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读书,在文字中遇见他人

燕子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b>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书有感</b></p><p class="ql-block">最近读一本书《教育是美的》,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老师写的。平时他看见好的景点,喜欢用手机拍下照片,写下一段感悟,随后分享在朋友圈。大夏书系的首席编辑朱永通先生看到柳老师的朋友圈,建议他把这些朋友圈的内容编成一本书。这书就此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 见字如见人,被文字吸引</b></p><p class="ql-block">当翻开这书,我就被书里的文字与观点所深深吸引。因为书里有作者火热的思考与感悟,极有启发性与共鸣感。因为在平时,上课,读书,跑步,旅游,甚至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会产生很多想法与感悟,并习惯把它及时记录下来。觉得某一个时刻对某一事物的感悟,发自于内心,唯我独有,属我原创,过了也就过了,不记下来可惜,记下来就能定格生命,留住记忆。因为真实,因为原创,它于我就有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书中,见袁老师也是如此,感觉就如遇到知己。只是他写得文字更打动人,思想更深邃。见文如见人,被文字吸引,随着他的文字,跟着他的感受,一页又一页,去细细的感受他的感受,去观察他的观察。读他人写的书,就是潜入作者的内心,来一场深度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b>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个温情之人:感悟一草一木</b></p><p class="ql-block">他在书中说:“美,善良,襟怀坦荡,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相信,一个爱美的,善良的,襟怀坦荡的,能面对一草一木获得感悟的人,一定是个好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有默契的。这样有共性的人在一起,都会是相互的阳光雨露。”</p><p class="ql-block">读到这一段,突然升起一种感觉,会写书的人真好,会写书的校长更好。短短一段文字,就能表达他对人的理解;短短一段文字,就有被治愈的感觉。所以见字如见面,相信他作为一个校长,除了有职权之威,会更显人性之美,会更有人性之温度与温情。这样一个校长,定然受人敬重。虽然不曾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4 生命深处的柔软:感悟所见</b></p><p class="ql-block">他在书中说,相信一切生命的深处都有最柔软的地方,会让最坚硬的物质融化。能体察万物,方能对万物有所感怀。就如古代的文学大家们,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他们所写下的名篇,都是写对天地万物,草木鸟兽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比古人更幸运,能借着一张张自己拍的照片,以及附上的文字,发至朋友圈,用更快捷的方式与他人分享生命体验。记得《全脑教养法》这书中说,一个人的大脑,能被一次一次的体验与感悟所重塑。感受越丰富,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越丰富。每一次体验,都能激活特定的神经回路。被激活的回路,能决定我们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性质,包括从感知形象和声音到更抽象的思维和推理等多个方面。看袁老师写的感悟,猜他的大脑回路是一次次被激活,在重新布线。作为读者,我也一次次被触动,猜我大脑的神经回路也在被激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5 解惑:教师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他问:“教师是什么?”他问过名教师,也问过特级教师,问人无数,却问倒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为啥会问倒呢?因为这问题太底层,底层到以至于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就如问:1+1为啥等于2一样。当一个人去思考最底层的问题时,就容易探索到问题的本质。当弄清晰了问题的本质,更容易还原教育本来的面目。</p><p class="ql-block">袁校长继续问:“什么是教师?”他说,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着人的生命成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不同的层面。他说,他不喜欢提教师的专业发展,他喜欢使用“教师的生命成长”这个概念。当一个校长有此理念,他就会把“人”摆在首要位置。其实,当一个教师有“人”的尊严时,才有所谓的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因为“跪着”教书的人,是教不出“挺着胸膛”做人的学生的。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个人只能给别人他已经拥有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所以,他更鼓励教师拥有“人生”。他说,一个教师要趁着年轻,把一生需要写的论文都写完,准备好,早点把职称这点事完成。然后,去做点原创性的事。去做一个“情怀,担当,原创性”的教师。因为他所在第十中学,曾经杨绛先生在那里当了一年校长,但她离开了学校。若用教师的专业标准衡量,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没有读过师范,没有教师资格证,专业思想还不坚固,当年老校长王季玉屡次挽留她,她都执意离开学校而去。但这都没有关系,杨绛先生成为了一个“大家”。</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其实又被触动。因为我自己在评下高级职称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感到迷茫与困惑: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到底是谁?我要去哪里?这种迷茫,需要被人点醒,被事触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6 结束</b></p><p class="ql-block">他说,无论去跨界,交互的,综合地,辩证的观察、思考,都或许有益。走出去,才能回来。离开自我,才能找到自我。教育也一样,老师也一样,走出去,才能回来。就如离开学校,才能找到学校,离开专业,才能回到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他的书,看他的文章,就如获得一位良师益友,一位和善的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此书,心灯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