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关于学术上千百年来赤壁之战发生地的战址争议,随着当代湖北蒲圻的更名赤壁,似乎因某人的题字产生的社会影响而盖棺定论,然而,史学界对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结果是完全不认同的。同为对待历史问题的官方发声,个人认为前朝较之当代严谨考究得多,也从侧面映证时下官员学养的晦涩羞惭。今天,编辑推介一篇文章,让今人再从前人的历史维度,认识一下前朝对赤壁战址怎么认知的官方说法,或许可以理解争议为何越来越大的故事缘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梁敢雄</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曾国藩的提议下,由统管长江中下游各镇水师的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聘请了当时著名地图学专家马征麟把关,组织了专门的考察船队,对长江中下游两岸各重要港口与洞庭、鄱阳两湖要地的地理形势与历代战争遗迹作了周密的实地考察,往复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耗时近年,行程万余里,最后由马征麟将考察的结果绘制成大型的长江军事图。</p><p class="ql-block">此图为朱墨双色套印,方向为上北下南。有朱絲网格把每幅图划分为32方格,每格边长2.5分,每方折合5平方里,换算成比例尺约1:30万。图全长330厘米,宽16.5厘米,剪裁后分为图6册,每册12幅。</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自行测绘的第一部长江河道图,也是关于长江河道的第一部历史地理专著。也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绘制最精确、比例尺最大的一幅长江中下游河流水道军事地图。</p><p class="ql-block">马征麟在多幅长江图上的空白处,对所标出的诸多地名特别是历史上发生过战事的地点分别题写了少则一二十字、多则两三百字的地名标注。在多幅图中地名标注少则有几条、多则竟达几十条,密密麻麻地填満了全幅。除图册外,另有四卷阐述——《杂说一》至《杂说四》,对一些涉及长江河道的演变及周边湖泊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p><p class="ql-block">全书题名为《长江图说》,于同治九年(1870年)由金陵水师提署刻印问世。黄翼升以长江水师提督、军门节制五省各镇的诰授振威将军的身份在《长江图说》序中,将其创作的由来作了简要介绍,强调《长江图说》乃军方权威大典。翌年(1871年)湖北崇文书局亦将《长江图说》分成五册于武昌重新出版。</p><p class="ql-block">兹将在金陵提署版《長江圖說》1的多幅图上马征麟题写的有关赤壁之战的地名标注与在《杂说》中有关论述举例如下:</p><p class="ql-block">㈠《水经注》:“江水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按:此即赤壁烧曹操军处。东坡不误。旧有矶临江,谓之赤鼻矶。今其下为鸡窠小湖,湖外有洲,距江数里矣。(见卷五图册三第八幅图地名标注)按:《水经注》所指的左迳赤鼻山,即江北黄州赤壁。马征麟称赞苏东坡指此地为周瑜火烧曹营处无误。</p><p class="ql-block">㈡石头关,一曰赤壁山。《图经》以为周瑜烧曹操船处。顾氏祖禹从之,非是。(见卷六图册四第十幅图地名标注)按:蒲圻赤壁,包含相连的石头山、金鸾山、南屏山三座小山。史上常称其为石头关、石头口,石头驿等等。唐代诸多地志(或曰图经)主张其为破曹战址。</p><p class="ql-block">㈢临嶂山南有峰曰乌林,俗谓之赤壁。㈢沌阳,晋县,治临嶂。下属江夏郡,宋齐因之。……宋绍兴四年,岳武穆平贼曹成于汉阳,移次临嶂。咸淳中德安府尝迁治此。(㈢与㈢’两处地名标注均见卷五图册三第九幅图。两者均为临嶂的介诏:前者言其山峰、后者言其典故)按:㈢言“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是暗引南朝无名氏《荆州记》的说法(见《太平寰宇记》中“淮南道·汉阳军”文转引,该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P2585)。㈢言沌阳县治临嶂,其后的删节号,是笔者表示此处省略了原标记中晋荆州刺史陶侃曾移治临嶂以及豫章刺史周访追贼杜曾至沌阳败之等等文字,下再接南宋岳飞曾移驻、德安府尝迁治临嶂等典故。马氏细数了临嶂历史上的种种典故、特别是其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并不大出名的战事,却只字不提曾发生过赫赫闻名的赤壁之战,更不解释其“俗谓之赤壁”的缘由,足见马氏认为历史上赤壁之战与临嶂山毫无关系!</p><p class="ql-block">㈣赤矶,亦曰赤壁山。《水经注》以为周瑜烧曹操兵处。(见卷五图册三第九幅图中地名赤矶的标注)按:在同幅图中:“临嶂山”三字和山的图形均标画在江北沌口附近;“赤矶”二字则标写在沌口上游江北的百人山对岸。由于该图幅中标记的条文太密,本应分开标注的上条㈢与本条㈣竟被挤而连写在一起了。今按该图中本有临嶂山与赤矶两处地名,故仍将其标注分列为两条。本条中“《水经注》以为周瑜烧曹操兵处”有微误,句中的烧字应为诈字,理由见下条㈥中所引《水经注》之原文。㈤对于赤矶,《长江图说·杂说三·东迆北》中提到过:“右迳赤矶,又北过三里许,左岸有纱帽山。《水经注》‘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按:百人(山)盖即俗称纱帽山,赤壁说见后。”按:对于江北的百人山(俗称纱帽山)对岸亦名赤壁山的赤矶,马征麟指出它曾被《水经注》以为“昔周瑜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但他并不认同此说,而称“赤壁说见后”。所谓“说见后”即见于赤矶下游、《水经注》提到的“江水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马征麟紧接着按曰:“此即赤壁烧曹操军处。东坡不误”(见标注㈠),亦或见于下文</p><p class="ql-block">㈥所言三江口下游三十里大江所迳的赤壁西。㈥在卷十《杂说二·江汉合流》中,马征麟指出:“左迳团风镇…至三江口(在举洲下)与右江会,又南(三十)迳赤壁西,周瑜烧曹操军处,苏氏所赋是也。《水经注》谓此为赤鼻山,而以烧军赤壁在汉阳,误也。”按:《杂说二》指出:左迳团风镇后,在三江口下游30里的赤壁(此即标注㈠中引《水经注》所指的赤鼻山)其西面一带即“周瑜烧曹操军处”!马氏再次强调苏轼《赤壁赋》中指此即破曹赤壁(即“此非孟徳困于周郎者乎”等文句),是正确的!至于言《水经注》“以烧军赤壁在汉阳,误也。”此处并非指某些古人曾主张的在汉阳的临嶂山(按:《水经注》并没有指其为赤壁),而是指在汉阳百人山(即纱帽山)对岸的赤矶(见图册三第九幅图所标地名百人山与赤矶,后者史上曾属江夏县)!马征麟纠正《水经注》之谬,指出以此为烧曹操军的赤壁则“误也”!</p><p class="ql-block">马征麟(1821—1893),字素臣,安徽怀宁人。晚清著名地图学专家、地理学家,曾从曾国藩襄赞军务。他精通地理、地图,除著有《长江图说》外,还另有《历代地理沿革图》《长江津要》传世。马氏的《長江圖說》是中国长江河道的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历史地理专著,也是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绘制最精确、比例尺最大的长江中下游河流水道的军事地图。《长江图说》旗帜鲜明:</p><p class="ql-block">⒈明确地否定了蒲圻境内的石头关赤壁;</p><p class="ql-block">⒉明确地纠正了《水经注》主张又名赤壁山的赤矶昔为周瑜诈败曹军处之误;⒊根本不认可在汉阳境内其南峰名乌林的临嶂山,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有任何关联!</p><p class="ql-block">⒋唯一肯定了黄州赤壁才是周瑜烧曹军之处,并两次强调苏东坡所说无误。按:清代《长江图说》主张黄州赤壁说唯一不足之处:是对自南宋至民国以来历代地理学家強调的战址赤壁应在樊口之上而非在樊口对岸的黄州之強烈责难未能作出回答,与黄州赤壁密切相关的团风乌林亦无半点解释。(摘自待刊拙著《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及其流传史》中编)</p><p class="ql-block">附记:这里顺便提及作为《长江图说》的策划者与出版者的黄翼升,在考察长江两岸历代战争遗迹时,见到蒲圻江岸边摩崖上刻有“赤壁”两个横排赤色大字。黄翼升知其为明朝人张庭榜书,却被人误传为千古题壁、甚至吹嘘为周瑜所书,误导游人甚广。鉴于其山色根本不是赤色的,当地人称此处为金鸾山,黄便草书了一幅三尺见方之大的鸾字,命人镌刻在摩崖赤壁二字的上方,且在鸾字上刷上金粉。黄在此摩崖上镌刻巨幅金色鸾字,意在声明此地名金鸾山,以纠正摩崖下方“赤璧”之误题!有趣的是,黄翼升镌刻在蒲圻摩崖上的这幅草书鸾字,被人拓印下来后置于镇江金山寺会客堂壁上,落款为星沙黄翼升。星沙即长沙,为黄的籍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