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沁源故事】十七,滩涂工匠,——中峪乡渣滩村小记

程庆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村名就像人名,是一个标识符号,事关位置、环境、风水,或因特定的事、特别的人,被世代人念叨,被无数次呼唤,这个被人铭记的符号就拥有了佛性,成为村人溶解在血液里的关联,铮铮的烙印,终生难以割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无论这个名字是否雅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初到渣滩村,听到太多的人说,祖先起的这个名字也许不雅,但我们从不嫌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渣滩村位于沁源县西南部中峪乡的西北部,距离县城25公里,沁柏线和柏子河从村前穿过,村子远离车水马龙的公路,安居在山的屏障下,显得安静而有秩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离开公路,沿一条整洁的乡路不远就走进了渣滩村,路的尽头,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村委,南北一条长长的街道,笔直通畅,一眼望穿,整齐划一的民宅小院,都是五十年代后建成的新居,有勃勃生机从每个院落生发出来,老村在村后,历史印刻在半坡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李月琴嫁到这个村将近三十年,是有口皆碑的好媳妇,还当选了副村长,虽然人很清瘦,但干练朴实,言语中透露出对渣滩村的喜爱。她年纪不大,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但对村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在午后暖阳里攀着土路上到旧村。旧村的房舍还在,大多闲置,因为村人旧时建房是靠土坡而建,几乎每座房子的土墙都被滑坡的黄土埋了半截,终日潮湿不见干,还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可能,于是村里人只能舍弃原来的旧房,到山下平坦的地方重新建房了,也就建成了现在的新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说起渣滩村村名的来历,本村人都笑着说:就是人家倒渣子的地方。言语中既不嫌弃也无自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相传唐中期,奇女子樊梨花随夫征战来到这里,但见两边南北山势雄伟,山林茂密,向阳避风,山环水绕,山上可以安营扎寨易于防守,山下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可以给军队和马匹供应口粮,于是就下令在东山扎寨,修建了梨花寨,现属蔚村管辖。山下的草滩就变成了樊梨花的迷马滩。数万大军驻扎下来后每天做饭、冶炼兵器产生的灰渣就堆积在西山脚下,天长日久形成一座灰渣塔,人们管这里叫渣塔。樊梨花军队走后,有孟姓人来到这里,见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把灰渣塔摊平,开垦种地,建房盖屋,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就改渣塔为渣滩,也就是渣滩村。具体立村时间不详,但至少在唐朝中后期是可以肯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关于樊梨花,在《说唐》和《薛家将》里都有描述,她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敢爱敢恨、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双全,是平定战乱挥戈沙场的兵马大元帅。她的传奇故事多在文学故事里呈现,但是否真的在这一带活动,却无从查考。因为战乱等原因造成的史料缺失和毁坏,流传下来的只能从传说和故事中佐证。关于樊梨花的传说,在中峪乡一带有迷马滩、渣滩、梨花寨、养老山(樊梨花父母居住地)等相呼应的故事链条和地名佐证,看来必定有其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渣滩村,在民国版《沁源县志》以前无记载,有记载以来属于卫村(现蔚村)的一个自然村,名为渣滩庄,1962年,全县设22个公社,渣滩村属于中峪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设中峪乡,渣滩村属于中峪乡的一个行政村。原来有渣滩、林则峪、纸房、新和凹、南沟子、黄家山、老庄则等自然村,现在除了渣滩主村和新和凹自然村外,其他庄子都已经无人居住。渣滩村的村民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的逃难移民, 由30多个杂姓组成,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善良淳朴,邻里和睦。现有居民202户,500多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在村子的西北处,有一座民宅,是赵自力旧居。赵自力,又名史刚,生于1918年,1937年参加牺盟会,同年入党,曾任牺盟会副书记,介休县武工队政委,安义县县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副局长等,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修建,竣工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并用家乡的沁州黄小米招待,于1973年病逝。如今,斯人已去,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和渣滩村念念不忘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渣滩村虽名为渣滩,却有充足的水源,柏子河从村前哗哗流过,村内两股清泉,从立村一直喷涌了几百年。一处为村前的林荫洞,从半崖山洞汩汩而出;一处在西山麓,四季恒温。西山泉,可谓渣滩一景,因是暖泉,每当天寒地冻时,其他河流都封冻结冰,唯有这股泉冒着热气缓缓而流,水渠里一冬雾气朦胧,水里铺展着四季常青的水草,娇嫩生动,早期附近村子在冬天为找一片绿叶都要来这里才能找到。村里人在这里淘菜洗衣服,双手只要浸没在水里就丝毫感觉不到寒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河两泉,四季长流,水源丰富,水质优良,为渣滩村提供了吃水保障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批民间工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为探访工匠,我第二次来到渣滩,在包村干部张慧的陪同下,见到了热心研究村史文化的张保贵,工匠后人顾文义(挂面)、李建林(石匠)、孙永堂(粉条)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高家苇席。代表人物高喜则。渣滩村附近芦苇茂盛,相比较其他地方的苇子又宽又长,结实有韧劲,一批批编席匠就地取材,农闲时,手工编席不仅供自己使用,还背着叫卖。旧时,谁家的土炕上能缺少一领编织精致的苇席啊。苇席分囤席和炕席两种,囤席窄长用来囤粮,炕席用来铺炕隔土耐磨,用久的炕席光滑,易打理,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村里会编席的人很多,编席讲究技巧,手艺精巧的要数高家,高家世代传承,以三纹席和两纹席为主,纹就是条数,编出来的席结实耐用不变形,还要变换图案花纹,力求美观又实用。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苇席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顾家挂面。代表人物顾玉林,河南人,四代传承将近100多年坚持手工制作挂面。顾家制作的挂面,从选料到用料,天然无污染无添加,不仅要求干净卫生,挑剔到用的炭火的气味都不能有差错和变化,他们几代人练出来的高超技艺,生产的挂面细长有韧劲,绵软有弹性,下水如游丝,入口即化。顾家挂面搭在屋檐下晾晒,2米多长,丝线一样垂下来,随风摇曳,像一道雪白的瀑布,成为村里的一道靓景。据说,村里有一石磨,常年磨面只供顾家挂面之用,当时在沁源和安泽一带是屈指可数的挂面世家,很有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除此之外,在渣滩有很多有名有姓的工匠,比如孙家粉条,付氏石匠,李家铁匠、连家木匠,郭家纺绳、史家泥匠等等,他们凭借一双巧手,一份执着,用智慧和勤劳,把日常用品编制雕刻成了艺术,给普通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最值得一提的还数郑家造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渣滩得天独厚的环境、气候、水源为种植生麻植物提供了必要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还由于当地四季分明,保证了造纸原料不会在暴晒和极寒中变质,渣滩村有着悠久的造纸传统,其中郑家造纸一直很有影响,直到现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郑变和手工麻纸厂,是从祖辈继承下来,游离于村外,与村子被一条水渠隔开,可见环保意识自古就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西山半山腰处有一块巨石,石上有摩崖石刻一处,雕刻的年代不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石刻在上,山泉在下,再下就是纸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据郑变和讲述,石头上雕刻的是蔡伦祖师爷和水母娘娘,以及蔡伦的两个弟子,现石刻年久风化,已分辨不出原本的面目,但这里却一直是郑家造纸膜拜礼敬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祖祖辈辈的造纸者都要购买贡品虔诚敬拜。佛像、泉水、纸坊相互相依,浑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郑家造纸,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从1827年传承到今,将近200年的历史,郑变和的儿子也子承父业,继续手工麻纸的技艺,已经传承了五代人。当年郑变和的曾祖父就是远近有名的造纸匠,传到郑变和的爷爷经营,是造纸业最兴盛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麻纸作为以前人们日常使用的物品,当时用途非常广泛,是书写、糊窗、吊顶棚的最佳纸张,更可以用来裱糊狮子头、龙头、灯笼等,用于每年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手工麻纸由于质地均匀、拉伸力强、纤维长、纸浆粗、纸质坚韧,虽历经千年不易变形、变脆、变色,具有很强的吸墨效果等特点,是古人用来书写地契、房契、买卖契约的首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郑变和手工麻纸厂,依然保留了最古老、最原始的制作工艺,一座巨大的石碾、一个洗麻池、一个淹制地、一个蒸料炉,还有淹纸架、淹纸帘、晒纸架、晒纸刷、剁麻斧等专用工具。郑变和瘦弱的身躯,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着精明和光亮,他躬身劳作在造纸的工序里,一丝不苟,如今郑变和手工麻纸依然供不应求,讲究的书法家、画家,对纸的要求严苛,因此他们总会通过各种手段打听到深山里还有这种纯手工的优质麻纸,因此订单不断。他说:不愁销路,就是产量不够,因为要保证质量,不求卖多,只求质量第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质量为上的家训传承,使得郑变和手工麻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能够存在,存在的价值已经不是单纯的物品,它蓄含了历史传统和精湛技艺,由物质上升为精神,是省级非物质保护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渣滩村因为有一股有个性有灵性的泉水,成就了各行各业的精工巧匠,虽然大多已随着社会的发展退出历史,但仍有一些还很坚挺,那就是郑家手工麻纸,秉承,赓续,坚守,惟愿传统产业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2022年3月30日 程庆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