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期待心中的春暖花开》

卫思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自3月24日起,被封闭在住宅小区内已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期间除了去户外参加核酸检测外,就是老老实实宅在家里。生活物质开初有些紧张和缺失,之后有所缓解。人时常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忧郁、伤心、害怕、恐惧等等,而集累到一定程度会更加升级,以致伤害身心健康。因此,学会释放情绪很重要,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远离网络信息,安心读些书,听些音乐。人生酷似一场颠簸性的旅行,时而向上,时而向下,重要的是保持定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今晨,站在家中的露台眺望远方(见附图),停靠在黄浦江西岸的游船继续停运,一栋栋高级写字楼仍然不见人的踪影,关乎上海供应的上海供销大厦恰似依然人去楼空。将目光收回黄浦江东岸,这边风景独好,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树木又焕发出春的气息,一天一个样子,美,很美。可是,此时此刻鸟的叫声好似有些悲凉,而花草是乎也没有往日的芬香。令人看不懂的是,此时此刻绿葱葱的树不知在说什么,也不知在想什么?昨晚,写过一段话:一座城市在经受大风大浪的洗礼过程中,最不应该动摇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午间,朋友来电话询问和问候,上海疫情如何?你又如何?一一如实作答,还可以,还可以。结尾问到,如何理解你所写的“城市文化根基”?说实话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总的感觉是城市文化具有广泛的内含,比如城市名人名物、地方风俗、地方音乐戏曲、建筑等等。这里仅凭印象说一点点碎片化的体悟。比如,在北京,老北京人都会以属于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为荣,喜欢谈天说地,政要、明星、花边新闻、阴阳八卦统统在谈论范围。而在上海,上海人不喜欢谈时政,不喜欢议论与已无关的事物。但必须谈生活,必须去新天地,去咖啡馆,去时尚街,必须追求过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小资生活。他们见多识广,勤劳聪慧,细心精明,海纳百川,骨子里深藏着某种优越感和傲慢的基因。他们性情温和、温顺,财产划分一清而楚,,,,等等。在此难以一一道之。然而,上海人的温和、温顺或许是有条件的,疫情之下,发生的种种冲突事件,表明当触碰到上海人的利益时,他们也是满历害的。当然,现如今在2500万上海市居民中,还有多少口持沪语的真正的上海人呢?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一定是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共同打造的。不知如上表达对不对,或许是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p><p class="ql-block">期待心中的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卫文字</p><p class="ql-block">大卫摄影</p><p class="ql-block">2022/04/24/周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