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双减”跑题

北风吹雪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p><p class="ql-block">双减政策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此,一场新教育改革行动拉开序幕。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双减”“五项管理”等重要举措,旨在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神及综合素质,全面夯实人才积淀,进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对学校、社会而言,从重视学历向重视能力与素养转变,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p><p class="ql-block">教育质量是教育生命,任何时候都是教育的根本,国家提出“减负”,但是同时也强调“提质”,是在保证“提质”前提下的“减负”,切不可片面断章取义。因此,学校、教师要确保落实政策的全面性和有效性。</p> <p class="ql-block">一、要明确减什么,怎么减,提什么,怎么提。国家明确规定减轻作业量和作业时长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作业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避免无效练习和机械训练,让作业真正起到检测、巩固、提高的作用。但是,减负的核心不应该是作业,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我们都知道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作业可能只是比重不大的一部分。所以,不管什么背景下我们的重点应放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要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在课堂校学好学足,作业量自然可以减下来,甚至不留作业。千万不要舍本逐末,把重点放在作业设计上,一门心思好作业设计评比,设计大赛。要搞,也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章节训练目标进行,不要搞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哪里还是作业,每次都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哪里还是减负,别说是60分钟完成,有的得准备好几天,成为减负背景下的新负担。</p> <p class="ql-block">二、该不该减?能不能减?说是“减负”了,就不切实际跟风也是不可取的。学校之间是有差异的,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也存在差异,我们说有些学校确实存在作业量过大的现象,学科之间缺少横向沟通,教师往往只注重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造成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严重超标,影响睡眠和休息,出现过家长给学生做作业、学生应付作业的现象所以这种情况必须要控制,加强横向沟通,精细化设计和管理作业,减少作业量,做到作业少而精,减量不减质。但是,对于有的学校和班级,学生作业并没有超过要“减”的标准,一些学生没有良好习惯,写作业不专心,磨洋工速度慢,作业很难用时间长短计算,作业量本来就不是很大,这种情况再跟风减负,减的所剩无几还怎么保证教育质量?正如当时应试教育和素质争论,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落实中理解片面,结果两败俱伤,素质没有培养出来,把唯一的那点应试能力也抛弃了,损失巨大。因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政策涵义,不该减的绝不能再减。</p> <p class="ql-block">三、作业负担减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只是减,能不能加?加什么?现在的孩子无一例外的爱好——玩手机、看电视。看图时代,养成人们对文字的漠视,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家庭、家教、家风在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负时代有人说是拼家长的时代,很有道理。减负节省的时间要正确引导孩子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有事可干,有兴趣。要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读书习惯,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是家务劳动,手机也不是不可以用,主要是怎么用?用哪些资源?这都是家长研究的课题,手机上很多功能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听书、成语训练,朗诵录音等等,即便是通过看电视节目也可以布置写作训练。总之,很多很多学习机会和资源可以去开发。减负不是一味的强调“减”,减下来的时间用来发展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当“加”入这些内容,持之以恒,将成为促进孩子成长发展动力和优势。</p>

作业

减负

学生

学校

作业量

课堂教学

教育

作业负担

孩子

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