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

老猫

<p class="ql-block">  一夜春雨,惊醒梦中人。二十八年没见的老周,亦师亦友,居然在南柯陪我聊了一宿,知道他已经走了十五年,一个我心目中的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他居然又在躺椅上睡着了,伴随着昨夜的滴答之声。</p> <p class="ql-block">  2300年前,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来到了吴地松江,于是便有了申,便有了黄歇浦(春申江、黄浦江),那时的海岸线大概在嘉定、太仓、青浦、松江一线,滩涂一路向东百余里。</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上海,只是黄浦江畔滩涂里的几个无名的小渔村罢了。</p> <p class="ql-block">  之后的一千多年间,便有了上海镇,先后由青龙镇(江苏的青浦),华亭县(浙江的松江)下辖。</p><p class="ql-block"> 直至七百多年前的元朝,才有了上海县,也就是现在的老城隍庙一带(南市区),先后由松江府、嘉定府管辖。</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上海人,一部是随着滩涂一路向东迁徙的江浙人(吴人、越人),还有一部分越人是沿着海岸线来的渔民,落户在浦东的沿海区域,这些大概就可以称之为土著人了,上海的移民文化由此发端。</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的语言属吴语系,所谓吴侬软语,文化渊源则来自于吴越文化,尤其受东晋、南宋的影响最大,南北交融。曾朴的《孽海花》、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中均可一窥。吴越文化孕育了评弹、越剧、绍剧、锡剧、沪剧,包括近代的滑稽戏。</p> <p class="ql-block">  现代意义上的上海,起源于五口通商(1842年)之后的开埠,尤其是开启了租界时代(1845~1945),东方巴黎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开埠早期的移民,大都来自北方的山东、苏北,南方的广东、福建,西面的浙江、苏南,当然还有当地的土著,他们构成了当年的上海人。</p> <p class="ql-block">  曾祖父(1878~1911)是江苏吴县人,九岁跟随其父到了上海,曾祖母(1879~1968)是上海本地人(闸北庙头)。</p><p class="ql-block"> 祖父(1898~1987)出生在成都北路,祖母(1907~1968)也是本地人(普陀真如)。</p><p class="ql-block"> 父亲(1928~2016)出生在余姚路,母亲(1928~)出生在浙江余姚,1945年跟随兄长来沪打工。</p><p class="ql-block"> 我姐出生在镇宁路,我出生在青浦,现在都生活在上海市区。</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几代人,现在的老上海人,除了最近四十年的新移民,很多类似我家的情况。至于从业情况,三教九流,一言难尽了。</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调侃自己是个杂种。</p> <p class="ql-block">  客观上,租界文化就是这百年上海的主流文化,大量华人的涌入也是租界逐渐扩大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流的官僚买办,中流的小业主市民,下流的苦力,共同形成了所谓的上海人,鱼龙混杂,难以一言以蔽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初直至中叶,上海出品的众多电影,类似《十字街头》、《三毛流浪记》等等,基本上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形态。一堆的洋泾浜大行其道,之乎者也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没有十里洋场,何来海派文化。当年的小姐、小K,俨然成了今日的名媛、老克勒。</p> <p class="ql-block">  1949年的上海,没有郊县的概念,市中心有十多个小区域,外围是郊区。</p><p class="ql-block"> 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从江苏、浙江划了几个地方进来,类似青浦、松江等等,再将市区内的原有区域重新划分合并,形成了之后的十个市区,十个郊县。</p><p class="ql-block"> 最近这么些年又消灭了郊县,合并成了十六个区,由此,城乡差别没了,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  各种冲突与交融,是移民文化的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本土的与外来的,类似东西方的文化差异;</p><p class="ql-block"> 先来的与后到的,类似新旧移民的地域差异;</p><p class="ql-block"> 城里的与乡下的,类似工人农民的职业差异;</p><p class="ql-block"> 礼拜的与烧香的,类似佛教基督的信仰差异。</p><p class="ql-block"> 诸如此类,各种差异的冲突与交融,决定了各种人群的社会属性与等级,上海人的小市民特征,正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埠之前,上海人与外地人同文同种,没有差异便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相互鄙视了。</p><p class="ql-block"> 开埠之后,上海渐渐形成了孤岛文化,养成了独有的傲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地人、乡下人、下只角的人,还有印度阿三、台巴子、港巴子,都在鄙视链的低端。似乎只有生活在法租界人,才配做真正的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近四十年,上海迎来了新一波的移民潮,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于全世界,有打工者,也有新贵,他们被称为新上海人,已经位居鄙视链的顶端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部分老上海人远离了市中心,远离了社会的主流,渐渐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遗老,自然就风光不再了。</p><p class="ql-block"> 吐故纳新,上海这座魔都的活力与魅力皆在于此,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上海,百年沧桑,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2300年后,上海一定不是现在的模样,上海人也一定不是现在的德行,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过散文《上海人》,总有言而不尽、欲言又止之感,仅以此篇斗胆拾遗补缺了,当然,也是不足万一的。</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我权这么一说,您且这么一看,茶余饭后罢了。</p>