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试想一个情景。<br>如果你自己或者你的孩子最近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的成绩只有60分,在以前平均会得80分。那么对这次考试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br><br> <br>题太难?自己没努力?自己太笨了?生病了,状态不好?最近运气不好?<br>......<br><br> <br>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往往不是取决于事件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做出理性的归因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玫瑰]<br><br> <br>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br>伯纳德•韦纳(B.Weiner),生于1935年,至今已87岁高龄。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br>韦纳在心理学家海德、罗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归因理论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上一次行为与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比如我驾照第一次没考过,要不要继续考第二次,这就取决于我的归因了。归因,就是这两次行为间的重要环节。<br><br>丽的宝贝:<br>这个情绪ABC里的B,如何解读太重要了[鼓掌][鼓掌][鼓掌]<br><br> <br>(一)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br>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论点<br><br> <br>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br>比如王熙凤,性格泼辣,管理荣国府很有经验;当贾珍提出请凤姐打理宁国府时,凤姐当仁不让。因为,她管理荣国府有成功经验。<br><br> <br>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br>比如,孩子上个月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效率大大提高,月考取得了好成绩,他认为这是他积极努力的结果,那么下个月,他依然会觉得自己能考好,也会积极乐观。<br><br> <br>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br>比如,我期待自己工作上能成为优秀员工,那么我就会多努力,积极参加培训,也许到了年底,我就会成为全公司最优秀的员工。<br><br> <br> (二)韦纳归因理论的六因素与三维度<br><br> <br>六因素<br>根据以上三个方面,韦纳认为,人在解释成败时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br><br> <br>1.能力 <br>即个人评估自己能否胜任该项工作;如我已是高中生,写一篇400字的作文,我是可以完成的。<br><br> <br>2.努力 <br>即个人反省在工作中是否已经尽力;如我每节课都认真听讲;我做梦都在想怎么把课讲好。<br><br> <br>3.任务难度 <br>即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如这次考试有部分内容没学过。<br><br> <br>4.运气 <br>即个人自认为此次各项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如这次考试老师监考不严,我抄了一道题的答案,居然对了,好运气<br><br> <br>5.身心状态 <br>即工作中个人的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如考试那天我生病了,所以,没发挥好。<br><br> <br>6.其他因素 <br>即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其他事与此有关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如监考老师换成了外校老师,气氛特别紧张,所以,没发挥好。<br><br> <br>三维度<br>韦纳进一步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维度:<br><br> <br>1、控制源(内控-外控): <br>指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还是外在环境(外控)。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如果个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骄傲、自豪感和满意;将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感到不公。比如如果个人认为某同事当了领导,是因为他会和上级领导搞关系,自己就会觉得不公平,生不逢时;再比如,孩子考试时发了B卷,B卷明显比A卷难,孩子就觉得很生气,对他不公平。<br><br> <br>2、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稳定的,其他各项则不稳定。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将期望未来再度成功;将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如能力缺乏,任务很难,将预期再度失败,从而产生冷漠、抑郁的情绪,倾向于放弃类似任务。也就是任务是远超出个人能力的,再做一次也还是失败,还不如不做。<br><br> <br>3、可控性(可控-不可控) :<br>指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维度上,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无法由自己控制。如果将失败归于可控因素,如努力,则会感到内疚,下次做出努力;归于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则倾向于不作为。比如孩子觉得这些题都不难,只要多努力就能考个好成绩,他就会责备自己,觉得真不该偷懒,并暗自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努力考好。<br><br> <br>韦纳发现,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时,人是最消极的,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使人动机水平降低,并产生情绪失调。比如当孩子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孩子会觉得就这样了,努力不努力都没有用。<br><br> <br> (三)韦纳归因理论的最基本结论<br><br> <br>1.无论成败,归因于努力都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br>努力而成功,会感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会感到愧疚,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br><br> <br>2.在取得同样成绩时,能力低者应得到更多的奖赏; <br>比如,咱们平常说的笨鸟先飞,它最后能成为头鸟,这就是它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应该得到更多奖赏。<br><br> <br>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但不努力的人则应受到最低评价。 <br>比如一个部门的同事中,有专科生,也有博士。专科生知道自己起点低,就努力奋斗,虚心向大家请教,最后能和大家完成一样的任务,大家都对他评价高;而博士生,能力高,但总觉得怀才不遇,不好好工作,大家对他的评价就会比较低。<br><br> <br> 二、归因理论的实验<br><br> <br>为了验证归因训练是否有效,奥沃瓦里(Overwalle)等人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研究。他们挑选了130名在入学第一学期末通过经济学考试的大学生,将这些大学生分为三组,一组为对照组(A组),另外两组为实验组。其中给一组实验组看录像(即B组-看录像组),给另一组实验组在看录像外还要进行学习技能训练(即C组,录像+训练)。录像呈现了对入学第一年时学习困难的高年级大学生的采访,采访中受访者在谈到第一年的学业失败这一事件时,分析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指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有人提到自己当初对课程内容缺乏深刻的、有整体结构性和连贯性的理解,有人承认自己那时候努力不够,有人认为当初自己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第一年的学业失败进行的比较合理的归因。而非把学业失败解释为自己能力过低。因此,该实验是在对两个实验组进行归因训练。<br><br> <br>归因训练的结果是,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经济学考试成绩比对照组明显要好,而且这一进步在所有学科的考试中都显现出来。实验结果还表明,两个实验组的提高程度是同等的。这说明录像提供的归因训练产生了有效的作用。一般认为,归因训练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太清楚的情况下和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更有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能够相信努力的作用。<br><br> <br> 三、教育启示<br><br> <br>在孩子的学习和整个过程中,归因是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成长结果的重要因素。科学运用归因原理,能够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行动动机,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努力。韦纳的归因理论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至少有这几个启示:<br><br> <br>1. 引导孩子将成败的关键归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行归因训练 <br><br> <br>韦纳总是强调,引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原因,比如归因于努力。这样的归因方式就是积极的,孩子会感到有希望,也会积极投入行动。如果孩子觉得考试失利是能力,或者老师有意刁难,孩子会感到难过或者不公,对孩子进行后续的行动不利。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归因,帮助孩子增强自信。<br><br> <br>比如孩子说,学英语太难了,单词记不住,句子看不懂,看来,自己这辈子是学不会英语了。如果孩子这样归因,就是归于自己能力不够,这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就放弃。可以这样帮孩子,如单词今天记5个,每个念10遍。等念完后,就让孩子说出含义,并且对孩子说对的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可以学好的,会让孩子慢慢产生自信。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可如此来做。<br><br> <br>进行归因训练时,我们可以从每次考试进行试卷分析入手。每一次考试,孩子总有会的题,不会的题,还有理解的模模糊糊的题。那就可以针对这些类型,让孩子对结果进行归因,然后家长对结果给予反馈和指导,促使孩子形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比如,孩子说某道题丢分了,是因为自己粗心了。那家长可以问孩子,下次可以怎么做就让粗心的情况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呢?孩子可能会说多练习。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我们的引导就达到目的了。<br><br> <br>2. 分析任务的难度,使孩子做出合理归因 <br><br> <br>除了学习,孩子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孩子说自己想在一周内做出一个完美的英语演讲课件。结果,日子快到了,孩子都没有做出来。孩子会觉得自己可能不是那块料。如果孩子这样想,那就不容易把课件做好了。那家长不妨帮孩子一起来分析目标的难度,让孩子知道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那样的目标,以目前的时间和精力来看,孩子能做的是什么,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可以做什么上,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可控,大大降低了孩子的焦虑,也让孩子有了自信。<br><br> <br>韦纳的理论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对成败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还会有疲劳、他人帮助等原因的影响,而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相同。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力也是有分类的,即便是先天的智商,现代脑科学也已经证明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所以,不绝对的看待,能把它的积极部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即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