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一部极具特色的历史年代剧《青山不墨》,从莽莽的小兴安岭大山深处、从滔滔的岁月长河中,扛着漫天风雪,喊着林区号子,豪迈地登上了央视一套。举国瞩目,开创了伊春林区文化艺术的历史新篇章,也让在新冠疫情压抑下的全国人民精神为之一振。在感叹“红松精神”丰赡内涵的同时,也提振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收视率直线攀升,小兴安岭一时名噪天下。</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不墨》以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背景,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老干部张子良、新时代育林英雄孙海军等事迹为素材,以千里林海为舞台,还原了伊春林区在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七十年历史变迁;叙述了第一代林业工人为祖国建设铁肩担任,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从伐木英雄觉醒成为生态先驱,为了保护大森林,打造祖母绿,痛苦抉择,牺牲利益,与时俱进,探索前行的精神风貌。整部剧情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贴近现实生活气息,大气磅礴而朴实细腻,是近期文化领域一部反映生态文明思想难得的力作,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有镌刻历史的厚度、蕴含矛盾冲突的力度、透视时代精神的纬度,是《青山不墨》这部电视剧最大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部电视剧以历史视角、史诗格局,强情节、大布局、好结构,以及独特的东北方言叙事,为广大观众呈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伊春林业工人在大森林、大冰雪、大生产中的 “创世纪”。再现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伊春林业工人不负时代、不负昭华,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迎战严寒,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时代精神。刻画了一代代林业工人为了大森林的现在与未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国情怀;用不同年代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保守矛盾纠葛,唱响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把生态文明的严肃命题融汇于时代的洪波细浪之中,科学而严谨。整部剧没有激昂的政治说教,没有空洞的鼓动口号,只是林区人民生产生活场景,林业工人在生产实践中精神面貌和对生态文明的觉醒,串联起了一个时代的大主题,烘托了林区人民爱党爱国的主人翁精神,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突出了生存与生态、时下与长远的矛盾纠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作品以细致的笔触,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亲切,生动感人。以极具地域文化的东北方言、再现了伊春林区的风土人情和朴实风格。表演中没有高大上的刻意雕琢,每个角色仿佛都是从实际的生活中走来,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彰显的却是有份量、有滋味的历史命题,意喻隽永,品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b>气势磅礴, 彪炳千秋,《青山不墨》是一部林业工人的英雄史诗</b></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史诗,永远是人民的史诗。中国林业的史诗是东北林业工人用热血和汗水、肩膀和腰杆、革命和拼命、奋斗和牺牲书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林业工人作为产业工人的一个群体,比重相对较小。在文艺作品中也难有鸿篇巨制,与林业工人对国家的贡献比,很不对称。《青山不墨》这部电视剧的上映,不但填补了历史空白,让伊春林区历史画卷走进了千家万户,更是慰藉了所有林业工人的情感,让人们记住为建造共和国大厦而付出血汗的那些劳动者,和他们在战天斗地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祖国建设急需大量木材。当时的小兴安岭林区山高林密、溪流纵横、冬天冰封雪塑、气候严寒,夏天阴雨连绵、蚊叮虫咬,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伊春林业工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听从时代的召唤,以强烈的使命感,勇敢地担起了历史的责任,接下了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墨》开篇的画外音:“咱工人心里装的啥,建设新中国!”。林业工人就是怀着这样一颗火热赤诚的心,在极度严寒、缺少粮食、缺少机械设备等困难条件下,融化了冰雪,顶住了饥寒,吃住在深山,白天跪在雪坷里伐木,晚上与豺狼虎豹比邻而居。饿了啃一口冰凉的窝头,渴了就抓一把清雪放在嘴里,累了就喝一口老白干。你问他们苦不苦、累不累、饿不饿,他们凭什么能扛过这一切?是什么精神,支撑他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挑战恶劣的环境,身体极限,不畏艰苦,革命加拼命?是什么信念,使他们忠心耿耿、见危授命、不屈不挠、无私忘我,与命运搏斗,与苍穹平齐,成为平凡人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因在哪里?因在他们曾受过日寇铁蹄的凌辱,知道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因在他们感受到了新中国澎湃的伟力,知道为国家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在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无限热爱,在寒风剔骨、食不果腹、生产要素十分落后的困难条件下,硬是靠着斧头、弯把子锯等原始工具进行采伐,靠着人拉肩扛、马套子,把数万立方米木材运出深山老林,当一列列满载着林业工人对党的忠诚,热血和汗水的木材发往祖国各地,成为了前线的桥梁、铁轨,成为了祖国大厦的门楣,成为了人民大会堂的栋梁时,答案就已蕴藏在林业工人气宇轩昂的精神之中。剧中的马永祥说的一段豪气的话道出了英雄的内涵:“咱国家现在实在穷,需要木头,咱林业工人,在这时候不能闪。工人是啥,工人是共和国的脊梁骨。啥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啥是英雄啊,英雄就是干事儿,都是真的,都是实的,咱林业工人面临的挑战就是让我们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咱林业工人就要当名副其实的英雄,越是困难,越是要在这儿挺着,咱们在这个时候就要挺起我们的腰!”这就是那个时代精神脊梁,这就是英雄的基本定义。靠着这股劲头,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林业工人扑进苍茫林海,吼出了一声声 “顺山倒”,唱出了一阵阵“林区号子”;靠着这种精神,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工人中涌现出一个个模范群体,一个个劳动英雄。全国劳模马永祥,林业局领导郑毅,科技工作者华青,基层领导干部魏建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却又闪耀着英雄的光辉,令我们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风雨,多少悲壮,多少豪迈。为了小兴安岭“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英雄的林业工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把忠诚书写在青山上,将生命融进绿水中,在牺牲和奉献中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谁说历史无言?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谁说时间有界?精神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p> <p class="ql-block"><b>植根泥土,血肉鲜活,《青山不墨》竖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b></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不墨》以历史的写真,全方位、多角度还原了小兴安岭林区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苦中起步,在困苦中改革,在彷徨中转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行动彰显了林业工人的本色,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用一生书写了对党的忠诚,树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拨开了历史烟云,回溯一段段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那些场景依然令人震撼;回望林区建设的七十年历程,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画面,依然让人热泪潸然。作为林区开发的第二代,我们对电视剧中的人和事、情和景,如数家珍,感同身受。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昨天在今天的再现,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剪影,那些恰似林中大树一样的汉子,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风貌,细细品咂,却是那样的伟岸高拔——</p><p class="ql-block"> 从采伐任务一下增加到5000立方米,再增加到15000立方米;从打破大锅饭到计件工资制;从伐区承包到营林承包制;从放下斧头锯到开垦黑土地;从退耕还林到多种经营……步步艰难,步步迈;步步难关,关关闯。</p><p class="ql-block"> 看着马永祥为防止马套子出现事故、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拽着缰绳、被狂奔的马爬犁拖拽下山、缰绳上鲜血淋淋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他就是黄继光式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看着在木材流送时,河道堵塞,新婚当天的“小山东”舍弃妻子,毅然跳入激流,拆散插垛,献出年轻生命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他就是罗盛教式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看到林管局局长郑毅撇家舍业,拖着多病的身躯,奔波在林场,为了保护青山,奔波呼号,为伐区工人驱寒送暖,你会不会觉得他就是焦裕禄式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看着林场技术员华青为了红松母树林不被造反派砍伐,牺牲爱情,违心嫁给革委会主任胡九伶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她就是林业战线上全国劳动模范张英善式的巾帼英雄。</p><p class="ql-block"> 看着马永祥的媳妇拿着笤帚追打年幼的孩子,因为他们拿了公家的五个饺子,看着孩子挨饿,她心如刀绞,但也不能占公家的便宜,领着孩子把五个饺子送回工人食堂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她就是红嫂式的英雄? </p><p class="ql-block"> 还有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森工事业上的魏建中,正直无畏的大队长“王胡子”,第二代林区人的代表人物马宝峰,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利益连接在一起,同林区的发展捆绑在一起,盛衰相依,荣辱相关。他们没觉得自己是英雄,也没想当英雄,可那一桩桩气吞山河的壮举,那淹没于生活琐碎中的星光闪烁,无疑都在成就英雄的特质,铸就英雄的典藏。今天,我们仰望这组英雄的时代群像,翻捡他们曾经的奋斗故事,感觉很遥远,似乎那个时代已经沉浮于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复制;却又感觉很贴近,因为他们就在我们中间,就是我们群体中的一员,新的英雄也在逝水如歌的日子里成长,一直长到我们可以仰望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七十年来,英雄的林业工人就是在艰苦和磨难中,在奋斗和牺牲中,在奉献和担当中,铸就了小兴安岭特有的像红松一样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勇于奉献、盛衰与共的“红松精神”基石。这一“红松精神”里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着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里是英雄辈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赓续使命,继往开来,《青山不墨》为林区再出发擂响战鼓</b></p> <p class="ql-block"> 小兴安岭曾经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自然秉赋得天独厚。经过半个世纪无休止的索取,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破坏性的采伐使整个林区到了无木可采的地步。青山呜咽,森林低哀。伊春的林业经济失去往日的荣光,林业工人的生活水平跌到了全国的末尾。国家果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提出了林区二次创业发展,重振东北经济,振兴东北的战略发展规划。摆在林区人面前的是更加艰难的选项,更痛苦的抉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为实现林区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东北振兴,需要文化先兴,精神振兴!</p><p class="ql-block"> 雪中送炭,《青山不墨》这部电视剧恰逢其会,给我们送来了精神的食粮,送来了前进的动力,送来了效仿的榜样。时代发展了,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战天斗地的大冰雪精神;社会进步了,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只求奉献、不思索取的“红松精神”;改革开放了,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老黄牛精神;生活富裕了,我们今天仍然要记住我们曾经的文化和历史,曾经的拼搏和奉献精神,这些,或许就是《青山不墨》带给我们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既是自然生态的美景,也是人文精神的写照。时下的林都伊春能够彰显的东西十分有限。《青山不墨》或许是个机遇,可以帮我们打开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让更多的人知道大青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作为一个号角,提振人们迈向新征程的信心;可以作为一个教材,把消散许久的优良传统重新发扬光大,把先辈们铸就起来的《红松精神》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愿青山永是一幅不墨之画,愿森林永是一处康乐之家。《青山不墨》吹响了林区再出发的集结号,擂响了林区迎难而上的咚咚战鼓!</p><p class="ql-block"> 文章作者 崔明子</p><p class="ql-block"> 图片作者 谭景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