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量感培养,提升核心素养——记葛坳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线上观摩学习活动剪影

陈艳

<h3> 2022年4月21日—22日,赣州市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围绕“量感”培养为核心,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了为期一天半的主题研讨活动。</h3> <h3>  活动的序章是由省教研室宋显庆老师的专题讲座拉开帷幕,聆听了宋老师的《量感的培养与发展实践探索》讲座,对量感的理解与培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行进的方向。</h3> <h3>  宋老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量感培养、核心素养”:<br>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br>二、量感的含义与价值;<br>三、践行策略与案例解读;<br></h3> <h3> 王老师教学的《认识面积单位》,高效组织课堂,精化教学环节,做好教学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活动,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探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交流、创造、发展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的高效。</h3> <h3>  谢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等操作活动,切身感受克与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发了一个两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在探究千克的时候,用了两包500克的食盐用天平秤刻度指向1,很自然地让学生从认识克过渡到千克的认识,让学充分感受1千克=1000克。整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学生在快乐氛围下学习,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板书设计巧妙美观,特别贴合课堂内容。</h3> <h3>  徐奕老师围绕两节课例,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剖析:量感是直观感受,量感不是机械教学出来的,要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出来的。特别强调具身认知:<br>1、实感:借助实物去感知,摸一摸、量一量、搭一搭、掂一掂……<br>2、实境:在真实情境中去亲身体验<br>3、离线:想象</h3> <h3>  肖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从一个小故事开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从做实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使水上升,乌鸦就喝到了水”,接着倒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确实是占据了空间,而且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概念。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尤其感受1cm³,1dm³,1m³ 的实际大小是个难点。肖老师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建立空间观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如:从学具盒中找出1cm³ 的正方体摸一摸,演示1dm³的正方体教具,并同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对1m³大小认识时,做了1立方米的框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对1m³的大小有了明确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h3> <h3>  张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单位》。在教学中,张老师贯彻体验性原则,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体验某一类量产生的必要性,在精心设计的操作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量的大小,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与推算的对比体验中,让学生形成量感这一重要的数学素养,依托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通过实感,实境等具体认知,助推学生“”量感”生长,丰富“量感”体验,促进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教学中不断关注知识间的联结。</h3> <h3>  宁老师的《深度体验,让学生的“量感”自然生长》点评指出“量感培养策略”:<br>一、迁移类推,找准量感培养的起点;<br>二、多维体验,建立量感培养的标准;<br>三、单位累加,体会量感培养的本质;<br>四、思维操作,内化量感培养的认知;<br>五、联系对比,构建量感培养的体系;<br>六、多元练习,拓展量感培养的维度。</h3> <h3> 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校数学老师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积极发表自己的心得。</h3> <h3>感谢8位领路人的示范引领,我们要以你们为榜样,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你们的方法,在反思中自然生长。</h3>

量感

学生

培养

体验

素养

教学

老师

学习

活动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