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之三 难忘的军旅生活

隐居西湖

<div><br></div> 经常听到有人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段当兵的经历真好!”。1973年--1976年我曾经在江西部队服役,在48年工作经历中只有短短的四年,但这段经历终身难忘,抹不去忘不掉。年龄越大,对部队生活的怀念、对战友的思念愈益浓烈 。当翻看那些都已泛黄的老照片,情不自禁地又回想起那当兵的难忘岁月。 五十年前的入伍通知书,至今还保存着 <b>一、军营生活</b> 1972年12月22日,我们从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团入伍的28名新兵穿着崭新的军装,胸佩大红花,挥泪辞别父母和亲友登上开往江西的军列,开始了一段军旅生涯。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部队是战功显赫的部队,原为广州军区55军215师645团。1968年调防江西后,改为89师267团,师部在吉安市。团部在永丰县。这支部队诞生于松花江畔,在战火中成长。三下江南显身手,辽沈战役威名扬,渡江战役建奇功,广西剿匪擒凶顽。我们一营在全军获得“稳如泰山营”的光荣称号。几十年来,部队几经整编,先隶属31集团军92师(旅),后全团只保留了我们一营,改为福建省预备役保障旅,驻防在福建漳州。</p> <p class="ql-block">  部队所在地开始在抚州地区乐安县戴坊公社。这里原来叫新乐农场。1969年,部队进驻后,农场又称0484部队农场。我们新兵集训就在一营,能在英雄的部队当兵倍感兴奋和荣光。</p> 1973年春节前夕,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我正式分到一营二连四班。新兵连举行颁发领章、帽徽仪式。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寄给家人分享。 1973年2月4日,穿上新军装的杭州老乡聚会欢送两位杭州老兵退伍(前排左二郭建军、后排左二陈建平) 当兵第一年,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也学一些基本的军事科目。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当兵的人都是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锻炼成长的。 射击训练 在这批新兵中,我是幸运的。连队领导发现我文笔不错,字也写得漂亮,推荐去参加培训,后来进入营、团报道组,从事部队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这也改变了我军旅人生的走向。 <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22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来到团部—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家乡--永丰县,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  从1973年下半年到1976年上半年,我与三连的陈南、一连的郑美才在营、团报道组断断续续渡过了200多个难忘日子。在这里,我们特别怀念、感谢部队两位引领我们走上这条道路的团报道组组长。</p> 罗新业 湖南人,文革时期是位风云人物,1967年入伍,团政治处干事,八十年代转业。 揭衍珍 广东湛江人,1968年入伍,时任团政治处干事,在部队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后任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副台长,在部队退休。 1974年在团报道组期间合影。(右一陈南,中为杜东东,团政治处干事) <p class="ql-block">1974年团司令部工作期间摄于团部大院</p> <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母亲和哥哥来部队看我,母子3人在军营相聚,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南昌火车站</p> 哥哥随身带了一部相机,在当时还是稀缺物品,为我和杭州的战友留下许多部队生活的珍贵照片。 1974年10月,我们一营从乐安县调防到井冈山地区吉水县墨滩。 1974年9月,接到通知,借调我到团司令部工作。赶上当年部队上井冈山进行野营拉练,经历近似实战的锻炼。 团部机关全体同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合影 司令部官兵在黄洋界保卫战火炬亭合影,后排左三参谋长田永丰(王曲摄) 1975年1月14日回到连队,3月9日担任连队文书。 在墨滩连部连长办公室 <p class="ql-block">  我当连部文书,连部司号员叫曹花牛,我们分别了40多年,2017年在九江一见如故。他1974年12月入伍,后来提了干,1991年转业,一直在江西都昌县财政局工作,2000年退休。</p> 1975冬,南方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在墨滩营地与炮连战友留了一张合影。 左起:洪建新、二连副指导员刘观成、炮连司务长陈溪、炮连文书陈南。 1975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11月23日探访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之地—永丰县龙岗乡。 <p class="ql-block">  四年军营生活是短暂的、美好的,我感恩部队,感谢部队首长对我的厚爱、关心,他们的英容笑貌时常在脑海里浮现。</p> 龙正府,湖南花恒县人,1958年入伍,二连连长。1978年转业,1999年在县政法系统退休。 1973年摄于乐安连部 夏元初 湖南桃源人,1960年入伍,1978年转业至湖南桃源县桃花源区公所工作,2001年退休。 余明辉 江西九江人,1969年入伍,二连副连长,新兵时担任我的班长, 1982年转业,2013年从九江市交通局退休。 七十年代拍摄于厦门鼓浪屿 刘观成 广东廉江人,1968年入伍,二连副指导员,1984年转业,2007年从深圳市纪委退休。 王雨和 江西鹰潭人,1969年入伍,时任二排排长,1978年转业,2011年从鹰潭中级人民法院退休。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期间,我因为新闻宣传报道方面成绩突出,1975年荣立三等功。</p> 1977年3月,我被批准光荣退伍。 <b>二、 战友情深</b> 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珍藏!这种情感不能简单的划归为朋友,它超出朋友的界限和范畴,这就是战友情!当年我们来自杭州的七个人分在一营的五个连队,经常相见,互相帮助。回到地方,大家各自打拼,为事业奔波,但经常小聚,不忘友情,共同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这张新兵连结束后拍的照片,是我们到部队第一张照片,七个人个个意气奋发,留下了我们的芳华。前排左起:李红旗、姚三一、我、沈国桢,后排左起:潘金龙、闵照晨、姚银龙 潘金龙 一连战士,1976年退伍,2012年从中国航空油料公司浙江分公司退休。 姚银龙 三连战士,1976年调入一连,1977年退伍,自主创业,2014年从社区退休。 李红旗 机枪连文书,1976年退伍,2014年从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退休。 闵照晨 炮连战士,1975年退伍,2012年从拱墅区市政园林管理所退休。 姚三一 (姚炜)炮连战士,1976年退伍,分配到浙江客车厂,2010年单位转制,2014年从社区退休。 郭建生 1970年入伍,一连卫生员、班长,营部卫生员,1976年退伍,2010年从杭州铁路公安处退休。 王曲 1970年入伍,一直在团部宣传股从事摄影、宣传工作,1976年退伍,2010年从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退休。 战友小聚 摄于2006年10月8日 <p class="ql-block">2014年炮连排长李林漳从福建漳州来杭,在杭州的战友一起共叙友情。前排左起:潘金龙、李红旗、姚炜、鲍金林(三营)、后排左起:闵昭晨、李林漳(炮连)、洪建新、谢福祥(师部)、王曲、郭建生</p> 2015年10月摄于杭州饭店 在团报道组共事的战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感情笃深。 陈南 同年入伍,三连班长、炮连文书,1977年退伍,2013年从赣州是水利局退休 。这是我保存的唯一一张战友分别的合影。 <p class="ql-block">我两次赴赣州看望陈南,这是第一次2010年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前两人留影。</p> 2019年在陈南北京寓所合影 郑美才,同年入伍,福建同安人,一连战士、班长,后继续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上校军衔。1995年转业,2008年退休。 2019年5月在上海松江方塔园 郑金发 同年入伍,福建南靖人,后担任二连指导员。1986年转业,2012年从南靖民政局退休。 (2018年摄于漳州261团团史陈列室) <p class="ql-block">  林耀鸿 同年入伍,福建漳州人,1973年从二连调团部电影组,1985年转业,2010年从漳州市经贸委退休。</p> (2018年摄于南靖土楼) 2015年10月22日我们连老连长龙正府、指导员夏元初在副连长余明辉的陪同下从湖南专程来杭州看我和梁准,感到高兴和惊喜。 时隔40多年,四位二连的首长在大运河拱宸桥畔相聚,感慨良多。从左至右:梁准、龙正府、夏元初、余明辉 (梁准,生活在杭州,1973年时任二连副连长)。 在西湖边杭州知味观设宴为诸位老首长接风洗尘。 前排左起:龙正府、夏元初 后排左起:郭建军、洪建新、梁准、余明辉 2017年我与梁准、闵照晨赴九江看望余明辉,在江边公园合影。 <p class="ql-block">2019与萧山战友徐光成在水利博物馆。左五为徐光成</p> 2021年与余明辉在九江能仁寺塔前 2021年与曹花牛在九江琵琶亭 2018年5月,时隔45年之后,二连的战友90多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齐聚福建漳州。连队四任指导员、两任连长和多位连队副职到会。老战友重逢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回忆当年的军营生活,真情流露相互之间的牵挂之情,“老战友,这些年,你过得好吗"。 <p class="ql-block">  原副连长余明辉主持原267团暨261团二连战友团叙会,历任连队领导兰炳根、龙正府、李时生、夏元初、毕省辉、郑金发、刘观成、于天华出席。</p> 当年四班的五位战友在军营难得再聚首。左起,袁昌明、梁圣生(副班长)、洪建新、余明辉(班长)、林贻尧 连部战友合影。左起,魏华基(通信员)、洪建新(文书)、曹花牛(司号员) 原四班副班长梁圣生 与林贻尧合影 <p class="ql-block">  参加这次活动全体同志拍了"全家福”,留下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祝福。祝战友们晚年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幸福美满。</p> <b>三、 寻访从军之路</b> 退休以后,一直有一个愿望,有机会再到原来的部队去看一看。2021年4月,当年一营从杭州入伍的6位年近七旬的战友相约进行一次不忘初心的旅程--自驾寻访从军之路、重上井冈山(有两位家属和一对夫妻同行)。历时五天,行程2000公里,实现了晚年重返部队的宿愿。 45年后重聚首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此行我们首先到了南昌八一广场,瞻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这座1977年为纪念“八一”起义五十周年而建的塔,高53.6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塔座正面镌刻“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装起义的人物浮雕。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站在纪念塔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八一广场西侧是江西省展览中心,原来叫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馆,始建于1968年10月,之后多次更名,是六七十年代八一广场最具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1975年我在部队第一次公差到南昌,曾留过影,至今变化不大,只是屋顶中央原来的毛主席像换成了五角星。 4月22日,离开南昌,我们沿途寻访当年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第一个目的地—乐安县戴坊、排下。 车过戴坊,大家马上回忆起来,这里以前叫公社,1984年恢复乡,现在是全县最大的农业乡镇。集镇建设都沿省道两边展开。 到了排下村里,我们向当地村民打听,好心的老表告诉我们,当年的部队营房除原农场场部(后为营部)那一栋外,其余全部拆除了,并为我们指了营部的位置,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跑去看,营部确实还在。明显看出,房屋作过整修,木窗换成塑钢门窗,墙面刷成白色,原来的标语没有了。当新兵第一年我在这里留过影,以图为证。 “就是这座房子。” 看到这座房子,勾起大家满满的回忆。当年一连、二连、机枪连在13省道的左边,3连、炮连在13省道的右边,他们来营部前操场看电影,要走三、四里路;营部边上的小路,可以走到戴坊有3公里,休息天我们经常去改善生活。 通往戴坊的小路 在营部下来的路上(100米不到),左边有一座营房,西面墙角下还留有批林批孔的标语。我拍了照,发给老连长余明辉。他告诉我,这是我们二连三排、四排的营房,原七班长李荣兴也发来微信,确认当年七班的宿舍,就在左边头上第一间。这算是一个惊喜,可惜我们二排的房子没有了。 我们又到原三连、炮连的营区,原建在一个小山包上,现已夷为平地,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香菇生产基地,全部是大棚生产,规模还不小。 这张照片当年在这里拍摄的。 我们第二个目的地当年的团部--永丰。我在团报道组、团司令部写报道、帮助工作达200多天,算是故地重游。 部队调防后,很长时间这里是永丰县委、县政府办公地,现在挂着城市管理局的牌子。 团部门口打个卡。 当年在永丰期间,我拍过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载着永丰的历史和两大古迹,报恩塔和恩江古桥。就在出团部大门不远。 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正方形,通高29.2米。原照片拍摄时位于城西郊的恩江河畔,现在永叔公园内。是否移址不得而知。 恩江古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公元1263年), 屡经损毁。现存桥系清康熙与咸丰年间所建。全长354.8米, 计22孔跨径为10.8~13.8米的联拱石桥。2019年9月恩江古桥桥面发生坍塌,造成1死2伤。现在这座古桥基本上已损毁。 离开永丰,我们前往井冈山。<div><br><div>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我们从到部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这熟悉的旋律,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血液中融入红色基因,对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一往情深。<br></div></div> 1974年11月18日我全副武装野营拉练,第一次上井冈山。 黄洋界是井冈山必到之处。黄洋界上的纪念碑有一段历史。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60年10月,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木质结构。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黄洋界”三个字由朱德题写。“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这座碑被炸毁,建了一座“火炬亭”,改由林彪题字。1977年,重新恢复了原貌。 这张在黄洋界火炬亭的照片,已经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王曲摄) 2000年11月2日,时隔25年,我重上井冈山。经过改革开放,这里已经旧貌变新颜。我走遍了这里的红色遗迹,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油然而生。 邓小平题词的井冈山革命历史纪念碑 大井毛主席故居 2009年我有幸以学员的身份,到中央党校井冈山学院学习。穿着红军当年的服装,肩背斗笠,重走红军路,至今难以忘怀。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旁新建的“胜利的起点”大型雕塑 井冈山主峰 虽然井冈山我已来过三次,但这次与战友们一起重上井冈山,意义非同寻常。 汽车进入井冈山市,出了高速口,看见雄伟壮美的巨型“井冈红旗雕塑”,大家都兴奋起来。这座雕塑高19.27米,跨度为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整体外形为高高飘扬的红旗,中间镶嵌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三字,是2007年新建的。 毛主席在茨坪的旧居,所有战友都曾留过影,48年后再拍一张,很有意义。 近年来,桐木岭哨口新建了“胜利的号角”雕塑。雕塑以红军军号为主体,雕塑高8.1米,基座宽10.27米,寓意了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在胜利的号角声中,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寓意非常之深刻。 1977年黄洋界纪念碑重建时,增建了一块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 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三个鎏金大字。 黄洋界上,两位炮手重操旧业 2009年拍摄 现在茅坪八角楼毛主席旧居匾额颜色变了<div><br></div> 小井红军烈士墓位于小井医院附近,这是杭州战友王曲当年留下的照片。与现在变化不大。 <p class="ql-block">  带着深深的敬意我们下山了。这时耳边响起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映山红》,“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我们上井冈山,正井冈山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井冈山,此生我们可能不会再来了,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战斗的经历,将永远铭记,永世不忘。</p> 时光荏苒,这些年通过回忆这段经历,想看的人都已见到,想去的地方都已如愿,已无遗憾了。一切都将随时间流逝,只需记住,我曾经当过兵。 2018年、2021年先后发过《当兵的岁月》上下篇,现合二为一,重新发表。<div> 2022年4月25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