔多少响。人们换银元很沉,一般出来时都带着布口袋装,后来出了纸币就方便多了。</p> <p class="ql-block">过去在羊市口茶馆,常常见到评书艺人王杰奎老先生,外号叫“静街王”。每天晚上说完《包公案》散书之后,由孙子搀扶着,提着沉掂掂的钱袋子,很吃力。这袋子呢,就是他一个晚上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巷子里每天秤盘墩声和摔银元哗啦哗啦的响声,回忆起来已经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是对于我却是记忆犹新,我和这两种声音都属于那个时代了。</p><p class="ql-block">刘业成(92岁)</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图片说明:1《羊市口内忆事》作者刘业成老先生,在北京书法大赛颁奖现场。2-刘业成老先生的女儿刘雅珮,本文推荐人,在北京家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