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航天日主题是</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航天点亮梦想”</b><b style="font-size:20px;">,旨在进一步宣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b></p> <p class="ql-block">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点 35 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24日是中国的第7个“航天日”。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2周年的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b>《中国航天日》</b>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b>“中国航天日”。</b></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海报夺人眼球。这幅名为《九天漫书》的海报画面风格有浓厚的中国风,符合现在流行的国潮元素,同时切合今年航天日主题。</p><p class="ql-block"> 据海报作者石萌《九天漫书》的创作灵感源于海南地标性的文昌发射场。</p> <p class="ql-block"> <b>可上九天揽月 " 则憧憬着我们的梦想</b>。从 " 东方红一号 " 到神舟十三号,烙印的是中华儿女对 " 飞天梦 " 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在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5部队、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29工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15部队-21支队)。</p> <p class="ql-block">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暨《东方红一号》第二颗《实践一号》和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侦查卫星《尖兵一号》的研制工作,既705-1任务。</p><p class="ql-block"> 使我能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自豪!这是我一生当中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段人生的工作经历!事过境迁,50多年前的工作情景。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重量173公斤。超出了原设计的150公斤。比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都重。同时也说明当时,我国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力之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b></p> <p class="ql-block"> 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重83.6公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b></p> <p class="ql-block">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拉维纳尔角发射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 重量只有8.22公斤</p><p class="ql-block">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阿斯特里克斯”卫星(Asterix)重38公斤。</p><p class="ql-block"> 日本1970年2月11日 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OHSUMI)号。卫星重94公斤</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与日本只差两个月,如在早一点中国就是世界上,排在第四位能够自主研发,发射卫星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基础,拓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于1971年3月3日发射。</b></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又荣幸参加其它几个型号卫星研制和试制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的第二颗 “实践一号” 实验卫星及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既705—1任务)的工作。1984年1月获得航天部五院颁发的该任务的立功“嘉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b>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b>,于1971年3月3日发射。卫星重221公斤,外形与”东方红一号”相同。似球形的多面体,其中28面贴有耐长期高电粒子辐照的N/P型太阳电池片,直径1米。(基本上与东方红一号同时研制的)运行轨道参数为:近地点266公里,远地点1826公里,倾角68.9度,周期106分钟。</p><p class="ql-block"> 实践一号是中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同时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星。</p><p class="ql-block"> 这颗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工作了8年,于1979年6月17日陨落。它的主要任务是试验太阳能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长期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在运行期间对空间物理环境进行探测。卫星上的探测仪器有红外地平仪、太阳角计等。</p><p class="ql-block"> “实践一号”卫星为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侦察卫星(既 705—1任务)</b></p> <p class="ql-block"> <b>《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侦察卫星(既 705—1任务)</b></p><p class="ql-block"> 尖兵系列卫星:是中国的军用对地观测卫星,为战略导弹提供地面固定目标的定位,分为返回型与传输型两大类。</p><p class="ql-block"> “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顾名思义—中国的侦查卫星。</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尖兵一号”卫星。起飞20秒后,由于运载火箭发生故障空中爆炸发射试验失败。</p> <p class="ql-block"> 事隔一年,于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52秒第二次发射”尖兵一号”卫星。自1970年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来,这是中国的成功发射的第四颗人造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侦查遥感卫星。</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p> <p class="ql-block"> 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回收舱于11月29日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降落于贵州省普定县并回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次返回式可回收的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在空间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能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由于卫星是定点回收,计划是在峨眉山附近着陆。比预期落点有偏差。回收后查明:是回收舱在再入稠密大气层过程中裙部被烧毁,部分电缆和仪器损坏,致使回收舱在返回中伞部分系统未起到作用。成为硬着陆,片盒损坏,部分胶片被曝光了1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回收仓用来定点的付降落伞没有打开,反而主伞打开了,这样回收仓随着降落伞慢慢的飘移到贵州省普定县。</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返回技术,飞船和航天员必须采取与返回式卫星相似的方法返回地球,只有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才能为我国载人航天打下基础。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全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图为代表团成员参观雅尔塔里海港。左起:杨嘉墀@、彼得罗夫斯基、杨树智、卫一清、钱骥、赵九章,团长赵九章。</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 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后因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卫星发射计划581工程延期。</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47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五院院长钱学森认命孙家栋为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1970年由五院502所与我们529 技术一室合作,共同研制和试制尖兵一号卫星的中间电路 ”姿态控制部分”(施密特触发器中间线路控制部分)。</p> <p class="ql-block">由我设计的JB-1施密特触发器双面印刷电路板</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参加了尖兵一号姿态控制中间线路“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控制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线路部分的调试和高低温的老化测试。筛选三极管和电阻电容的工作。对删选元器件的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对于不合格的元器件是绝对不能上天的。大概挑出来的只有15%—20%的元器件合格。这部分的施密特触发器的双面印刷线路板是由我设计和组装的。还参加了这部分”中间电路姿态控制”机箱的绑线工艺和组装任务。</p> <p class="ql-block"> 为了 能够保证侦查卫星的摄像镜头准确的对着地球上的目标。如镜头稍有偏差,卫星就会照的满天星,侦查卫星就失去了它意义。</p> <p class="ql-block"> 卫星上的红外地平仪根据接收地球的红外光的强弱,就是利用收集地球的红外光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的电信号,通过末级功放,用来控制卫星的大小喷管阀门喷气,利用反作用力,从而到达纠正卫星的姿态,这样卫星镜头就会准确的对着地球上目标,起到侦查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北京没有加工双层和多层印刷电路板的工厂。只有天津红卫钟表厂可以加工生产多层印刷电路板。姿态控制中间线路大部分的印刷电路板都是在天津加工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所在的单位总字815部队21支队开具的“”军人通行证” (那时出差都要开具军人通行证可以优先) 从北京站乘坐早上6:45分北京到天津的快车,列车是多少次我记不清了?晚上再回到北京。为了完成印刷电路板的加工制作任务,一个星期要跑天津一到两趟。</p> <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是姿态控制部分的可靠性班子的负责人之一。负责印刷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固封工艺等及对这部分各项例行实验。其中包括:对中间线路“整体机箱”部分的加电工作状态测试,进行加速度实验和破坏性实验的 测试工作。那时需要到东高地航天部一院(七机部一院)做加速度试验。加速度试验时:当物体与加速度达到一定的共振时破坏性最大。做完破坏性实验的就不再能上天了。周总理指示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p> <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到11月接到组装焊接该卫星“红外地平仪”的工作。11月组装完成后,由于任务紧迫,任务重,需要赶时间。急需要乘坐飞机到上海复旦大学的”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 给“红外地平仪”的线路做辐照实验。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所以订好的婚期,只好往后推迟了。</p> <p class="ql-block"> 当时,502所所长杨嘉墀、戚发轫、502所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党言斋,指派我们三人。(其中有502所李和张二位同志)出发前一天特意嘱咐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这次任务!</p> <p class="ql-block"> 为完成这次任务,推迟婚期受到529领导田巨生(曾任航天部五院副院长)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尖兵一号”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后。获得五院、529领导对我在705-1任务工作中的认可。在1983年航天部五院评功受奖活动中被授予“嘉奖” 并颁发了“嘉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b>文:六中老同学的“读报有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