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阴老腔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长期在陕西华阴广泛流传,也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在陕西省华阴市非常受欢迎,老腔以其大胆的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中国最早的摇滚乐。老腔用艺术形象表达人民生活和文化表述的风格和特点,在当下,老腔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老腔更有活力,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老腔,让老腔结合现代流行趋势得到更多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单说华阴老腔,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提起2016年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在春晚上表演的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由于华阴老腔其声音高亢豪放,被称为中国古老的摇滚乐,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华阴老腔作为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一定的重视,在各类舞台上都可以看到华阴老腔的身影。</p> <h3>华阴老腔,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据《化阴戏曲志》记载,“老腔”起源于西汉,成熟于明朝,至今流传至今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是最古老的喜剧艺术中意之一。据说在汉代早年间在军队里经常见到老腔,为了在战场上鼓起士气,用陈旧的曲调大声唱起歌来。关于它,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即华阴是当时的粮仓,用水运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咸阳,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大声喊着船号子,一边用木角敲了一支船饼坛,从此长出了古老的曲调——老腔。随着时间推移,老腔成为陕西省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基本传承于家族内部。乡亲们在做农活时,喜欢对着山川河流扯出宽嗓大喊,并伴上自己制作的月琴,胡琴,惊堂木等乐器,使其磅礴浩大,展现男子豪迈特征,使老腔成为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财富。</h3> <p class="ql-block">老腔戏的剧目浩繁,现存的有二百多个,其中以西周、列国、三国、唐宋时期的历史剧最多,约一百二十余本。如“黄河阵”、“临潼斗宝”、“三战吕布”、“失街亭”、“战冀州”“出五关”、“三气周瑜”、“征南”、“征北”、“征东”、“征西”“金沙滩”、“返大同”等。</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反映民国生活趣事和纯武打剧目,数量较少,约二十多出。如“秃子尿床”、“教学”“挖蔓菁”、“董烂子卖他妈”、“王迷眼办亲”“收羌白”、“耍社火”、“比武”等。 五十年代陆续移植了历史剧十几本,如“逼上梁山”、“斩李广”等。六七十年代还创作和移植了十多本现代剧,如"刘胡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p> <p class="ql-block">在现在这样的“快速消费”时代,面对欧美文化的侵略等危机,发展传统文化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我们更应该采用更多的形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中,华阴老腔作为首批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极大的传播价值。2006年,选入国家非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华阴市华阴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的建立,2012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登场。从2015年东方卫视的《中国之星》的演出,到2016年声音雪晚会和歌手谭维维合作的歌舞表演节目支持率1位,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传统文化比较时,华阴老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巧妙和新媒体结合的潜力,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更为利落。从传播学观点看,华阴老腔具有以下传播价值:华阴老腔通过媒体化的手法,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无形文化遗产的特色不论在电影《白鹿原》中极具特色的插曲,或者2016年春晚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都可以感受到老腔背后的豪迈,顽强的特征,为电影增肥添彩,与学术电视相结合,更具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电视是一种视觉化强感性传播媒介,学术是传播一种理性概念知识体系的媒介,用感性的传播载体去承载理性的传播内容,让二者结合,将学术知识电视化,是对枯燥的文字媒介影像化表达的转换。华阴老腔与电视等媒体的成功结合,让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