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老屋

约维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2013年一个星期天,妹妹回家看望母亲,一进门就告诉我,大陆饭店已经修复,我们曾经居住近18年的老屋,在饭店东侧,被拆多年,这次也与饭店一同重建复原,近期将作为常州古城老城厢民国历史建筑对社会开放,这真是个好消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星期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仍旧兴致勃勃来到大陆饭店修复工地,想先睹为快,看看这座重建的老屋模样。大陆饭店位于局前街与化龙巷西北侧,紧邻新建小区京城豪苑。这时,重建的大陆饭店与我曾经住过的老屋,建筑外的围栏基本拆除,外装修也已结束,在京城豪苑现代高楼的映衬下,已不像记忆中那样高大气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向看管工地的工友表明来意:“让我进屋看一下吧,几分钟就出来。”工友怕违反工地制度,很勉强地说:“看一下就走,安全自负!” </p> <p class="ql-block">  乌龙庵2号的大陆饭店,重建后颇有旧时风采,这栋精致的小楼,中西合璧,在民国期间算得上常州最高档的酒店,达官显贵出入,加上木桥头有条南北向市河,绿水流淌,舟楫往来,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繁华。今日重修大陆饭店,可能考虑到安全出口和建筑上的美感,增设了一个朝北大门,修旧如旧,基本忠实原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居住的老屋,木桥头1号、3号,在重建时增加了地下层,还考虑了现代建筑需要的管网和消防设施,整体建筑抬高了近70~80厘米,除房子轮廓略为相似,其门窗设置、内部结构在尊重原貌上留下了很多遗憾,可以说除南山墙一段斜面外,其它都变了,房屋砖木结构改成了砖混结构,层高也从原来三层改成两层,进深也没原来深,原来整栋老屋有朝东两个石库门,都是门厅加两侧厢房的三开间,南山头有一侧门。现在重建后老屋只有一个石库门,还设计在最边侧,完全不像以前那样大气。走进大门,里面天井没有了,也不能直接上二楼,只与大陆饭店第三进客厅联通,变成了大陆饭店可以迂回转通的室内场地,是个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文管部门手中没有图片资料,也可能因为开发商从商业角度考虑认为老屋的复原并不重要。虽然老屋再也没有过去大杂院百姓百态的生机与灵气,不管怎样,在高高的现代化建筑群里,能保留一处历史建筑也算给老城厢的后人留下一个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每条街巷里弄,留下了我许多美好回忆。父亲当年是市委秘书,单位近在咫尺,上班步行即可,单位配发的半新旧飞鸽自行车大多时间停放在家里;家门口像我一般大的孩子,基本都用这辆车跌跌撞撞学会骑车;改革开放初期,邻居舅妈家第一个有9吋电视机,我们兄妹三人常常早早吃完晚饭就坐到她家看电视,虽然只有几个频道,屏幕还带有雪花,但这是我们难得的享受;母亲做教师回家很晚,每天的饭总是隔壁胖阿姨给我们煮好放在饭焐里,母亲也趁着礼拜天裹一次馄饨,你家一碗他家一碗端去,大家都说母亲的馄饨好吃;隔壁门里的陈叔叔是文革前后《常州日报》总编,他家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和我躲猫猫玩得出奇,一会儿钻到我家大床下面,一会儿又蹿到他家大橱后面,东藏西躲,快乐的游戏伴随着整个童年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屋还没通上自来水,煮饭喝水要到公共自来水站挑,一分钱一担,三家人家共用一口大水缸,在我读高中时挑水的事就主动包揽下来,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洗衣等都到对面井上,有说有笑热闹非凡。家里来了客,就是主人不在家也甭担心没人照应。正可谓:邻里好,赛金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搬家,我们离开了居住近18年的老屋,我总是趁着休息踩着自行车回老屋看看,邻居有什么事随喊随到。1986年夏,我在南通国棉一厂实习,知道隔壁胖阿姨被侄儿接回了南通老家,我几次从通棉一厂所在的唐闸镇赶到市区探望,每次去阿姨都热泪盈眶,大家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老屋,古城的老城厢您给了我很多深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2013.7.19</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撰稿过程中得到许多老师朋友的帮助,特此鸣谢:</p><p class="ql-block">《今日亚邦》主编王国铨先生;</p><p class="ql-block">老城厢北大街保官巷邻居老同学管慰勤陈老师夫妇的文学指导;</p><p class="ql-block">市政协委员、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会长、常州市历史地名提案者,老城厢北直街老邻居包立本先生;</p><p class="ql-block">老城厢白云渡润芝桥老邻居、老同事郇卫星先生提供场景摄影;</p><p class="ql-block">老城厢木桥头邻居、资深集邮爱好者王嘉善先生提供网络老照片;</p><p class="ql-block">老城厢木桥头邻居吴玉兰女士提供珍藏照片。</p><p class="ql-block">复原图由工业设计工程师钱一阳绘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